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的朋友圈被一个歌手占领,满眼都是鲍勃-迪伦,原因当然是他拿了这个星球最著名的奖,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并且极有可能再无后来者。+ H6 Q" I) G9 V; y y
3 ] ^% |, T, t2 W! z4 Q
音乐界对此倒是不声不响。或许大家很难理解,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要颁给一个民谣歌手?真去听听鲍勃-迪伦,被高高在上的古典音乐美学惯出来的耳朵,还真不能忍受那个人不成调的沙哑的咕咕哝哝。音纯声亮在哪里?字正腔圆在哪里?在音乐大扩招的条件下都没有音乐学院要他。: [5 `6 o4 |9 y5 v) B" f' }7 ~
' k* P1 [, m7 J1 W* K
那么是瑞典文学院看走眼了吗?结论还不能下得太早。2800年前的荷马史诗本就是吟唱而不是纸上的文字,欧洲历史上游吟诗人的作品也是有演唱有伴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是要诵之、弦之、歌之、舞之,我国的少数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也早有自己杰出的史诗流传……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是先有文学再有文字,只是那时的诵之、弦之、歌之、舞之已不存,只有文字符号流转到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歌手,并不是没有来由,而是接续了万千年的诗歌传统。% g6 q- R6 N9 C( I; e7 g+ w5 m
9 N) v7 u$ m9 p" A9 Q
香港文人梁文道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流行歌曲,又只想听一首的话,那就是《像一块滚石》了。”这“一首”恰好就是鲍勃-迪伦的作品。“有段时间你穿戴讲究/满不在乎扔给无业游民几个小钱儿/不是吗?/有人对你说/“悠着点,你这样早晚会栽跟头”/你却以为他们是在逗你玩儿/你总是讥笑那些努力生活的人碌碌无为/现在呢?/说话没那么大声了吧/现在你看上去也没那么清高吧/你也不得不开始为了下一顿饭低三下四吧/这感觉如何?/这感觉如何?/像条丧家犬,四处无人知,像一块滚石”。歌曲一共四段,每段皆以“像一块滚石”结束。“像一块滚石”随后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理想主义、青年文化最典型的意象。
; T l4 T6 i0 V. a/ B9 u) z- K% h3 d2 M. P: Q$ N$ @% ?5 H
多数诗人的诗歌都是文字性的,看了文字真是奇妙,如同黑夜中大雪纷飞,但是用语声来表现却未能尽意。即便是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也远不及他诗词文字本身所体现的重叠、跌宕、韵律、色彩以及借代、回文、双关、通感等修辞之妙。但迪伦的诗歌是语声的,那通过歌手嘴巴、布鲁斯口琴和吉他传出来的语气和音韵,那真真是极好的。英年早逝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在激烈的吉他声中念叨《像一块滚石》,也是极好的。总之,那诗歌,不是被剥离出来的文字,乃与声音形影不离。
6 o, Y: R% @: D! J* I: h# @, Z3 b' Y1 l4 [
迪伦对诗歌的处理方式是音乐家的方式,他经常在歌唱时对重要词或音节有选择地加重,而别的词或音节一带而过,使原来枯燥的句子变得别有风味,还使长短不一的歌词得以妥贴灵动地唱在同一个乐句中。迪伦对诗歌的处理方式并不是一般的音乐家的方式,比如《像一块滚石》前四个小节竟然只有一个音高,关键是在这个骨干音下丰富的语气表达,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自如收放以及英语自身元音辅音的搭配、节奏的推动。迪伦的嗓音粗糙,带有鼻音,这一点对于美声歌曲来说不可饶恕,对于民谣来说却显得亲近、可感、有沧桑的老男人味道。这歌,这谣,这破嗓子,这唠叨,还有不在调,都如此有型有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