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讲 音乐鉴赏示例3 B* v! g. M' m: a
! T4 ?! I0 s2 n( Z) Y* v2 L, y- _0 r# H) Y
古琴曲《流水》6 C+ m p) f) w4 @
0 J T% V# h. [5 a' J4 ^) Z% k7 ^, o+ v, A* D6 F2 ^& G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q" N7 B' Q3 g
4 k0 b: J( |; ?7 g$ L4 _
7 f* S' N( l+ P' j 早在《列子·汤问》一文中,就有关于战国时起伯牙弹琴、子期聆听《高山流水》的传说记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日:‘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流水》的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由明太祖朱元章之子朱权编于1425年。据《神奇秘谱》解题: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在流传的多为《天闻阁琴谱》(1870年)所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他充分发挥了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此谱包括九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 ?4 p4 Z! q+ O( J
& C- J) M4 K% Y3 \% o5 |4 T
: Y' `$ Q- ?6 X 第一部分“起”(一至三段)。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节拍较自由,旋律不明显,但潜伏着主题音调。第二、三段是主题的呈示和巩固,主题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既活泼清新,又深沉浑厚,表现了层峦迭蟑,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 h Y# c+ n: v, E& l2 _4 h2 ]# d
2 J# _7 _' `! i7 h) Q' k
8 Y' p% r" o' |; |7 M6 ]. ~
第二部分“承”(四至五段),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浑厚有力,与二,三段形成对比。那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漏漏的细流。连续下行的模进音型又使音乐具有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的气势。
( l. N6 h# q; J- q# Q9 k# f2 C* h- s6 K1 K) `
% v* r4 {! c1 B0 Z2 c/ M" B j b ` 第三部分“转”(六至七段),正是张孔山增加的着名滚拂段落,是乐曲的华彩部分。“滚”是指七弦琴上依次由高音到低音的拨奏,反之,由低而高叫做“拂”。第六段,开始旋律性较强,好象流水悠然自得的旋转嬉游。接下去大幅度的滑音,伴以由疏而密的滚、拂手法,如水石相撞,漩涡急转,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第七段是精彩的泛音滚佛段落,它虽然短小,但意境十分优美,仿佛流水在太阳下熠熠闪光。- b- a3 w; v) R, n4 |9 M: h
: z: W: I& X) o5 q1 z. [1 R7 p, q0 B$ G
第四部分“合”(八至九段)运用承、转中的部分音调,造成呼应的效果,断断续续的滚佛旋律,泛起滔滔江水的余响,然后转入按音奏法。简短的尾声,以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暗示波涛过后宁静抒情的画面,余音袅袅地结束全曲。
+ Y3 l, W# _9 H8 h& u" i. @- R5 {2 C5 H. |- c; M) u
/ @/ j' K! M% Z& n/ O' L0 R! y% u
【思考与练习】 Q+ m H2 u5 m9 }1 s
. A6 v/ ~& Y F" n7 K6 r
) Y. G% e5 Y7 A3 W) e6 V% C+ b 1、请哼唱出你印象最深的音乐主题。 d- Z) B: q6 q6 |7 K
9 s) ]' U" G1 b, ~- F! f. ]. T( e' w& o; P
2、根据你个人的音乐体验,尝试联系中国音乐“微势飘渺”的风格特征,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8 x+ {: V8 `* c/ u
3 b9 q7 d- y! p& x) _; E4 z3 i# V7 V! x) r( Z9 d
二胡独奏《江河水》 K$ ?4 t% c% c
6 b$ W# H7 ] `8 }# f2 O9 K( u7 ~! F; `
【 题 解 与鉴 赏 提 示 】 d2 u0 i% u2 I$ J: v% [
, l, Z; T! H6 ~3 m( ?0 N1 s' K
; {: u% e$ O3 V" I: e7 o% W 《江河水》本是我国民间鼓吹乐的一个笙管曲曲牌。50年代初期,原旅大市文工团的几名民间音乐工作者,将“辽宁鼓乐”中笙管曲牌《江河水》改编为同名双管独奏曲。60年代初,二胡演奏家黄海怀将双管独奏曲《江河水》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它以民族弓弦乐器特有的缠绵哀怨的艺术特色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而使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流传的更为广泛。是一首从民间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器乐作品。
3 B K' J4 B |! q
2 l9 E; l' I; r0 b) U! @ X' @5 i4 T9 A6 g; V) z% L8 {9 f6 Y9 c
《江河水》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音乐特色。据说,当地还曾流传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在旧社会,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被万恶的官府抓去服劳役,遭到百般折磨和虐待,不幸死于外乡。妻子闻讯后来到曾经送别丈夫的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回忆往事,号啕痛哭,倾诉了心中无比悲愤的感情。9 r" r+ B. k1 p; A, N0 w, m
+ M: F, g5 e7 c# d
+ W" s3 P6 C# U) b) ^1 S7 u3 @ 这一传说为乐曲的感情表现提供了合理的联想依据。
+ \3 y- m: W% B+ O, a
0 h5 }0 i3 L! n( u) @8 N: Z. @
3 u9 V* j! H- T. V9 B' P 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由引子和三个乐段组成。
; p: a& B0 k: u t( m7 V
. N, W) Q F* H) o. `8 e- ]# B) f: K" C$ [
节奏自由的引子,是从乐曲第一段中提炼出来的一些特性音调组成,悲切、凄凉,那如泣如诉的哀怨音调一下子便扣动人们的心弦。它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情绪特征,并孕育了悲愤情感的倾诉与展开的因素。
' j3 M# @1 f$ A3 n
' K: \( t1 r9 o/ {3 t& A8 Z3 s6 t
' D5 \( k* x5 ]6 O& {, `3 k 第一段,以十分简练的音乐素材表达了丰富、深沉的感情。那悲痛欲绝的哭诉音调,在音乐情绪的层层展开和深化中汇合成一股无比悲愤的感情在奔流激荡,有着撕心裂肺的艺术效果。其中,起伏跌宕的旋律和其中明显的音调下行的特点,逼真地摸拟了民间哭腔所具有的拉长声腔,以及高而复低的痛哭情态;颤弓的运用,犹如声泪齐下的哭诉,使乐曲悲愤的情绪更推进一步;一强一弱的顿弓表现一种内心的愤愤不平情绪。( `( C" n! T, H! H
- b7 A! F$ C) A9 |- R4 q+ J/ A
4 S4 ~$ ^ ~: r8 f+ c0 s 第二段,在转调和调式色彩的变化的基础上,音乐进入了神志恍惚、如痴如呆、絮絮自语的意境,带有民族吹管乐器洞箫那种“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乐色彩,好似过度悲恸之后出现的沉寂,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情绪对比。独奏二胡和伴奏乐器一问一答地呼应着那几乎重复的旋律,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隐痛情绪。
4 e) w; W# |1 O1 h M3 e5 ^% @& X' H8 N3 F. y
) K2 z5 k! m2 a% C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哭泣和哀怨的情绪更多地转为强烈控诉和反抗的情绪。开始的散板仿佛江河的闸门猛然打开、感情的洪流再也遏制不住,悲愤交集的情绪一泻而出。之后,通过各种二胡演奏技法的运用,将悲愤激昂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逐渐下行的旋律和渐慢的速度,使音乐又回到思绪万千的悲痛之中,乐曲在余音袅袅的凄凉意境中结束。6 P" _) z6 M& f, Y- y& a; r5 E
7 M2 Y9 y! { d. y0 W9 c
( X" Q5 f; e0 N; {
【思考与练习】- C. Y; {& g: t
; q. s0 v) G7 o& t9 B5 Q+ K$ V% b. o, Q
1、 这首乐曲是否唤起你的某种情感经验,原意谈谈吗?
' A. L3 b7 B, l- [
: D/ L# ?8 u- E7 I% B6 n' o( ^' c9 }9 E: P8 Q8 B! A
2、 试联系中国音乐的方言风格、演唱风格、演奏风格,表述你对该曲的理解。
- d! g' c) D/ Z9 L8 b0 @0 B' v3 i1 k: e" z, V, U
% P) n6 i! Q2 N& w3 B7 |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 e- e) O! S- W$ h
; m4 R2 a- R/ q7 w' y% _: S! }( F# E# V( ~+ b: ~ D) v6 h5 ~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H2 ^! ~* I' A8 h
% r4 L( y1 M( L+ _; I$ _% J# y- [" z s4 |7 \8 _. V8 \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萧鼓》(又名《夕阳萧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193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