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的发展应向何处去?这已经是争论几十年的老生常谈了,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正解。除了政治、文化、社会的外在因素外,中国歌剧策划、创作、制作和导演队伍的功力欠缺,大概是影响中国歌剧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主创人员自身对歌剧认识上有着局限性,但在国内又是无人能够出其右,所以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自诩为业中翘楚。 $ q+ I+ _9 z2 G3 i& a7 L/ o E2 h* d, a' {# F
他们今天或许下定决心走民族化的路,但一觉醒来又担心被人家看低,登不得大雅之堂;后天太阳升起时,他们可能鼓足勇气要搞洋派歌剧,但到了太阳落山时,又开始害怕无人喝彩,终于为喝早茶时的冲动后悔不已。这些伟大的中国歌剧主创精英们左手捧着熊掌,右手举着鱼,左顾右盼地哪个都舍不得撒手,结果是一样也没真正得到。! l) B$ ~# M$ [' c/ e
5 v' i; k. g& B6 P* X. j7 u 其实,关于中国歌剧发展方向问题,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曾和我交流过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他说,西洋歌剧的唱腔音乐设计,都是依照西方语言的发音特点而做的。把中国语言放到里面,有时不是很适宜。中国人应该根据中文语言发音的特点来设计中国歌剧的音乐唱腔。; c6 C% D$ g d/ U
" g5 _0 }9 o2 H" u4 Q 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就像地方戏,唱腔都是与当地的口音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艺术化地表现出唱词的魅力。如果把唱词换成普通话,一般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再譬如《鸿雁》这首歌,听蒙语版和听普通话版,二者感觉完全不一样。 4 R2 }: j) J3 B4 J' o. \! P, R; M! K0 g: h& r L- N$ ~
在局外人看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是那么清晰明了,简单说就是需要创作出适合中国语言发音特点的唱腔音乐,让中国语言能够顺畅、优美地在这种音乐中流动欢唱。做到了这一点,中国就有希望创作出真正的世界级的歌剧。 3 V6 h h) P' f8 C4 E+ Q# f3 X$ q4 W; g) C$ v2 j
可惜我们上述所论的种种,很难入那些中国歌剧主创精英们的法眼。据说,现在已经有一些非音乐专业人士在主导歌剧创作,这传闻不禁让我很是担忧。如果是热心者的支持,我同意,但如果是非音乐专业人来主导,我无语。 3 a' w- @3 I% k- m# | 5 {$ l6 ~/ P( u7 S; o2 {, ^ 在中国歌剧如此尴尬的背景下,听到国家大剧院原创的歌剧《方志敏》,心中自然涌起欣然。尽管该剧仍然存在瑕疵,但无论结果如何,大剧院给中国歌剧民族化提供了尝试的空间,这种勇气和眼光令我敬佩。 ; G9 W( E2 a4 E' ?: g2 X1 v0 p8 H7 @( _& p. c. r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剧接近尾声时,方志敏与妻子在狱中重逢畅想胜利后的未来,唱出了整部剧中最好听的段落。我认为,如果这段唱有一个易于传播的名字,可能会在日后被广泛传唱和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