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日晚,《国之瑰宝——长征路上》音乐会以带有显著地域和民族色彩的民歌乐曲,引领观众从江西“十送红军”,来到贵州“军民情深意长”,又走到陕北领略“山丹丹花开”,最后放声歌唱“我的祖国”。音乐会中,掌声不断。& @4 @* Q. ]. `0 t' R- g
M" X9 \! I* s1 x$ x- F 观众表示,“音乐会中贯穿了长征沿途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元素,让人一听,既耳熟能详,又新颖别致,十分感人!”
3 {, ~/ P+ ]6 W
& P+ E3 G0 m' |- G$ @ 定位百姓视角,关注历史细节+ Q: i: k- |" C3 z' b/ X$ c
u% N, G: Z0 e “我们一开始就思考,长征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记忆,以怎样的形式能够最亲切地激活这个记忆?得出的答案是,最接地气、最富民族特色、在情感上更贴近老百姓的民族管弦乐,就是最佳选择。”说起特别打造这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的缘起,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说,“但遇到的困难是,老百姓越熟悉民乐,眼光自然就越挑剔,我们要想获得突破就越困难。为此,民乐团费尽了心思。”: ~% v! b9 d! q( |$ C9 X8 e4 B c
1 K# Y( X, d- a+ H- g5 H% c 作为民乐团的副团长,栾冬和雷靛云每天都在研究各种资料,琢磨故事和音乐的定位。一天,他俩偶然看到了一部纪录片《七十年的守望》,讲述了红军烈士李才莲与池煜华的故事:70年间,池煜华每次思念丈夫,就拿起李才莲当年随部队出发时送她的镜子,唱起山歌——
# _3 t, J# h) [; u9 K* x
( e, d6 b z5 F' } “哎呀嘞,要我唱歌那个难,我心中想你就打寒战。喊我等你就等你,不知不觉等了七十年……”
! ^1 Z. U. P5 N6 F, ?; ? O) ]4 k
5 V8 ] ^/ L- c; j2 \ 90多岁的老人唱得平淡,歌声却直抵人心。听到这里,栾冬和雷靛云都落泪了。他们想,比起表现一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平民化的视角、历史的细节、生活中的音乐更加能撞击人的心灵,引起情感共鸣。“那么,为何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 Y% P! |! N" F. k! w8 U) _' O. d6 O5 V+ g9 M( o3 G
然而,灵感迸发之余,栾冬也发现,“我们与长征胜利的时刻已相隔整整80年,许多人包括我们的作曲和演奏老师,已经和长征的故事尤其是一些历史细节渐渐疏远了。音乐家自己都不了解历史,怎样在作品中表达历史?音乐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观众?” K# a+ x6 \# ]$ d) ?! M0 P7 h; b
- u7 A* u" @$ l5 m* u$ |7 V- [9 q D
于是,民乐团做出决定,让音乐家回到长征故事发生的地方深入采风,听听长征故事、采采生活素材;尤其让家乡在长征路上的音乐家回到故乡实地考察,把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融入历史事件的记忆,将耳濡目染的山歌元素做最深入的提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