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匈牙利牧兹科民族乐团&匈牙利国家爱乐乐团音乐会+ u6 u* Q6 I/ S$ ~) `& k
& z9 x) @# O4 ^# k) W
“一带一路”带来了经济上的建设,也带来了艺术文化上的交流。人们对匈牙利音乐的认识再也不会停留在电影音乐中的异国情调或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中,而是慢慢地去聆听它、理解它、品味它。
+ x k, ^5 w$ P8 a0 P2 F8 a, y6 {+ Q9 r2 h' _) m$ J9 b
上周,匈牙利国家爱乐乐团与著名的匈牙利民谣乐团牧兹科民族乐团,在指挥家雅诺什-科瓦奇率领下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饕餮盛宴。独特的音乐语汇,活泼的舞蹈特性,多元的民族元素,一切是那么不同,却又是那么自然。
( j% o4 e5 q3 B' J8 H6 h9 z$ V' X0 K$ B
整场音乐会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乡村的民间音乐,一类是作曲家受民间音乐启发,解构后重构的作品。从音声到旋律,从俗到雅,从本土音乐到世界舞台,两者截然不同,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民间音乐给予了作曲家新鲜的营养,而作曲家又通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民间音乐。对于今晚大部分观众而言,他们听过巴托克,听过柯达依,却很少有人听过作品背后的音乐,而本场音乐会把作曲家的作品和与之对应的民间音乐无缝连接起来,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曼妙的“回旋曲”。
+ m( k& d4 {- H( {* u, Y, m, _( G5 s4 m. x0 P0 N$ D$ s9 [
音乐会以巴托克的《匈牙利素描》引我们入境,“乡村的夜晚”宁静致远,“牧猪人的舞曲”欢快热烈。国家爱乐乐团演奏起这类小曲子来似乎毫不费力,味道极正。紧接着由国家爱乐乐团演奏的《马洛切克舞曲》(柯达依所作) 与牧兹科乐团演奏的 《马洛切克舞蹈曲调》(民间音乐)无间断上演,带来了整场音乐会的第一个火花。当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前一首曲子已经结束时,后一首曲子已经到来。我们也因此开始聚精会神起来,生怕错过台上的一分一秒。从篇幅上来说,《马洛切克舞蹈曲调》要长于之前的《马洛切克舞曲》(之后的串联中也多是民间音乐篇幅),乐、歌、舞逐一加入的表演形式也使场上的氛围变得热络。匈牙利的舞蹈非常讲究下半身的灵活性,而旋转则是舞蹈的核心动作。他们不停地旋转,伴有间歇式的拍手、跺脚、响指等。除了小提琴与贝斯等常见的乐器外,有个十分罕见的乐器引人注目———无论在大小还是形制上都近似于大提琴,却用肩带挂在身上,演奏者站立用左手在靠近琴头的低把位拨弦,右手则用琴杆击弦或敲击琴板,发出近似于有音高的鼓声,非常奇妙。原来这是已有250年历史的匈牙利民族打击乐器GARDON,因为实在过于小众,它甚至没有英文名字,更没有中文译名,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