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名为“珍琴流芳——传世京胡撷萃”的展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共展出京胡逾50把,其中数把京胡流传于世百余年,传承着意韵深长的京剧精神。这数十把出身名贵、极具价值的京胡均是一位名叫楼庄东的上海藏家的藏品。. i* }4 G' A# o' D3 O- s- O
`" Q/ a# H, _" L' r 楼庄东不仅是一名收藏家,他还有一个身份——琴票。“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是指会唱戏而不以专业演戏为生的戏曲爱好者。这些爱好者活动的场所叫做“票房”。在众多票友中,有一类非职业乐师,他们掌握京剧乐队乐器的演奏并深爱着这门艺术,被人称作“琴票”“鼓票”,行话称之为“文武场”。长期以来,票房的存在为这些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也延续着戏曲的生命力。
4 ]3 d$ F5 s- S- Z1 s7 x& x6 c& S' }! U0 M
因琴而“票”,终生不悔
/ g1 u1 h9 a. g2 h2 m. q
) Y* _( B+ b% H' y; X% ]- E/ a 故事还要从楼庄东讲起。今年68岁的楼庄东祖籍浙江宁波,自幼生活在上海。父亲楼邦达是一名小学教员,同时也是名琴票。不仅如此,楼邦达还经营着一家票房,每周日都有票友活动。当时的很多票房会收取一些费用来支撑运行,楼邦达的票房却分文不取,每逢周日,楼邦达都会亲自操琴为票友伴奏。楼庄东回忆,儿时经常被父亲带到票房玩,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京剧和京胡演奏。一来二去,通过向父亲以及票房的几位琴票学习,楼庄东的琴也拉得有模有样起来。- @5 o, L0 W! f Z/ @
M U( C8 k+ [5 T9 J
上世纪70年代,宁波市京剧团来上海招演员,用楼庄东自己的话来说,他“凭借着儿时习得的雕虫小技谋得了一个专业京剧团琴师的工作”。那时,京剧团主要的演出内容是革命样板戏,楼庄东这琴一拉就是10年。
# R8 r d9 ?! \- Z, N: `; `0 L" R( J& o2 ^' n/ n1 W
像楼庄东这样从票房出身,成为职业琴师的琴票并不是少数。在京剧诞生到如今的200多年间,票房从曾经八旗子弟的专属逐渐流向民间。加之早年间乐器演奏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很多曾经在票房中演出的爱好者成为专职的京剧演奏员。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京剧史》中就明确记载了著名琴师王瑞芝、李铁林等出身票房的情况。) a7 K+ D7 o: C: t; M: z
, J* y( m2 g4 P* B$ [ L( N
1980年,楼庄东离开宁波市京剧团,回到上海,在纺织局上班,心里却放不下钟爱的京剧,便参加了纺织局组织的票房活动,一时在票友圈子里小有名气,甚至被北京的票友邀请出来演奏。. h0 R. `; F, t# d! }, Q
4 _. a7 U" c$ X. [; H8 W5 J% c 楼庄东还记得,1967年,他18岁,母亲花了18块钱给自己买了把旧琴,那是做会计的母亲两个月的工资。“拿到这把琴练习得也格外刻苦,自己对京剧的爱和对母亲的爱交织在一起,化不开了。”楼庄东说。18岁的楼庄东想不到,这把琴启发了他通过收藏京胡收集京剧文化的想法,更想不到在近古稀之年,会以一个琴票的身份来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收藏展。3 w' @7 f1 C- g: K% w, @
2 s0 q# i u6 D; G# p' |
如今,楼庄东依然活跃在上海一个名叫“海上亦社”的票房中,每周活动雷打不动地参加,对他来说,京剧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