|
保持古风特色 媲美经典民歌
' D, ~) C- `7 c. v4 x5 h( q8 U$ d2 M: S! F2 O0 |9 o/ [
南坪曲子有成百上千首,过去它们大多没有文字和乐谱记载,全凭民间口耳传授。山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弹起三根弦的琵琶,使用当地方言唱曲,气氛十分热烈。唱曲子,形式多样而灵活,可独唱,也可多人弹唱、对唱、合唱等。
3 j( ^: k' i" b- w7 n D4 v$ P0 g
# Y# l, z; I5 e) a' S- L; c5 t/ c+ V 九寨沟县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音乐工作者进入九寨沟县,整理出部分南坪曲子,由南坪曲子中花调《采花》改编的《盼红军》唱遍大江南北。2008年,南坪曲子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寨沟县也因此有“民歌之乡”“琵琶之乡”之誉。& H$ j! J3 b# N9 e3 V! g! \4 T
5 z: x2 x$ b5 W8 ^. } 南坪曲子可分为花调(亦称花曲子、小调)和背宫调两种,一直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民歌特色。有研究者认为,南坪曲子是明清小曲的变体,深受甘肃民歌,特别是花儿的影响,至今仍保留不少甘陕、西北方言。同时,部分唱腔还与山西兴县昆曲的本调等十分接近,甚至能找到秦腔的影子。
5 G6 l% I* I4 ?; `' _, q3 K, L: E
( D7 {+ ~) j5 B3 A8 \( A$ R 研究南坪曲子50年的九寨沟人田种德认为,南坪曲子的艺术高度,尤其是其中的对唱完全可以和《刘三姐》《五朵金花》等经典民歌相媲美。
! u2 E# d$ U- s5 z" U& l* K% m( Q8 ~* B4 X/ T5 \
琵琶独具魅力 传承延续活力$ j9 {% }3 N1 W- U0 V
, v# X4 ?( x8 M7 e# a9 P
在南坪曲子的弹唱中,弹和唱凸显不同的韵味。弹唱所使用的乐器独具特色,以碰铃、磁碟、四叶瓦、三弦、琵琶等组成。碰铃、磁碟就是日常的碗碟器具,而四叶瓦、三弦与世面销售的乐器相同。唯独琵琶,有其独有的制作方式,南坪琵琶的制作技艺也是一项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c1 p# B$ G4 u2 ` l8 Z
5 ?3 ?! G: e# b. T. K4 B 刘玉平是南坪琵琶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他的手艺来自父辈,小时就在父母的琵琶作坊里帮忙。在他看来,南坪琵琶的制作与演奏都有其特别之处。& }2 |! D Q3 B, B& F% k* d7 p& x
% U* f/ U/ {3 R0 o; D 南坪琵琶的造型独具一格。普通琵琶背板拱形,而南坪琵琶则是平的。南坪琵琶状如女体,瘦长精致,其琴头、琴颈、弦轴、相、品等也仿人体比例。普通琵琶四弦四音,而南坪琵琶三弦两音,故有“中指不按弦”之说。普通琵琶通常竖着怀抱弹唱,而南坪琵琶则通常为横弹。
+ C; n# G: M9 ^% Q" Z4 O& p* T4 E
刘玉平制作琵琶,仍然坚持全手工打造。他首要的工作是选料,料以椿芽树为最佳、音质最好,其次是椴木,而核桃树则花纹最生动、最漂亮。木料生长在阳山、阴山,是树的第几节等对音质都有影响。木料备齐后,刘玉平就开始了漫长的精雕细琢。* F) M5 p; w6 ?# ~
% ` P- l: O! S 一把好的南坪琵琶,可以传承上百年。刘玉平一年顶多制作几十把琵琶。能制作南坪琵琶的,九寨沟县仅仅剩下十几个人。已过花甲的刘玉平一共培养了4个徒弟。
1 P; }9 ~! {3 q# {& c6 _ X
, Y p/ i: ~+ S. v 刘玉平特别希望把南坪曲子的演唱、南坪琵琶的制作等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有专门的展示表演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坪曲子。 A7 t3 _4 X3 d9 n4 n
0 W" ]4 s4 H0 j3 H. z 现在南坪曲子的弹唱已经进入九寨沟中小学的乡土教材,这一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还在迸发着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