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成:我挚爱的草原天籁& s4 P6 y p$ G0 x# f) q
1 a( ^0 K- ^2 k5 T
说起草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玉成可谓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从杨玉成的经历看,他可谓是个多产的学者,现已出版7部专著,发表了40多篇论文,录制了上百部音乐资料,发行了9套光盘,承担和参与的课题有20多项,杨玉成还是内蒙古大学文科教师中最年轻的博导,他的《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一书获中国音乐最高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他还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刚刚不惑之年,他就实现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实现的人生梦想。
" Q! o1 d/ g* p
& E% m0 G& n, o7 D' a7 n. _ 第一次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校园里见到杨玉成让记者很惊讶,这个身材有些微胖,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洋溢着孩童般灿烂笑容的男子,让记者怎么也无法与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院副院长、那么多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一般有如此成就的人大多是年过半百、头发花白、架着一副老花镜的样子了。而杨玉成挎着一个单肩包,步伐轻盈,精神十足,与人交流脸上总洋溢着笑容,他的欢乐能感染到周围的人,完全就是一个阳光大男孩。我惊讶的嘴巴张大的状态停顿了好一阵子。: g# z5 B) x Y, a# p9 F
& _5 Q2 c. G3 g; B" J0 C
从草原到祖国首都- Y% p, H5 j4 E$ u
) v) B4 e1 e5 v* _
1973年8月,杨玉成(蒙古名博特乐图)出生在哲里木盟库伦旗南部的一个名叫道老都嘎查的小村庄。
2 E. _% a n, q: E0 `$ @) Z; q, k1 ]# p, h$ S, @
杨玉成(以下简称杨)可谓是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里,父亲是库伦旗乌兰牧骑队长,在音乐方面很有作为,图力古尔木兰等很有作为的歌唱家、音乐家都曾是他的学生或者团员,父亲十分热爱音乐,在乐器演奏方面也样样精通。爷爷在音乐方面对杨的影响很深,会说书还会拉四胡的爷爷年轻时还是名安代舞高手。母亲会唱很多的民歌还会说很多民间故事。杨玉成家是村子里第一个买上收音机的人家,收听收音机成为了全村人的娱乐活动,每到中午几乎全村人都到杨的家里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说唱节目。
9 }: @" Q/ D5 `8 Q
. g& c; g3 i, ], f; X6 ?6 c 听故事、听说书是杨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也是每天晚上的必备项目。杨回忆道:“在村子里还没有通上电的时候,一到晚上家里所有人都躺在被窝里,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可以紧挨着母亲。由于条件艰苦,家里只能在炕桌上点一盏羊油灯,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给大家念书、讲故事,我每每都是听着故事入睡,回想起来太幸福了”。在家庭的影响下杨从小就酷爱音乐和各种民间故事,这是他未来成为一名杰出的民族音乐研究者的垫脚石。1 e9 r) d/ M, P R+ S% I
' ~" [, d# c8 `4 X6 f% \
杨是在村里读的小学,那时教学条件不好,一个学校也就三到四个老师。一到五年级的学生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给一年级的讲课时其它年级就自习。有农活的时候老师还要抽出时间干农活,所以经常就是半天上课半天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