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泼,双簧管的优美旋律,描绘风和日丽、乌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 j+ f6 G8 @9 k1 U* A" Z, |7 p4 O4 u( ^' D3 u* n. A% w, f
主部:
" A! S% i; y, E" }
& f; X3 }% ^: u! v$ ]- [6 L3 t
3 w. Z3 M; n' [$ E 爱情主题――在轻澈的竖琴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爱情主题”,它由越剧唱腔的典型音调演化而来,纯朴、优美、动情,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甜蜜而美好的爱情。$ y6 l- d3 Q, n$ ~6 Y
' Q8 w) a0 H4 p* D4 j9 f- u) g9 t8 K" D
草桥结拜――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情意融融,比拟主人公漫步于草桥亭畔,结拜手足的情景。
- g8 q, j K d; l9 i2 R" B1 x- v% L6 _* J) e
8 S3 N9 T$ u0 k" z4 ? 主题再现――乐队全奏的爱情主题,进一步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歌。
3 G3 T1 A+ J, `% A6 U
- Q3 h( E3 `$ q% C2 C. d# J0 L0 A) \
连接部。这是在钢琴衬托下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和爱慕之情。' Y: Q7 C6 O& B5 `
& [6 N7 O8 {; Y2 T7 P& O, y8 G
6 m) u# l0 n9 P- O( g 副部。副部是活泼的小快板,回旋曲结构(ABACA)。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回旋曲主部主题来自于越剧音乐,欢悦、嬉戏的音调与舞蹈性节奏的伴奏。第一插部采用独奏小提琴先后与木管、弦乐相互模仿的竞奏形式。第二插部情绪更为活跃,尤其是独奏小提琴模仿中国乐器古筝的演奏,富有弹性的节奏、灵活跳动的音符和起伏波荡的旋律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相互追逐嬉戏的动态和神情。
2 y& x* E, z4 A2 r" y; V4 b" }6 x. V6 ?6 y. Q& O4 i' L
4 L( D! h( j+ N2 E% C7 J 结束部,慢板,由爱情主题的音乐材料引申而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的二重奏,表现梁、祝“十八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 {* e/ s5 L* t/ ?6 c1 t8 X; e) b ?
' \! V& F" J" t) h
1 F/ H: g K* m/ W5 ` y1 \) b& P 展开部:抗婚. s( Q. z# v, M R* d, Q3 z
$ y0 h# j- l7 G6 s- V/ }$ q( K! r6 j
抗婚。沉重的大管和大提琴齐奏及低沉的大锣作为悲剧的预示,造成惶惶不安的气氛。象征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以中低音铜管齐奏为主体的低音线条,用粗暴的音色奏出,威严、冷峻而凶狠。接着是小提琴用散板双弦演奏的激昂音调,表现出祝英台的痛苦与激愤;象征祝英台抗婚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借鉴中国乐器琵琶的扫弦技巧,用强烈的切分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反抗者的精神和形象。接着,“抗婚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描述祝英台激烈的抗婚场面。
_/ m N7 P: b4 O0 m: }* A# S2 N3 H) o% o
9 E' P2 g" b p3 m$ H2 [ 楼台会。由小提琴及长笛奏出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哀伤的慢板主题。接着是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动情的复调旋律表现一对深爱的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伤感,如泣如诉、感人挚深。: M. Z$ U5 Y1 ^% w
2 q" u, E i) ?) h; T
% y5 Y- H1 I& f& N! k3 | 哭灵投坟。音乐转为急板,情绪急骤变化,悲愤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形成了展开部的第二个音乐高潮。在这里,作者借用我国京剧中紧拉慢唱的形式,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哭诉的情景。在独奏小提琴奏出带华彩意味的一个音乐绝句后,由弱至强的打击乐推出乐队全奏,象征祝英台“哭灵投坟”,纵身自毁的形象,全曲的戏剧矛盾达到顶点。1 _' v. e- O+ N8 E, C& W
- Q! l. n) c% C' X9 I8 w( Z3 e, S/ V5 l+ B" }# Z/ H9 j3 ^9 H) D
再现部:化蝶
' ~# h9 a; y6 m3 R" ~6 R' O5 B: A( H3 t, ~
: D4 V0 ~, H. n! r; _0 o9 j7 ~& z# s4 ?0 k- t' S
再现部省略了副部。在宁静的音乐气氛中,飘逸的长笛旋律和竖琴的刮奏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钢琴奏出流水般的晶莹音响,弦乐群轻盈的拨奏扑朔迷离……,象征梁、祝死后化成一对蝴蝶,在天堂翻飞起舞,永不分离。
' G7 _3 M& s0 n& S5 H' u( p
# i8 u7 J) H/ r; i# U
# t3 ]8 C9 I" U 【思考与练习】' b) H I) U% Y4 q7 H
) `# j! ^. d$ L, F1 L4 M X
: ~) Y* Y4 E+ a 1、 你对哪些(个)音乐主题或段落有较深的印象,谈谈其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8 P) b2 x' G3 D* a, ^9 a$ J
5 ]/ P) Z T# J5 r
# F- {- O3 y- i) L, j* Z( H 2、 围绕音乐的表情性、模仿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表现特征,表述你自己对音乐的理解。7 [ L s1 N+ y2 X3 f4 m0 `8 [
6 h* O: m; Y P( A$ T' G" z) v
; |( W+ i, D& b- a% F$ W0 b8 k
交响音诗《纳西一奇》, e4 r$ I4 H2 t# @# W8 j9 k; }
( @% p% c ^* k3 F( X: g; F& W: ~8 c2 Z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8]- r- X- ?! c& G, g; k) J5 {# E
. V2 I6 R. P: y1 @8 O. p; z( M# B+ N8 `; c% R
这部交响音诗由当 代 中 国 作 曲 家 朱践耳完成于1984年春。同年在第十一届“上海之春”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黄贻钧指挥。这部作品以云南纳西族的口弦音乐为基本素材。纳西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象形文字及用它写成的巨着《东巴经》,为世界文化之珍奇。东巴舞十分独特,刚发现不久的东巴舞谱为世界最早记录舞姿的文献。纳西族居住处的玉龙山雪峰、虎跳峡飞浪、500余岁的万朵茶花古树,皆为稀世之奇观。纳西族民间音乐中小巧玲珑的口弦,更是别具一格,为诸奇中之又一奇。于是这部作品便以此而取名。
* J- K6 t5 b i
3 ]( P7 f, q2 s$ S5 h- O4 O8 C" I
* L7 S$ s& a6 U# z7 ] 口弦由三片竹簧组成,在三个基本音之外尚可发出不同系列的泛音,为多调性重叠提供了依据。此外,它音色丰富、节奏多变,与本民族其他民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