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应台近日在香港大学做了一场演讲,题目叫作:“一首歌,一个时代”,演讲的知性和感性都很丰富,感染了全场观众,也勾起我很多有关音乐的记忆。
$ X ~1 B7 C8 ]" \' h: @' R2 I0 O3 |* ^( I+ ]6 q9 N# H
龙应台问在场观众各自记得的第一首歌是什么,我想了想,我仍然记得住的最早的歌,可能是《少年先锋队队歌》:“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现在想来,这首歌词和旋律都平平的儿歌,陪伴了我几乎整个童年。
- B0 Y' A, j: z6 ^% b4 c# _! Z2 S7 ~3 J
后来另一首类似儿歌的是“小燕子”,那其实是王丹凤主演的一部影片《护士日记》的插曲,但因为由童声演唱,而且歌词如画,旋律清浅,风格上像儿歌,所以也是当时的孩子喜欢唱的。+ ~( u1 w |4 R# `$ H: v% k* y2 z
8 j$ ^5 N3 \9 K e* M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进步,生活处境的变迁,伴随我们的歌也一直在改变,我们记忆中的那些歌,无不标示着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某些时段,标示着我们的年龄、生活、际遇和苦乐,你可以由记忆中的歌一直回溯上去,只见一路都是标杆,每一个标杆上都飘举着一面歌曲的旗,风中鼓荡,鲜明亮眼。
: A y" X/ Y. l* k, X
7 g+ B/ x! B) {6 Z4 _7 X& B 我觉得一首歌首先是旋律打动了人,然后才是歌词调动了人的某些情绪。我们时常唱歌而忘了歌词,但我们极少记得歌词而又忘了旋律的,一般都是先想到旋律,再由旋律将歌词引出来。因此,旋律才是一首歌的生命,因为单单几句歌词,显然只是一些文字表述的断句,构不成一首歌,而单单一些动听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也足以令我们为之动容。! w# [; `( Q3 q8 }5 g6 z4 }8 x
+ r1 O( ?. A: n; D, Q6 G4 y+ m
构成旋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音符,二是节奏,一些音符根据节奏的要求组织起来,就是一首歌的旋律。为什么某些音符借助某种节奏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产生美妙的旋律呢?这是一件神秘的事。有的歌百听不厌,有的却觉得别扭,什么时候美妙,什么时候别扭,当然有内行了解的规律,但为什么冥冥之中能产生出这些规律出来?其中似乎又涉及人的精神领域一些有待探索的秘密。: T/ ]+ n/ W4 y" T: N
) r' `/ o) t a& F8 [ 音乐可能是人生最奇妙的事情之一。它没有什么实际的生活功用,一个人离开音乐,还可以活得下去,但没有音乐,人生将变得异常乏味,世界变得沉寂,生活少了层次。十来个莫名的音符,被赋予变化万千的节奏以后,突然生发出奇异的感染力,可以牵动人们的情绪,引领他们到达某种精神的彼岸。; ]1 ~1 j+ h! R
( r$ G/ h5 e$ [, v. T 音乐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熏染下的人,可以凭音乐得到沟通和共鸣。为什么中国人可以被西洋流行曲和古典音乐打动?为什么中国的乐曲也会有外国人喜欢?中间是什么在起作用?那些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
' \& g5 Q9 ?4 b" A
. f* r& k8 i, R. g& q( e u5 y 哲学家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原始人劳动时的号子,但从体力发泄的号子,发展到能唤起心灵美感的音乐,中间经过了什么质变呢?这又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e% h" b' \( ^0 J* A/ y9 E2 X% U' P
- Q% {4 T+ h4 ]& ?. m. [; } 说到节奏,我有两个亲身的经历。一首歌原有的节奏改变了,旋律唤起的心灵感应也随着改变,这也是一种神奇的效应。多年前内地流行以岳飞的“满江红”词句谱写的一首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根据原词意旨,那首歌唱起来铿锵有力,有气吞山河之势,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上山下乡时,这首歌也被知青们传唱,不过那时用的却是低缓沉重的节奏,寄托知青们前途渺茫下徬徨无助的心态。光看歌词,怒发冲冠的英雄气概,与落难知青的自伤身世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但旋律的节奏一变,整首歌的意味也全变了,那时歌词几乎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我们唱歌时,只感觉旋律凄怆令人泪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