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91|回复: 1

[乐理知识] 怎样挖掘音乐世界的底层基石

[复制链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6-8-30 0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挖掘音乐世界的底层基石
8 p. [) ]; y3 z# t$ T( c
$ h. R% K% d7 i0 Q9 Y  人类音乐世界的底层基石是什么?略过冷冰冰的振动频率表不提,学音乐的孩子稍加思索后也能答复:节奏之后不就是音程与音阶吗?诚然如此。音程、音阶、调性,恐怕从古希腊人热衷于用数学解释一切的岁月,到调性几被消解的近代,都处于音乐家们的核心讨论区。它们大抵揭示出一个基本法则:除了自身的频率、响度与出现时机外,音还须与其他音产生联系,形成某种“纹样”后方能称为音乐。然而基于西方强势话语权的音乐大厦,是如何与这些基石发生关联的?追问之下,还真有一些你我未曾想到的角落与关节。
+ j% b- O9 D5 Z
/ w3 k% k( V6 s  ~. d* t! _  于是,我们有了音乐社会学这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1864-1920)发表此作前,早已涉足社会学的各领域,影响广泛毋庸多言。全书用词凝练,涵盖的信息量颇为惊人,辛苦了译者,还附上了英文原文及一些难点的标注。值得留意这是未完成的遗作,其“未完成”属性体现在了原稿中的论证系统性不强。此外我仍觉得相对原标题“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而言,译本标题“音乐社会学”不算太贴切。毕竟,韦伯讲了音乐的社会学来源,却无详述音乐现象对社会的反哺作用,即横向规律性多于纵向的深入。不过他将音乐体系纳入社会结构进行考察的方法,及主张用一些大文科工具解释乐音材料与其源头的做法(大约是受语言学和心理声学启发)已属开创性——他本人或许是无意的,也为后来阿多诺基于美学特性-商品规则上的批判观,或西尔伯曼对聆听经历(Musikerlebnis)的强调留出了补充空间。  Q2 A" Y# d! z
1 q# F2 h' B. |% x' o* i) B
  笔者觉得,这册经典的重心无非是在“为何发达的和声与复调仅仅产生于欧洲某一特定时期”的大设问下描述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三件涉及乐器形态与社会变迁间的关系,多少欲言又止)。( D6 ]+ `$ @* i$ N

* v8 K  w$ k; K0 a6 `  第一件是:各地区的音程音阶习惯并不相同,另有复杂的社会成因,自不待言。他例举出部落里的魔法与宗教因素,或不同语系中哑剧、朗诵表演所施加的影响。这其实又涉及到了人类文明史上关于“祛魅”与“返魅”精神的大话题了,只是韦伯未作大幅展开。: T* l$ @' q7 E0 e" H0 a% E% X

  u' ^1 _0 t& l4 F2 a. A  第二件:当音乐建筑被“垒”到较高层面,对音程音阶这些基石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就拿最常见的四度、五度为例,五度在器乐界广受推崇,而四度在教会调式里获得提升,它俩时而合作,时而竞争。殊不知“器乐调弦的基础”的五度是后来者。对于五度赶超现象的成因,韦伯转引了斯特兰维斯的观点:早期复调在物理上有纯声乐特征,两个声部中较高的那一个倾向于控制旋律,低声部在低四度的位置应和。此处,“低声部第三个和声乐音和高声部第三个和声乐音刚好同时发声”的翻译略显诘屈聱牙,“harmonic tone”译成“泛音”更好懂一些。而到了二声部器乐作品,低音共振更强,高音在五度之上配以和声,即获得了“低声部第三泛音,与高声部的第二泛音恰好重合”的和谐。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楼主| 164247123 发表于 2016-8-30 07: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文化交融与理性分析的上升,音程、音阶与调性理论变得愈加细化与程式化——我想这也许是褒义的。事实上,与其他区域的民族音乐相比,欧洲范围之所以蓬勃发展,莫不缘自理性程式的可复制性与易操作性。但译者也表示,韦伯曾受争议的一点就在于他假设的理想化,莫非说,西方(含音乐)的各种社会机制都只在趋于合理,而无走弯路的可能?
! Q' G0 |. H$ z  i% B4 a
- R. p$ R: M+ y) |& u9 }# I( ~2 m  书里也意识到了革新往往得付出代价(他坚持积极观之)。因为在理论-实践皆成严格系统,传承线路也很通畅的条件下,第一步革新即是像细胞有丝分裂般打破自身桎梏的阵痛。譬如,希腊音乐最终放弃稳固的四度、五度调性关系后才获挣脱,这与近代音乐与传统和声理论间的纠葛不是很像吗?我们熟悉的著名例子,有对三全音、增三和弦、平行四、五度与平行减七和弦态度的转变,也知道巴托克、布索尼与梅西安都对音阶作过踊跃改造。书里幽了一默:“近代音乐一方面瓦解了调性,另一方面却允许保留一定残余,这让人们的听觉敏锐了起来,同时习惯于转入那种独特的趣味里去。”就这样,准则松松紧紧,时张时驰,仿若一段弹性皮绳牵引着我们的音乐史颠簸前行。
' J6 Q- J7 b" i3 t) p# F0 s' @$ T: `2 [
- a6 R. r2 f6 f# B( k6 B  大概可以这么判断,音乐被“社会学理论化”的程度高低,基本反映出该时代反思动力的强弱,并牵系着一些事物在未来的弃留。鉴于人的听觉进化速度有限,不论“勋伯格们”将调性发展到了哪一阶段,在基石层面(数百年后的C大调音阶?)依然会稳固如旧。可是最紧要的事情已然发生:我们观察它们的视角比圭多教士的年代变化了太多,也明白了一个简单八度内的细微变化至今未得穷尽,也不会穷尽——“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音乐世界里的小小基石,就这么看起来更像是代谢不息的“细胞”呢。  W- @8 O  B8 Q1 ]2 a

  n6 G& P5 a# H7 _) z+ j  b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6 18:09 , Processed in 0.12018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