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晚清光绪年间,到1956年,直至现在频繁演出的歌剧《茶花女》以及其中的歌曲,小仲马的文学《茶花女》和威尔第的音乐《茶花女》,与东方中国续写着绵长的渊源。】 U" u- a2 n1 ]( h" {- J' w! Y
7 L# i }: x5 D3 ` 法国有位作家小仲马,留下了一部流传天下的小说《茶花女》。意大利有位作曲家威尔第,谱写了一部唱响东西方的歌剧杰作《茶花女》。
+ @8 l: [! V& N8 Z# {9 }/ a0 N1 I; d! e6 D. h& [+ X* ~: G
1956年12月,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排演了歌剧《茶花女》。这是周恩来总理以政治上的开放眼光和艺术上的远见卓识,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那一年,这部歌剧由歌唱家管林饰演女主角薇奥列塔,由歌唱家李光羲饰演男主角阿尔弗莱德。这是西方歌剧名作《茶花女》第一次由新中国艺术家诠释、演出,并大获成功。
3 T% L) N$ i. X% l3 O
, U" X2 a, A; f9 n 在西方诸多歌剧名作中,为什么首先选择《茶花女》搬上新中国舞台?为什么首演会在并不熟识西方歌剧的中国获得成功?这不得不说到中国与《茶花女》的遥远久长的渊源。
+ b: m2 Y4 j5 f9 B$ V: U. K" I/ |+ a6 a- ]1 u. Y
早在晚清的光绪年代,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就有了中文译本。一位叫作林纾的福州人,其深厚造诣虽在古诗文辞,但却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著称于当时。光绪二十三年的1897年,林纾应精通法文的友人王寿昌之邀,与其合作“翻译”法国小说。译时,由王寿昌叙说原文之意,林纾以古文功底,撰述成文。他们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小仲马的《茶花女》。译毕,他们为之命名亦颇具中国文采,曰:《巴黎茶花女遗事》。在19世纪最后一年的第一个月,此书出版。这在中国是首见西洋小说,大开了国人眼界。于是,一时“洛阳纸贵”。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为这种意译作了生动论述:这种译法“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 M5 H: o6 ], Q$ k3 E1 b) l
, `; }2 e4 c" \- h# R
也就是说,早在中国人还拖着长辫子的晚清年代,就已经知道了远在巴黎的茶花女的情爱遗事。不过,早出46年,亦即1853年在意大利上演的由威尔第谱写的《茶花女》歌剧,却是到了很迟的年代国人才见识到以抒情歌唱演绎的这部精彩杰作。
3 k! z2 i' k' ?( S# d2 B
( Z# o, I) R# f- x 1956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音乐演绎,终登上新中国舞台。三年之后的1959年,为记录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威尔第茶花女》一书。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封面依旧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范。那是以水墨写意勾勒而出的一支白色茶花残蕊,在灰黑浅浅氛围间,尽显茶花女爱情悲剧的戚切意蕴。而红笔书写的书名,拙朴六字又如沉重履步,徘徊在悲情景境间。这个封面设计极具浓厚中国韵味,或许这是因为早在1899年光绪年间,这个爱情悲剧的“遗事”已名满国门,这封面的中国意味,又摹写出了中国人与《茶花女》的不解之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