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应台近日在香港大学做了一场演讲,题目叫作:“一首歌,一个时代”,演讲的知性和感性都很丰富,感染了全场观众,也勾起我很多有关音乐的记忆。
0 s9 [' j& n( x( @) G( p! `$ g+ Q) v( Q" f) n& e8 z: s
龙应台问在场观众各自记得的第一首歌是什么,我想了想,我仍然记得住的最早的歌,可能是《少年先锋队队歌》:“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现在想来,这首歌词和旋律都平平的儿歌,陪伴了我几乎整个童年。
2 y- o+ m) C j4 G" l
3 Z, M1 u8 }! e0 x5 M1 r 后来另一首类似儿歌的是“小燕子”,那其实是王丹凤主演的一部影片《护士日记》的插曲,但因为由童声演唱,而且歌词如画,旋律清浅,风格上像儿歌,所以也是当时的孩子喜欢唱的。4 _, O! a4 }! F
# M- h* n6 w' {. U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进步,生活处境的变迁,伴随我们的歌也一直在改变,我们记忆中的那些歌,无不标示着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某些时段,标示着我们的年龄、生活、际遇和苦乐,你可以由记忆中的歌一直回溯上去,只见一路都是标杆,每一个标杆上都飘举着一面歌曲的旗,风中鼓荡,鲜明亮眼。
/ i* g' P/ `, y0 C4 N0 O I& c z5 B, d$ r1 R
我觉得一首歌首先是旋律打动了人,然后才是歌词调动了人的某些情绪。我们时常唱歌而忘了歌词,但我们极少记得歌词而又忘了旋律的,一般都是先想到旋律,再由旋律将歌词引出来。因此,旋律才是一首歌的生命,因为单单几句歌词,显然只是一些文字表述的断句,构不成一首歌,而单单一些动听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也足以令我们为之动容。+ ^0 c# n: O7 b. [' @
% A/ n' d8 Z- s8 X 构成旋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音符,二是节奏,一些音符根据节奏的要求组织起来,就是一首歌的旋律。为什么某些音符借助某种节奏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产生美妙的旋律呢?这是一件神秘的事。有的歌百听不厌,有的却觉得别扭,什么时候美妙,什么时候别扭,当然有内行了解的规律,但为什么冥冥之中能产生出这些规律出来?其中似乎又涉及人的精神领域一些有待探索的秘密。
, s" j& i7 o3 l t
6 D3 E( S( t0 m; ~# H: Q* L! k 音乐可能是人生最奇妙的事情之一。它没有什么实际的生活功用,一个人离开音乐,还可以活得下去,但没有音乐,人生将变得异常乏味,世界变得沉寂,生活少了层次。十来个莫名的音符,被赋予变化万千的节奏以后,突然生发出奇异的感染力,可以牵动人们的情绪,引领他们到达某种精神的彼岸。0 L0 Z( w/ T, T f/ Z
+ s1 f$ d& q( |5 z' p: G* s 音乐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熏染下的人,可以凭音乐得到沟通和共鸣。为什么中国人可以被西洋流行曲和古典音乐打动?为什么中国的乐曲也会有外国人喜欢?中间是什么在起作用?那些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
* W" b. }- R* [ X2 N. i3 V; n/ ]0 L% `" O
哲学家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原始人劳动时的号子,但从体力发泄的号子,发展到能唤起心灵美感的音乐,中间经过了什么质变呢?这又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E- K. ]- m+ A6 }
8 G% r4 o; ~) y' Y4 d7 p 说到节奏,我有两个亲身的经历。一首歌原有的节奏改变了,旋律唤起的心灵感应也随着改变,这也是一种神奇的效应。多年前内地流行以岳飞的“满江红”词句谱写的一首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根据原词意旨,那首歌唱起来铿锵有力,有气吞山河之势,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上山下乡时,这首歌也被知青们传唱,不过那时用的却是低缓沉重的节奏,寄托知青们前途渺茫下徬徨无助的心态。光看歌词,怒发冲冠的英雄气概,与落难知青的自伤身世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但旋律的节奏一变,整首歌的意味也全变了,那时歌词几乎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我们唱歌时,只感觉旋律凄怆令人泪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