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性是个好东西,大家都喜欢。记得一次听大师班,来自香港的大师黄懿伦一口广东口音浓重的普通话,对一个学生反复说“再歌唱性一点”。那是一首莫扎特奏鸣曲,学生弹起来扁平呆板,而一到了大师手里,同一架钢琴,扁扁的声音马上变成一团一团的,灵动无比。 , k' j0 Z- j1 g: ?" y; w 2 n# M- L% c+ Y" _% T 歌唱性怎么来达到呢?有人说是通过触键。“好的声音是宽厚、明亮的,具有良好的共鸣”,我记得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好像是一篇关于“钢琴触键”的文章。这里说的是初学者练习单音的要求。有不少初学者弹琴,每个音都是手臂掉下来,就算他每个音都符合“宽厚明亮”的要求,这样会歌唱吗?一点都不歌唱。每个音都那么重,怎么可能歌唱得起来?你就想想有谁会这样唱歌吧。& s* V" n2 W1 j( t3 A* @% [
0 n2 I: P6 V1 x6 V. K4 V4 Z5 U
事实上,单个音的声音无所谓好或不好、歌唱或者不歌唱。不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歌唱性”的音色,就算采集了最好的人声放在最牛逼的电子琴上,你弹得不好,照样不歌唱。歌唱性在于声音的组合。大师为什么弹得歌唱,秘密就在于他们知道怎么去组合这些声音,让它达到美的效果。所以,与其说歌唱性是一种音色,还不如说歌唱性是变化中的声音组合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人们习惯于说的钢琴演奏的“音色”好坏也是这回事。9 b0 v8 R. T. F1 m7 Q: U. A) q/ T
5 ~8 R- \0 A' P( n
声音的横向组合是句法。句法做得好,就会体现出自然生动的呼吸起伏感——有气息,是歌唱性的体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落提”。“落提”做好了就会有歌唱性,为什么呢?因为钢琴发出的声音是不断减弱的。第一个音手腕向下弹比较重,第二个音提起,声音就小了,刚好接在减弱了的第一个音后面,就显得两个音特别连。 6 H) C. ~4 d3 x7 ?1 N5 h7 M$ q% k1 }( d
声音的纵向组合是和声。其实和声也不仅仅是纵向组合,更多的是在横向流变中显现出纵向结构。纵向组合,就是让同时发出的声音达到好的共鸣。同一个和弦,突出不同的音或者音程,造成不同的效果这很多人都懂得。但是这些效果不能孤立地说某种有歌唱性而某种不是,而要看它具体连接在哪里。连得好,那就是有歌唱性。
影响歌唱性的另一个因素是时间。对音乐而言,时间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节奏。前面说到钢琴的声音随时间而减弱,对钢琴演奏来说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时间也可以塑造声音。同样的两个音相隔的时间长一点或者短一点,效果就不一样。复杂多变的和声必须多给一些时间才能被清楚地听到。当需要大声的时候,多给一些时间,会让声音显得更大和更有歌唱性。$ ^, i; H. D. F9 `' K+ R
4 C ^. l) t6 p" y7 r8 C# u! r
重量弹奏法可以帮助演奏达到歌唱性。但是重量弹奏法不易掌握,因为它不是一种可以孤立出来练习的技术——这就和歌唱性不是一种具体的声音一样。它有很多做法,哪里用手指,哪里用手腕,哪里用手臂,哪里用身体,怎么用,都需要和乐谱分析相结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法。重量弹奏法与其说是用手用身体,更多其实是用脑用心。基本上,掌握了谱面分析和重量的具体用法,就掌握了歌唱性的要诀。# u) \0 A0 H6 [& A
( u# ^9 j3 w" g- p, H- D 钢琴由于本身的发音原理,音色偏冷和硬。在钢琴上歌唱,也就是尽可能挖掘出钢琴温暖、人性的一面,需要演奏者发自内心的爱。反过来说,在追求歌唱性这条路上走得越远,对音乐也会越来越热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