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音乐会《海上生民乐》日前为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揭幕。这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使用民乐作品作为开幕演出。4 }+ d) f' ?9 b# \/ W, \- P% b
9 Z5 g, R* ]* O' T$ A 虽然,在热烈的掌声中《海上生民乐》的演出暂时谢幕,但围绕它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海上生民乐》中的创新是否成功;如何让民族音乐具有当代气质、进行国际表达;这场以“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的民乐演出传递了什么值得关注、借鉴的艺术理念……对于这些问题,作曲家何占豪、戏剧家罗怀臻、青年乐评人李昂进行了深入研讨。
& r3 `' k1 A; ?3 y7 L }
% _! I U3 Z2 N9 J& d0 H6 Y 何占豪:《海上生民乐》的成功在于美、情、新4 N9 ^. I. P/ m) L
p0 n% Y& p8 G, _# h$ I
《海上生民乐》的“好”可以用3个字概括:美、情、新。首先是美。语言美、旋律美是民乐的特色。现在一些艺术家创作出的音乐老百姓不喜欢听,因为其背离了民族音乐语言的美。《海上生民乐》延续了民族音乐的传统,更让各种乐器的音色发挥出了本真的美。
2 j+ m7 K& B* G1 Z, {: N* {9 D# E8 |
5 r4 s- C& s7 K" H( W 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的核心是情。现在音乐界有一种不好的风气,认为观众越听不懂才越好,这其实是部分创作者用来掩饰创作空虚的借口,这与“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背道而驰。在《海上生民乐》中我感受到了“情”,如《墨戏》《剑器》《凤舞》等节目的创编、演奏,都带入了真情实感,呈现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因此能把观众带进音乐营造的氛围中。2 J, c% e# F5 [! G/ L7 H2 m, U t9 K
4 g: y: e! p7 p) r; Q8 R
《海上生民乐》的创新首先表现在乐器的选用不拘一格。在以前的观念里,民族音乐一定要纯,其实,乐器只是工具,如果某样乐器跟某个国家的民族音乐语言结合得好,久而久之它就能成为这个民族的乐器。《海上生民乐》打破了乐器固有的门户之见。其次,新在跨界。演出不仅结合了舞蹈、昆曲、书法等,还融入了舞台美术、灯光等视觉艺术,展现音乐形象,让听众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5 w( Y1 {3 t* z& W" M; f3 d7 R4 [
8 j, }6 l( Y4 U" Q% t, C: ? 我认为,外来艺术形式要民族化,民族音乐要现代化。美、情、新的特点符合民族音乐发展的思路,我相信,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