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汉密尔顿》有可能是当下最有话题性的剧场演出,它在短短时间里拿了太多的奖,票价也被炒得匪夷所思的高。
7 t: z7 N& s) T! f/ L6 f6 m9 a X8 X$ G5 C- [. ] J! G) S' U
这部剧的首演是在去年2月的纽约外百老汇,几个月后,它拿下普利策奖并横扫托尼奖。现在,这部剧的巡演排到2018年秋天。在伦敦,它的官方票价从200英镑到900英镑不等,对于音乐剧而言,这是罕见高昂的售价,即便如此仍一票难求,在黄牛市场上,黄金位置的票价已经被炒到2500英镑。
5 C( g# l2 { f Y' O" M
# f, ?# ]6 |# `& S7 Y7 c/ t 什么戏是非看不可的?《纽约时报》的剧评人形容这是一部“值得人们变卖房产来看”的作品,《卫报》的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改写了音乐剧历史的作品,甚至有英国的知识分子表示,不能想象自己会喜欢一部根据美国开国元勋故事改编的说唱音乐剧,但离开《汉密尔顿》剧场时,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么,这部剧究竟实至名归,还是制作方和媒体合谋的一场集体狂热的行为艺术?" u. p7 m4 a% z6 K; x
1 j' `) i6 c" A5 R
坦白说,最初我是带着怀疑和困惑去看《汉密尔顿》的。在布迪厄的“文化矛盾”模型里,一件作品很难在艺术、商业与政治三方面同时取得较高成就,以《汉密尔顿》的票房收入、媒体风评和专业评判来看,它罕见地处在布迪厄模型的金字塔顶。汉密尔顿的历史地位和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等相当,他是美国建国后的第一任财长,开创并奠定了华尔街的现代金融体系。音乐剧《汉密尔顿》讲述了这位近乎被忘却的开国者的故事,作者林-曼努埃尔-米兰达面对这个有着复杂历史和政治背景的严肃题材,使用了嘻哈说唱的手段,流行文化和宏大主题相遇的结果,不仅票房火爆,也同时赢得了艺术界与学界的尊重,这样的案例在百老汇音乐剧中是少见的。 k T' ^6 q, f7 b5 X, l/ }/ E6 |
/ \. [! E$ X' D" l
看完《汉密尔顿》,我不得不承认,它制造了一次对我私人而言相当震撼的观剧体验。在这个影像泛滥的年代,在越来越多人因为可以轻易得到图像资源而质疑剧场的必要性时,《汉密尔顿》制造了一种只能在剧场中感受到的灵韵之光。它的魅力在于创作和表演的激情溢满舞台上下,作曲兼主演的林-曼努埃尔-米兰达有着少见的情绪煽动才能,当他带动着沸腾的情感充盈剧场空间时,很大程度上,这种狂欢式的体验必须“在场”才能感受,它是难以转述、也不可复制的。理性剧评面对这样的作品虽难免局促,但在音乐剧高度类型化的创作模式下,《汉密尔顿》在叙事、音乐主题和音乐形式方方面面的“反类型”操作,确实挑战了音乐剧的既有游戏规则,也就此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 ~: W6 y5 [5 E, g3 H
, G$ z7 q* P1 n; B, ^, c& w1 G
“英雄成长”的叙事套路,在“想象死亡”这个音乐主题的衬托下,显出反类型的新意。
- ]% W, O$ l/ G, O" W8 ^, x8 Q' O3 w7 y M+ e. F
论剧情,《汉密尔顿》很俗套地展开一个英雄波澜壮阔的一生。但剧中最重要的音乐主题和全剧的内容构成微妙的对照——汉密尔顿从加勒比海的贫家少年登顶权力顶峰,一生逆水行舟,然而陪伴着他的奋斗、贯彻他生命的音乐主题,每次都以“我曾无数次的想象死亡”的说唱开始。“英雄成长”的叙事套路,在“想象死亡”这个音乐主题的衬托下,显出反类型的新意。
. l2 A; o8 A1 A. X! b1 a- R2 a4 k& w! W9 W" q$ u" G* z6 {
这个音乐主题的第一次出现,是汉密尔顿唱出个人主题曲《这次良机》时。当时他是离乡背井的19岁男孩,心比天高,他一遍遍地唱着“我绝不错过这次良机,我绝不错过这次良机”,在纽约清冷的街道上如野火闪耀。然而也正是在变革轰然而来的欢呼声中,冷色灯光扫到舞台角落,他缓缓唱出:“我曾无数次想象死亡……”他出生在加勒比海的荒僻小岛,在飓风、疾病和贫穷肆虐的环境里,很多人活不过十岁。九死一生的汉密尔顿来到纽约,前程似锦的未来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但他回忆起的,是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