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提及的是“十二阑干”这个意象,即指曲曲折折的阑干或栏杆,十二是言其曲折之多,并非确切的数字。清陈廷焯《蝶恋花》:“镇日双蛾愁不展,隔断中庭,羞与郎相见。十二阑干閒倚遍,凤釵压鬢寒犹颤”。那种想见而不能见,走走停停的感觉就在倚遍十二阑干上体现出来。再如“层楼十二阑干,绣帘半卷,相思处处”(陈允平《瑞龙吟》),“翠袖两行珠泪,画楼十二阑干”(朱埴《画堂春》),“十二阑干堪倚处,聊一顾,乱山衰草还家路”(欧阳修《渔家傲》),“但无言,倚遍阑干十二,对芳天晚”(张绍文《水龙吟》),“衣宽带宽,千山万山,断肠十二阑干,更斜阳暮寒”(孙惟信《醉思凡》),“十二阑干空见月,谁教凉影伴人孤”(仇远《梦江南》),“翠楼十二阑干曲,雨痕新染蒲桃绿”(卢祖皋《菩萨蛮》),“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朱淑真《谒金门》)。那种思念哀愁的九曲回肠,恰似这曲曲折折的阑干,让人无尽感伤。又十二阑干是静物,仿若一幅充满浅浅愁绪的画面,再有一两清音响起,且如“十二阑干伫立,凤箫怨彻清商”(周密《木兰花慢》),“卷帘红袖莫相招,十二阑干今夜月,谁伴吹箫”(贺铸《浪淘沙》),这份哀怨便更深一层。
. H* J; s2 Y( ^0 J8 f: C8 J& L
9 }6 h# y* c& C 再如花草也可喜可悲,表达喜情时可以用花繁草密、花浓草深,表达悲情时可以花疏草稀、残花败草;再如棹或舟既可以表达闲适的心情,也可以表达对归隐的向往;再如烟雨既可以表达闲适之情也可以表达忧愁之情。再如渡口、烟浦、秋千、寒云、笛筝、篱笆、诗书、灯烛等等都是经常入词的意象。
% k) C9 o3 U" j" t
1 Z B$ l! @7 X/ m. U【二】略说真情 9 N$ K) [$ P r0 r: B! [% [; s0 r
诗贵真情。 2 t! ~2 ?/ q5 M. i6 C
6 k3 q$ A6 E; P 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无不强调这一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原则是“诗言志、歌咏言”。如果诗中没有真情实感,怎么言志,如何咏言? 1 \8 R4 Q6 s9 i7 n# I, f( @( I
2 ~% f% y% B5 k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曾提出文章“六义”,而“情”为首。 7 S* u: H6 \+ x% {4 B$ B
3 l$ {0 F* b9 j# U! G, a 《蕙风词话》曰:“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 Y/ B6 y' L( \5 P1 S! \ & N6 `" T( c+ s+ ?( P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L/ T9 u {% T$ _4 ~7 V, X" `
! ~" T( x) R$ C0 }! C# H 歌德说:“没有比毫无体验的想象力更可怕的了。”歌德是推宠想象力的,但他认为想象力应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强调要有情。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更直接地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7 ?* ]/ S% P& q' {# A
当代的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我国古典作品时,也是将思想内容放在突出位置的。我们称道李白、杜甫,除了他们作品高超的艺术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种动人的内在情感。李白的《静夜思》静夜思
" d/ I. l, V& }# c0 ~
. A" j0 o/ ^$ c* C李白& y' Q* a0 v3 |% v, Y
3 f' d' s) p" p0 v/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k7 t9 I5 j3 B; V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C5 g+ }9 h
X: r U+ ~% r【韵义】
! L9 J- Y, z' U3 l4 z p) K7 t, a* Q( B3 \: D. ?" v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1 n( k6 X# s& ~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 V+ y- z9 ?* Q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B5 l( t. s5 ]# L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 L+ }9 n4 ^2 m5 E& d) s2 k: G
* ^8 z% Z B* Y9 S" C' v【评析】' C) G* H$ _0 r( e
; E Z- ]( N; h* h, F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O% G7 V, W1 d" ~$ z+ n5 w+ w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3 V; T$ i) a" I& ]0 F; X+ ]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0 E" Q7 E/ M' ^/ q9 ~6 c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 V$ \, A, ]/ p# t( I: b5 j5 j# e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4 l2 @+ S' ~+ m! x' Z5 I" b7 p5 m . Y2 b) h. z+ J+ _; k$ M
: { i5 c! a! S % R6 s& n- ?" T" d4 ?0 p$ ~
全篇无一华丽词藻,但能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其强烈而真实的思乡之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更是信手拈来,毫无修饰雕琢之处,其感人之处也正是作者在“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特定环境中所融入的感情。 8 }4 J: A7 ?+ p$ ^% j* r7 j6 [
3 n6 m7 c* ^8 H9 b% P2 L 文学重真实,而对诗词似乎更为苛刻。因为诗词寥寥数行,好比一掬清泉,自然容不得半点虚伪的渣滓。当然,真实并不意味着自然主义地、机械地有闻必录,恰恰相反,诗词同这些现象是水火不容的。诗词更需要讲求技巧,这正如看人往往从神色如何甚至穿戴什么下眼,读诗也要先有艺术感受比如音乐感、韵律感、声音的和谐、色彩的搭配等。+ s3 m, L9 x2 W$ c7 `" d9 b
. t4 d; H7 R4 w- p3 ]# R# m值得注意的是,从一些原创站点的诗词看,有相当一部分诗友,在诗词创作中沉溺于把玩技巧上的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热衷于制造奇特古怪的句子,不是以技巧为手段,而是反过来,让内容附庸于技巧的铺排,以玩弄技巧为能事,以令人不懂为标榜,以远离生活为风尚,造成内容与形式的颠倒。
: |# ~6 T4 g; I0 A # r3 Z) P O6 ^. c" K( E& ~
记得一位诗人说过:“在创作过程中,要极力逃避博学和高深,反对那种对诗的冥思苦想式的苛刻获得。”但许多诗友的作品却正是这样获得的,给人以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华而不实的感觉。 0 }" s6 Y1 }6 J N( e
5 a0 ` ], U% ~# Q1 f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有这样几条原因:一是有的诗友片面追求所谓诗的技巧,作品是一些华丽词藻的堆砌,哪来的真情实感;二是少数诗友把诗作故意拉长,好像诗写短了就显不出作者的“横溢之才”,一分情感掺入了九分水,使人读起来自然就味同嚼蜡了;三是有的诗友卖弄知识,煊耀才华,恨不得把自己所会的知识一古脑塞进诗作中,使人如同走进了杂货铺,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无所不有,也就很难使人品出作品的滋味了;四是有的诗友还不具备驾驭诗词这种题材的能力,特别是在填词时,一味地模仿或生编硬凑,自然没有真情实感,这就是“应试无名作、和诗少佳品”的道理;五是有的诗友不注重生活、缺少生活经历,闭门造车,君不见连虽美却难再见的“牧童横笛”、“渔翁蓑笠”也常出现在诗作中吗?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很难有真情实感。 y8 V% [8 c' E! k- r
! u; x* g8 |. i) O3 R9 w3 v( }
, n5 c& ~6 n8 D Q. @0 \) r$ r5 I例:长相思·9 [! n8 b& v* ~0 {
3 v' L3 u- N3 s- F1 \
# E9 J4 q, v2 f1 A5 g李白其一+ l. D+ I% y" t, U4 h1 G
S }) b/ q. h# v$ `: w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z9 R. W5 _% }3 D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4 j8 ~* h+ k( p* X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z( c7 A0 q/ ? ?% }
5 y& a) ], C! u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6 Q! }5 ?: C t; y9 R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5 ?4 }2 E( @' O) R$ N
1 u O c0 P3 a3 E( x& X/ Y长相思·其二
\0 G- r, y7 q$ u) n5 r8 Y& m5 A7 N2 u# o3 W' j, O5 }/ C9 I
2 H" j F- O6 }# U' _& W' L! M
李白
+ [3 z4 a9 T5 D8 C- U2 M
. b9 y0 v5 z7 g& @. A长相思,在长安。
: P2 v& D5 v! ~3 J$ y/ i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Y, ]8 P, ^; c. t/ y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H7 g& r/ ]6 C! W0 \3 ~
1 }& M% ]" c0 B7 Y: _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1 H" c; ?0 \) A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 a, {$ j! Y8 _; P% m! `5 A长相思,摧心肝。) o8 R/ Y( @* B$ F
& i* Y' Q1 u7 `1 `1 u& F& q+ m, `# W6 g【韵义】9 x( A: B2 c# u2 S; j
7 H$ A& ?/ s& r& q* m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7 l+ t, e( d% L4 [4 O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_- M0 r0 N2 z/ [+ ^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9 ^! m* L3 y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 ]! x/ K# {* i% I3 `" h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9 f1 M/ y5 r; D. ]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 o% q5 |6 n' k; u- Z: U/ ~* X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I1 @5 k8 y2 C; [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4 y# u& L' @# l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 ~ F d! f, S5 y; r+ P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2 C+ w1 D7 f& b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G: a) m, a* W9 o
, i) a. L) Y7 I+ |5 ]
【评析】
' }3 U) O% [5 p( n% O+ T) N1 x) W4 R* x4 M& y5 n/ }: |$ j& r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l6 _6 I3 x9 y; N! m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
! h$ d) w0 @: l2 Z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
% \; w* }- I9 ]) y2 U+ H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
# W) O: t' |, Y4 N理。
# m3 |: f3 f2 F# j6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
. k6 n8 q& E' f5 N. \0 `' ] z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1 D* C* E/ e( ]* u(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