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拉音符曾在其《古风·中秋夜寄怀》中提到:圈子里总有一些古风的帖子,只作评论总不是很过隐,所以也来凑凑热闹。) J5 n7 d5 |% ^2 K& a. ?1 i) A. n
: Q- p6 `0 s1 G' `4 o
圈友亦有如下回复:
2 J K2 x+ |9 _! T( c0 O4 ~; j
, w& { j' y9 C; {8 v0 f' _3 F \胖子维扬:再加上几句杂言,彻底脱去排律的束缚,也许会更奔放,会更妙。# U3 X i& F. K/ |
' _; y- h4 j8 U1 @6 T
闲情偶寄一笠翁:目及千仞,神游八荒,古风少了许多羁绊,更能够尽抒豪情。9 i6 p! o J* a
9 u* C% q( C$ H3 f' s 的确,比起格律甚严的近体诗,古风即古体诗或许更受现代人的欢迎。这次五古更是作为了圈子命题作文的格式,于是圈子掀起一股古风浪潮。但也随即暴露出一些问题。2 g. {5 T, I s6 f) W! r" |4 @
$ s% b5 p s5 C- H& f5 b2 h
花间漫步:只想求教,未见过"七古"词体,这种体是否允许换韵?
; K- P0 f% k3 d/ z- |( x% j3 m9 F% x, X P) P1 @6 o
冷韵秋色:“七古”也就还是古风,只是为与五言古风区分而已,可以换韵。相较于格律诗而言要求宽松的多,有一点须要注意,把握不好容易写成顺口溜。用韵一般要求双句押韵,可押平声,也可押仄声,亦可平仄互押,还可以转韵通韵。
3 @5 o5 ~# x8 S; D1 \/ D所谓古风,格律与用韵相对律诗较宽,但也并非没有格律,古风之难不是因为格律限制,而是用词的难,即要显出古意,又不能陷于打油。
; l" z% E0 _( v. @3 s
; ]2 Q S* q4 ]. x: B/ u$ u; w* u2 g 大家都在写古风,而什么是真正的古风?难道仅仅是格律与用韵的宽松?宽松,不是没有。在这个度的掌握里,若紧,则不够“风”之奔放;若松,则陷于打油诗甚至顺口溜,诗味尤淡。脱去了近体诗的束缚,我们如何在卸掉了枷锁后,展现出自由而不落俗套的艺术?现将古风的简单知识介绍给大家,并附写作提示,希望对圈友有所帮助。8 u% _: n/ I, n. ]1 C
6 c/ {1 v% }8 Y0 U 一、古风知识简介! x' k0 w5 K. H# X1 a
0 W; u- m; ~0 y$ u( O
1、诗体概念/ g. N* D) H: ~$ m5 T; x
5 k; x3 D$ |' r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0 u) V1 R* R- N' e0 A. A4 F; _8 L& q' f. n8 Z
2、古风类别
2 M. m6 d5 h; l1 A5 O- z& A, ^7 m! J! g% p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7 |, ?9 p$ L' Y6 }8 r
# ~* o h+ A% O6 C) }3 m. t6 t, v, E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 u o K8 ]9 g* z% g) {/ h1 j/ Y0 G) ^, _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 H- u4 b5 J8 M) e. J6 g
: \! H, [5 Z! {- o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0 R* ]! a8 O& @* a2 W4 g1 e
. A( A9 P4 X4 v8 y此外,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更有人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 q2 {; E) N5 o3 W! }+ i. B
$ E/ N/ C" U1 j% g+ }2 u$ L' z 3、排律混淆
6 @2 b3 y, h& [! O7 T" e4 ?7 v2 ~5 Q R: `
但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是近体诗。一般为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当与古风区分。
% C' l* T% D/ T# M5 i/ n* P+ K7 I
6 W9 |9 d5 v( x3 S( ?+ Y8 n' W二、写作提示
, _8 f& k/ o+ f m7 n( j2 f6 R0 @" i$ j" x
1、格式戒忌(古体与近体皆适用)7 ~( K( U+ o7 c( X0 V
0 R( X+ o* J/ j8 A8 P6 q(1)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是重字用法如叠字,顶真格,同一句回环等,又或同一诗中两字用法意义不同,又或不损伤意境,则可以使用。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山外青山楼外楼”等等。2 x% u4 D! s/ ^' p( m
: w: `/ t* ^9 o) t+ _; e3 v/ d, f
(2)同音。两个字声母韵母都一样或相近,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若为"隔叶黄莺空好音",因"莺"(ying)"音"(yin )相近,最好避免。2 ^* U5 w4 e; h8 |( A" p/ u
$ U6 f% `$ w/ n6 S2 L# z3 |+ ?(3)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1 |4 _) P% w( I, ^8 ?0 u
. v+ d4 o5 ~# L+ a5 y1 U
(4)合掌: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例如: “禹域大同劳昨梦,尧台深恨闷重泉,杯弓问道疑何世,马角堪容计旧年。”是第一种情况的合掌,“月至中天满,蟾脱半树圆”是第二种情况的合掌。4 W$ `! O( A' l( b' f, ^* p$ r
f* V5 K/ _- T! P
(5)“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诗眼,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因此下字须响须沉须稳。下面说一下如何辨析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 `& ~1 n1 J3 z* U/ M! \% F+ ~% |: X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 u$ T/ ?% K6 U4 s2 l
8 m* ` b- L8 Z8 j3 f4 I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 c$ ]2 S7 `4 ~ o8 G
8 C, W1 j3 }1 j' u8 b(6)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无法使一首诗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 _2 P8 G3 Z b9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