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创作门槛被互联网穿透,许多“业余作品”不仅满足了创作者自己的创作和审美需要,还可能被广大的受众所接受,甚至获得远超过传统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 t5 q* G# }' i$ e
: m" B7 E, \9 @1 h: _% }* F6 S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受众的口碑比权威的传播渠道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大众的喜怒哀乐能够如此直接地影响到文艺创作& ]- G) n8 I2 ] i
5 V: U" ]+ y0 V0 R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群的“重新部落化”提供了可能性,一些过去受众规模很小、很难进入市场的文艺作品,借助互联网的分众营销能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 a- {, y; ~" g5 }- I$ H X' a2 Y) [( {- z1 |
互联网文艺产品可以根据接受者的反应来调整和优化,最近涌现出来的一些作品,在主流价值观的传达、制作的品质等方面都达到了与传统影视剧相当的水准9 O1 R0 j! \: D$ J' R) s6 P p
& v/ Q4 D: @( r c" ^: }5 O
经过20多年的迅速普及,超过60%的互联网覆盖,超过7亿的互联网用户,超过6亿的在线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平均每天超过3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众多的互联网平台“连接一切”的普遍应用,使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生态”和“社会操作系统”,正在并且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并且把连接、分享、交互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哲学,用无边无际的点对点的信息之网,使“互联网+”成为全社会的创新引擎。在这种背景下,文艺生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我说你听”的线性传播模式受到挑战,由信息看门人把守的覆盖和渠道决定传播效果的大众传播模式也被改变,广泛的参与和分享、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多次传播,使得当前的文艺创作生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特征。( q- S, S# n9 C0 H: J6 q
8 B. t. S& t8 M$ a
大众创造能力释放$ C$ V% o5 ~' G* S# H
( `. i+ m ?/ p 在传统模式中,文艺创作是由专业作家、艺术家主导的,即便经过体验生活、民间采风的过程,最终的文艺文本还是由“专业化”的精英完成的。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创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网络文学网站、视频网站、音乐网站、自媒体网站等在内的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大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文艺爱好者们提供了创作和发表作品的机会,他们拍摄影视作品,演奏自己的音乐,发表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互联网上,“用户生产内容”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专业生产内容”。这些文学艺术创作的参与者除了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还有公司白领、退休工人、乡下农民和机关干部。传统的创作门槛被互联网穿透,许多“业余作品”不仅满足了创作者自己的创作和审美需要,还可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甚至获得远超传统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