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在风格上融为一体,成为作曲家艺术创造的基础。乐曲包括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标题均取自口弦音乐,作曲家根据这些标题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结合纳西族民歌的特点,写出了形象各异、情态丰富的音乐。
0 G& }$ i* Z) b# J( }: F
- a1 r6 }9 u( V7 s+ w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这是一支飘游在幽静旷野中的夜曲,音乐深沉。结构为三部曲式,A段主题源于纳西族的“谷气”调,这种调式很特别,其音列结构与全音阶相似,用萨克管独奏,朴实、深远、耐人寻味。B段主题取材于民间二重唱情歌的“时受”调,音调活动于纯五度音程内一个不完全的半音列,由弦乐奏出,强调口语化的句态和“起、承、转、合”式的吟咏,其音调的起伏升降、节奏的前紧后松,极富民间音乐的韵律感。它像是寂静夜间歌手的吟哦,或像是远方传来的纳西笛声;又像是“东巴”(纳西族中有文化的执掌习俗礼仪的巫师)在诵经。 ~7 D" ?9 |9 A& b* v& }+ n
. D, N) a& _0 h1 n; w$ C% J, B9 Y! z/ R+ y8 k+ \( ~1 W6 C; o6 m
第二乐章,“蜜蜂过江”,它用音乐造型手法,描绘蜜蜂由远而近,越过滔滔江水后又逐渐远去,意在以勤劳、不畏艰险的蜜蜂象征纳西人民勇敢豪放的性格。音乐由三个段落组成,以小提琴和长笛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为蜜蜂主题,用音色粗壮的铜管描绘大江。蜜蜂主题为D调,大江主题为降A调,两主题的叠合,刻画了由远方嗡嗡飞至的蜜蜂遇到拦断了道途的江水。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作上、下小三度的推移,在F调上重合,描绘蜜蜂在江河上空飞越。第三段,两主题的调性再次分别作上、下小三度推移,蜜蜂的调性(降A)与大江的调性(D)正好是第一段两主题调性的互换,意味着蜜蜂飞过大江后,“弱者” 变成了“强者”、貌似强大的江流被小蜜蜂“征服”了。
3 O: t( O- O% H! F
3 i. M3 U0 U9 L5 }; r) m. p5 D
3 W4 X7 a- B1 L2 H2 D* ? 第三乐章,“母女夜话”。音乐柔美、抒情。分为四个段落,运用调性布局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展开。第一段,大提琴奏出的“母亲主题”和由小提琴奏出的“女儿主题”,同在降A调呈示。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向上、下推移大二度,形成降B/降G二重调性结合。第三段,两主题各自再作大二度反向推移,构成C/E二重调性。第四段仍以同样“步伐”,在第三段基础上再作一次反向推移,结果两主题统一在D调之中。这样的处理与作曲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不无关联,它仿佛描述了母女二人在夜间细声地谈话,最初各自陈说自己的意见,由于年龄、性格和经历上的差异,这两代人对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意见不尽相同,偶尔也有“争论”,但最后她们“统一”了,母女二人终又心心相印。
$ |5 W( f1 R% D( x$ [* O: @/ @
) F2 L; u: P ^! G# ?0 k( f! [* n3 B
3 x% ~7 J7 C; ?/ K C. ~ U 第四乐章,“狗追马鹿”。这是狩猎生活的写照,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强悍、粗旷的性格。作曲家采用多层次的平行、模仿、固定反复等形式,形成丰富的多调性组合形态,描绘围猎时追逐、呼喊的情景和紧张、惊险的场面。
8 e/ P+ b( i" G- Y* v, {' ^9 W) [& L% d3 ?$ ]% A
; P: ^- K- [/ t, O: X
该作品1984年获第十一届“上海之春”创作奖,多次在国外被演奏。 |, ^1 Z1 i4 m+ }! ]% I& ^* y0 ?& G8 V$ ^
3 v. B* x' L; [( P% r. u& Q* O/ W4 w
【思考与练习】5 l2 f1 b2 d; m& D s4 b
) L" g# q! H: [( G* c/ I
6 Q) I& ?: M* S; M, u" v
1、你对纳西族或云南风情有多少了解,结合对音乐的感受,谈谈你的认识或有关经历。
" M2 p* L% X+ b, S* L' U. p# A n
! U, p( `/ \0 C$ Q2 V9 J# `
$ r; P* o( Y9 r* `7 Q 2、说说你对作品中采用现代音乐手法表现民族色彩风格所产生的新颖音响效果的感受和理解。6 H0 }% {! K% `- ] n8 e; H' F+ m
* Y! ~- j2 F/ f9 g m5 P- u
/ I0 M" f+ G2 g) p 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
2 F: q x1 ^* K; W- X4 h7 Z5 B2 P9 c, {. u4 z, {. r
* P$ d1 ^6 x4 o( {& G) e3 y0 _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2 ~- A, B' `& y/ s3 p% w
. [$ c$ [; N( a, Z' A# b. ^
( B# P3 @3 x6 B* a
巴赫曾为勃兰登堡侯爵写了六首器乐协奏曲。百年后,人们才在侯爵的档案馆中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手抄本,故称《勃兰登堡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全都是由二至四件乐器组成的独奏乐器组与伴奏乐器组的协奏或整个乐队的全奏交替演奏。其结构多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分别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用复调手法加以展开。《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是由小号(高音自然小号)长笛(英国直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组成独奏乐器组,其中小号旋律最为突出。小号的音域高达g3 超过了现代普通小号,一般用特殊的F调小号吹奏。
" P/ Z8 K- H$ j4 M; O$ ~
$ i- l5 H& e! ^' s
, T8 t3 b, h t/ o' A 第一乐章快板,回旋曲式。主题生动、明快,轮流在小号、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乐队上出现,好似不同乐器间的亲切交谈。第二乐章,行板,用模仿复调手法写成。长笛、双簧管、小提琴象三重唱似的奏出安静的农村小夜曲。曲调缓慢,亲切含蓄,如同沉思一般。主题呈示后,采用不同乐器相互追逐的卡农式进行,又好似一幅幽静的乡村风光和民俗情景的画面。第三乐章,极快板,赋格曲。沉默了好久的小号热情地吹奏出民间舞曲主题,然后,双簧管、小提琴和长笛顺次加入,分别奏出其它三个声部,全曲在欢快活泼的民间节庆气氛中结束。
+ ], d# [& [) s) @5 _( i* T
/ ^4 a: v. a% U
; \" k! @5 w* g0 d9 D5 i0 x. @ 【思考与练习】6 `& y) h- L7 V B
" h* m# x" F% Q9 I
% w3 Q- F3 |7 {0 }3 u) T. C 1、巴赫被誉为复调音乐大师,这首乐曲属于复调音乐吗?
. [7 ^6 c- q, O4 V- Y, H
9 d8 V8 B1 N$ x h5 K1 [. R
( F) Z, N7 l" ]+ {4 A 2、 你从乐曲中体验到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对称与均衡、典雅又纯朴的风格吗?谈谈你对这首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无标题音乐的感受。
& N. A1 b9 m; O: N- Y
$ j( ]- M2 K- e$ @- A* y+ K9 ]
7 w! l/ D4 Q! H! N" Z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3 o* [0 b& |2 s
% |' K, Y7 r3 G$ @6 j. B
1 i, }& g( g( s: S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2 h1 n$ Z" R, C$ \) k. b5 j, D
" z& @3 [8 J) P0 `* Q
: w, D3 y Z; R, w. ?( p `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K.543)作于1788年夏,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所以也是他最成熟、最完满的一部交响曲。该曲以“朱庇特交响曲”而着称。朱庇特是古罗马神话里最高的造物之神,正因为这都交响曲具有雄伟的史诗性与非凡的创造力,才被冠此美名。2 W0 m* Y1 o3 t0 D" V4 M
& {# w. p! Z2 N! ]) E
- n$ s: \$ k, r$ r) u0 J 全曲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没有引子的快板奏鸣曲式,它的主部主题与十多年后出现的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非常相象。该主题采用全奏的方式,充满激进与探求音调的对比,整个主部音乐带有英雄性格。副部主题由弦乐演奏,典雅优美,轻松愉快。展开部是由具有乐观自信性格的结束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发展构成的。
2 G( k) B' A- t1 U, T; q! Z8 s2 p# v
; Q! w" G. u2 u9 P. K: p& A1 Y+ p v/ Z6 L, ?1 _
第二乐章行板,也用奏鸣曲式写成。主部主题旋律十分优雅美妙。副部主题安祥洒脱。整个乐章时而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在作者玲戏纤巧的音乐里增添了悲壮的戏剧性。
8 Y2 G3 Y' t7 \/ l* r+ L; J( Z7 C, e, O& y4 w
7 X4 u. G h V7 u1 G7 ?# G e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主题给人以飞扬和灵活,明快和自由,愉快和清新的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