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拉手风琴,文工团和部队都有专职手风琴演奏员,中小学音乐课堂里乐器也都是手风琴。反观当下,曾经是那么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手风琴却跌落到了低谷。对此,江阴金杯安琪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时建明认为,手风琴市场需要培育,手风琴市场可以培育。 / `! z: K1 h& x c( q + U' H+ G9 K$ z( d 手风琴根植于民间. F4 ]( [- C5 ?0 y
0 u8 b9 y& G$ e" Z u4 Q" G% _ “手风琴真正是大众享有的艺术。”时建明表示。手风琴的优点不胜枚举,易于携带、和声丰富、音色多样、音量宏大、不受场地限制、独奏有韵味、合奏有气势、伴奏又灵活,在欧洲等地区至今仍是伴随人们娱乐的主要乐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手风琴的又一次高潮,那个时期手风琴演奏趋于专业化,很多演奏家到国外进修和交流,再回国推动手风琴艺术,并在北京、上海等地组织手风琴学习班、创办手风琴专修学校。; Q9 I# }) v- h. M6 W8 } m
3 z* x I8 Z$ I2 e' ^7 y# o; I “上世纪80年代起,各个院校开设手风琴专业,专业发展得非常好,但是过分强调专业性,学术性过强,造成社会上业余手风琴发展反倒被忽略了。手风琴这个乐器毕竟是根植于大众音乐生活中的。”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说。时建明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学习音乐的选择面拓宽,表面上分流了学生,但根源还是手风琴普及教育的立足点逐渐偏离了大众文化,没有及时调整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结构,“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追求着高深的音乐效果,用完成大作品来显示我们的技术水准,在追求与国外同行们的竞争中,离开了普及教育的土壤。要改变我国手风琴界的现状,关键在于能否赢得大众的喜爱,大众的喜爱就是手风琴事业的生存土壤。因此,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就是要明确地建立在大众文化之中,离开人民大众的喜爱,手风琴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 P) U8 m p6 X4 C “推动手风琴多元化发展,回到大众音乐生活中来。”李聪说。手风琴表演形式多样化,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手风琴音乐创作多样化,不仅满足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更要追求可听的、好听的、大众喜爱的音乐;手风琴制作多元化,制作追求更美观、轻便、小巧,颠覆传统概念,制作更个性化。此外,手风琴还应遵循民族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引进先进的手风琴制造工艺,丰富手风琴音乐的同时,与中国民族音乐结合,发展中国自己的手风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