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出生于法国的长笛演奏家盖洛瓦(Patrick Gallois)是郎帕尔和拉吕(Maxence Larrieu)的弟子。无需多言,无伴奏的体裁加强了作品对演奏者精神集中度的要求,一眨眼的时间都松懈不得。盖洛瓦显示出的情绪开阖,不单单建立在技巧的全面之上,可以说也是谨慎思考的结果。听得出,他的笛声表现出了极强的克制力,颤音部分格外稳定,力度的渐变也属稳健。第一首A大调充盈着的田园舞蹈般的幽默,已教人张口结舌;第二首a小调明亮如一轮日出的高音攀升;第五首c小调快慢速段落交替出现,气息转换需要相当的稳定、敏感与细致;第六首d小调开端虽缓滞,他的处理却感觉孕育着托卡塔的律动;第九首E大调是最长的,他吹得有一点点单调;第十首升f小调开端的狂想色彩;第十一首G大调是奇峻幻变的灵巧考验;第十二首g小调慢板部分的沉思感觉,亦表述得颇为到位。 , z. d9 \! I. | b. D( t& [% b 9 V- R5 P. ]: l$ N: _2 o' b3 h DG的音质自然是没得说的,其余几个不错的版本如下:巴洛克长笛方面,可选Accent公司的巴尔托尔德?库伊肯(Barthold Kuijken),这一版在业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库依肯的发音圆润,分句清晰,第三首b小调中短小的广板,被西方乐评肯定为“给我们上了一堂‘如何在谱子之外体悟音乐的公开课“。另外天龙厂牌下有田正广(Masahiro Arita)用的也是巴洛克长笛。记得科隆古乐团的长笛手万泽,同样用了一把黄杨木材质的仿制版巴洛克长笛,这位行家曾经坦言,泰勒曼幻想曲里的每一个急板乐章皆“逼近了巴洛克长笛的极限”,音域、音色和响度范围均有勉强。可是,复古倾向依旧不减的缘由是什么呢?我想,泰勒曼的写法里毕竟包含了一些不适合现代长笛的部分,比如柔软纯净之表达,或者有着异乎寻常“森林味”的颤音表现,唯有巴洛克长笛方便我们一窥那些早期舞曲或赋格的演奏原貌。现代长笛嘛,也许更能给予今天演奏者们速度的伸缩与音量音色的对比,除了DG的这一版,盖洛瓦的老师郎帕尔也有过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