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弦外之声并非只依赖音乐与戏剧艺术的关联:人生本身是最好的戏剧,而音乐家们从不缺乏对种种人生悲喜剧的体察、反思与表达。作为本季聚焦的另外两位作曲家,莫扎特与肖斯塔科维奇同样是弦外之声的演绎大师。纵然时代风潮与社会境遇截然不同,他们就音乐在表达人类精神生活方面的潜能所做的昭示,让我们感到了同等的巨大震撼。莫扎特是较早以音乐为谋生之道的独立音乐家,也是最早把音乐从神性世界带回人间尘俗的音乐家之一。俗世生活的美好与无奈、辗转其中的人们在欢愉时的流连和在挫败时的忧伤,人世间万千风情皆被莫扎特囊括于音乐中。不过,音乐强大的表现力往往来自于音乐深刻的复杂性:若总把俗世之美写的明媚畅快,或总把逆境之难写的阴沉灰暗,音乐也就变成了索然无味的白水。在莫扎特的世界中,即便生活正蔓延着痛苦、挣扎和屈辱,忧伤和哀愁也总会深藏于优雅明朗的乐思中,也由此让才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更加刻骨铭心的痛楚。这种忧伤与乐观的捉迷藏,正是莫扎特音乐的复杂性所在,或许也是他以及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复杂性所在。音乐若能承载如此丰富的弦外之声,或许也就真的能被看作生活之本质的拷贝了。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也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复杂性:在摧枯拉朽的历史洪流面前,生命个体是如此孱弱,内心世界又是如此微妙难解,而肖斯塔科维奇则如同一枚生命样本,用加了密的音乐道尽了最极致的人生遭遇和最隐秘的内心波澜。当我们随他跌宕起伏的音乐去揣摩他那魔幻不堪的人生际遇时,也常会从肖斯塔科维奇中收获一份无可比拟的惊悚和历险。在论述艺术与音乐如何对人实现情感教育时,哲学家斯克鲁顿曾说,“在文艺作品中,他人的情感及动机'鲜活地站到我们面前’,我们会通过想象去重现其描绘的生活,也就自发地对之产生同情与通感。这些想象将让我们收获特定的情感知识,也让自己做好准备去迎接那些不期而遇的欢乐与灾难。”毫无疑问,聆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经历正是如此: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他的邀请,总会义无反顾地走进他的人生与时代,也总能体会到无比强烈的感同身受。没有肖斯塔科维奇,我们对许多情感维度的想象和认知可能都将打折,从恐惧到释放,从绝望到希望,从邪恶到正义。由此,聆听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时,有个问题似乎是不可回避的: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我们也就姑且把这当作他笔下最终极的弦外之音吧。( u3 Y" n, [' w- n, S7 W6 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