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座”,即双腿跪地,臀部落在双脚跟部,上身挺拔。中国史前古代男女下身都穿裙子但不穿内裤。由于怕“走光”,所以发明“正座”。后时代虽有进步,但由于还没有现在概念的桌椅,这种“正座”一直保留到隋代。孔子当年讲学就是这种坐姿,后流行于汉代,笔者所在地徐州的北洞山就曾出土过西汉墓中“正座”演奏的抚瑟俑。
8 B$ m- F# c# o! P. b% ?, X- P& ^3 F% X1 e7 J
后这“正座”传入日本(史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进而演变成其传统礼仪。日本的坐姿有正座、割座、横座、胡座、体育座、长座,其中最正规的是“正座”,所以叫“正确的坐,端坐。”(见《日本国语大辞典》)因此,对我们来说是“跪”而日本却叫郑重的“坐”。此礼日本学生从小就开始训练,喜剧艺术“狂言”演员也是。中国的某越剧团为了演好日本名剧《春琴抄》,演员还专门苦练这“坐”。缘自中国“三弦”的日本“三味线”演奏是“正座”,日本宫廷仪式音乐“御座乐”全体演奏员都是正座。
. A9 g8 S, ]6 g2 L: g7 W/ y, k6 d. O& ~- k
对小泽采取的正座,我的解释:(1)小泽来中央院听到演奏后泪流满面,是为了不失态而采取正式坐姿。因为被《菊与刀》称为“沉默的民族”的日本人,过度暴露痛苦或喜悦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就如中国传统要“笑不露齿”一样。(2)小泽原本受邀是来给学生指导的,聆听音乐肯定没有在音乐厅那么严肃,当被演奏感动而流泪时,他立即采取郑重的正座礼仪来表示其对演奏者的尊重,这也是日本有教养人的习惯反应,就像我们突然见到领导造访而立即采取正襟危坐一样。
( ^: ^, W, c3 D9 i0 c, b$ j
9 h9 \5 ^) t) T9 i- w) M! X 但Z君的话也绝不能说是故意造假。因为当时语言交流存在翻译问题,再加上小泽突发泪流满面,于是这样一个调整姿态的“欲动”很可能被Z君的视觉理解为“我文化”的“要下跪”。更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国内关于日本“正座”的介绍文章一篇也没有,所以,也只有说成是“跪”了。因此,我们不能超越时代去过分苛求前人。
, F2 J$ B" y6 ~! X; `9 K4 m) D7 f) Y2 r i3 o4 g3 y3 @; f8 l
现在知道,在日本真正的“下跪”叫“土下座”,类似中国五体投地的跪拜,其最大功能是指“忏悔、谢罪”。国内学者还真有这样解读的(见2014年《跪拜》一文),这确实符合“我文化”所期待的想象。但这很容易反驳,小泽在2005年接受记者杨瑞春的采访时明确说:“政治因素我从来不考虑。”因此,小泽的“正座”与日本人的“鞠躬”一样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庄重的礼仪行为。田青说某外交翻译员译成“像在教堂中听圣咏一样聆听”,我认为,该翻译员很懂文化间的理解差异。7 J: J9 @6 |) r6 c3 V# V% \: N
! K4 \+ \' m6 A i
不过,我这也只是推测,尽管如此,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文化时代,我们希望别人理解我们的音乐产品文化时,我们也得去理解别人的音乐行为文化,厘清音乐事实和概念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有些故事就别再编了。我们也不能总是靠一句名言来树立民族音乐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