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文化和经验的积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转化和再造似乎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必然选择,这种被视为“当下历史阶段中带有艺术史必然性的‘群体创作实践策略’”在强调艺术家自身个性风格和身份特征的同时,也映射出中国艺术家面对艺术多元化趋势、与西方文化中心对话与对抗的要求等问题的思索。8月27日在北京上演的一部魔幻诗剧《从前有座山》可以视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尝试。8 W: y6 |9 f, c- t+ m
^( S q5 s% x t
创作的缘起源自创作者对古典诗歌重新解读的初衷。如何以戏剧来诠释古典诗歌中的精神世界,舞台作品究竟能重新赋予诗歌怎样的不同解读?这其中涉及了诸如具象与隐喻的矛盾等重要艺术命题。故事讲述了一个苦恼于每日背诵诗词的小女孩,在看似荒诞的梦境中遭遇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所描绘的不同意象。这些意象在剧中纷纷化为真实具象:山神代表五岳崇拜,水仙代表海渎文化,剑客代表侠客精神,杜丽娘则指向文人阶层的生活经验。梦境中所遭遇的一切也发生了颠倒的错位,原本能够与天对话的山神一改威严本色戏谑调侃,水神身着洋装一副欧洲古典女性形象唱着小花腔漫台闲逛,侠客挥剑起舞却与一群跳着芭蕾的孩童对吟,含蓄幽怨的杜丽娘与妖艳浓妆的盛装女互诉衷肠。被挪用的具象如同特定符号,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观念一一对应。同时,错位的美学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对意象具象化的挪用并列,无疑意在产生对比下的揭示与讽刺。$ ~3 E. b3 b5 x
) v; R+ { L: S) X5 j# x 诗歌无疑是该剧的精神内核。如《礼记-乐记》所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该剧回归中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艺术观念,借用现代舞及先锋戏剧中的肢体表演与现代吟诵、唱赋相结合的方式,将古典诗词中的多重意象分解、重构,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舞台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