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戏曲音乐编创的模式化,导致戏曲作品缺少音乐审美的多元感受。近年来戏曲表演团体比较倾向于为戏曲领军人物量身打造剧目作品,这当然与戏曲崇尚“角儿”的传统密切相关,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将作为集体艺术的戏曲,变成了一枝独秀的个人演唱会。这种创作风气当然与剧本编写有关,与院团体制有关,与戏曲不健全的传承有关,但是一味地突出主演,忽略了多元的行当和其他演员的艺术呈现,最终导致戏曲音乐色彩的单调。因此,音乐编创者努力在每个曲段中,营造起、承、转、合的变化,形成模式化的旋律走向,演员卖力地唱,观众却费劲地听,那种听得上瘾、唱得舒服、可以广为流布的唱腔难得一见。# P1 f: J8 S: ?4 d k/ }
6 {- K; y6 i& @ 上述三点比较突出的创作弊端,集中体现了当前戏曲音乐领域在声乐演唱、器乐编配和唱腔编创中的误区,集中地反映了当前戏曲音乐不健康的创作趋向,追其根源即在于戏曲音乐创作者们对戏曲传统的自信力不足、自觉性不够。中国戏曲传承数百年的音乐规律,在西方的标准下,被不断地自轻自贱,这是最不足取的。# ] r' `+ \3 k6 M. T
! t* `6 }& P# e, w" M 健康的音乐创作,需要以戏曲的民族声乐,在不损害民族“好声音”的前提下,稳妥地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张扬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声乐审美;需要以戏曲的核心器乐,在不损害民族风格的前提下,稳妥地拓展器乐结构,渲染中国人传承不衰的礼乐精神;需要以戏曲的多元唱腔,在不损害音乐趣味的前提下,稳妥地创造新腔新调,张扬中国人屡变屡新的艺术感受。* c3 Z4 i- O4 Z x8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