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梆子唢呐甩老腔,游子谁不思故乡。”“黄河滔滔东流向,悲歌曲曲慨当慷。”这是以《黄河之声天上来》开篇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山西印象》给人最直观的听觉感受,黄河大唢呐以开天辟地之势引领观众进入极具地域性的音画想象中。7月23日,山西大剧院音乐厅,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山西演艺集团主办,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山西印象》在太原首演,值得一提的是整台音乐会虽名为“印象”,但不止于“印象”,其余音余韵令人倍感振奋的同时也留下几多思考。
4 i" b9 `- k9 Y* x$ H# W
% _1 ` W3 x& J$ C 作为这部组曲的创作者,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将山西称为一块“文化高地”,无论是风尘仆仆地走进太行吕梁进行采风,还是研读大量原汁原味的民间乐曲,她一直坚持着创作中情感表达的真诚,以及音乐叙事上富有情节和人文思考。尤其对于山西省唯一一个民乐团来说,这部作品更是值得铭刻的。
3 v4 i! Q, v6 D% C" ?8 U7 j& {( u e& z* a% b
一部作品激活了山西唯一民乐团 \& o8 g w) o
; E5 P7 [- @! C( g$ j 山西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美誉,但民乐却稍显逊色。在全国,有名的民乐团屈指可数,创建于1962年的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虽然称不上名列前茅,但始终坚守。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团始终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发展,曾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并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民族器乐作品,如唢呐吹奏《三对面》、吹打乐《大得胜》《喜酒歌》、打击乐《戏文武韵》、琵琶协奏曲《云冈印象》、笛子协奏曲《走西口》等。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乐团完成了享誉中外的“黄河三部曲”——《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的伴奏任务。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在年轻团长刘牧的带领下,以乐队38人的坚持,让山西的民乐获得了新的机会。- X6 {' ] p; X) k2 ]0 K& E
7 o' V/ p+ D5 U+ G4 v: @5 U
近年来,山西省演艺集团不断创新推广山西演艺事业,更是想方设法希望能够保存山西民乐的文化之根,他们更期待着一部能够激活民乐团的叫得响的好作品横空出世。2014年冬天,刘牧团长和王丹红在一次专业会议上相识,刘牧非常欣赏王丹红的创作才华,而王丹红也对坚守在地方院团艰辛度日的这位年轻有为的领头人充满敬意。2015年4月,王丹红接到乐团的正式邀请,创作一部民族管弦乐组曲。对山西文化饱含深情的她,很快赶到了太原。“1000多元的基本工资,几十人挤到一间排练室,他们对于民乐的热爱,真是让我感动。”王丹红说。当年7月27日,她与省歌舞剧院的代表组成《山西印象》申报小组进行答辩,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用民族管弦乐形式讲述山西故事的创意以及山西自身丰富的地方音乐资源,得到了艺术基金专家组的一致肯定。9月15日,《山西印象》正式申报成功。“每年全国上报上万个项目,最后才确定几百个,对于原创作品的构思,更是达到国家级别才给予资助和扶持,相信正是《山西印象》的构思和立意着实打动了专家评委。”山西省演艺集团董事长贾新田表示。
* \$ i: K, z1 O6 M
/ m$ I- R* t' G- P; a: B* E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山西印象》自立项起全团上下都高度重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提纲论证、曲谱撰写、乐队试奏、合成排练,我们请来了著名的民乐指挥家张列做首演指挥,请来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名誉首席、演奏家姜克美做板胡独奏,大家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刘牧对记者说。事实上,在来自陕西、河南、江苏、北京、天津等地,甚至是台湾的民乐团团长以及专家们的眼中,《山西印象》不单单是一部作品那么简单,更是为大多艰苦求生的地方民乐团树立起一种自信,而且大大提升了乐团的演奏水平和对原创作品的理解和演绎的能力。可以说正是这样一部年轻的作品激活了一个乐团,具有凝神聚气的效果。, ^" \* B( d0 K; Z) i% S
) w* R; {4 s: n; U/ \ 作曲家心中流淌的“黄河九歌”
0 X' S" u! C/ B$ \, s8 W( J* F! m% x) Z' F6 U$ ^. [5 d6 }& h% C
《山西印象》作为民族管弦乐组曲共由九个章节构成。“九”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极为特殊而深远的含义——而在作曲家王丹红的心中,她一直心心念想着的是山西绝不止于“印象”这个层次。小女子胸有大气象,她认为这套组曲其实有个更合适的名称,那就是——“黄河九歌”。
5 P' v9 v' ?' o" ?1 o X0 K! b2 ]+ M; e
在聆听整套组曲的过程中,音乐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温柔婉转,九个章节浓缩了山西文化的精粹。开篇《黄河之声天上来》黄河大唢呐领衔吹管乐带来的荡气回肠;原生态河曲民歌《妹妹好》的呼喊与细语;最有灵气的篇章《小青马》带来了生活化的场景,一位赶马小哥的形象十分真切生动;《开花调》保留了曼妙舞姿般的四三拍,吸纳提炼了河曲最有特色的民间小调的特点;《乱弹声》被王丹红称为“整首组曲的大梁”,是非常考验作曲家技巧的协奏曲创作,使晋剧和北路梆子器乐化,具有极高技巧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加上姜克美精彩的板胡演绎,令音乐会现场“燃”起来,“疯”起来。以上的五个章节浓缩展示了山西的风俗风情。
& h! l4 M) }& C9 N- h" F+ ~" x* J! [' m: @1 d. l, e6 F
其后四个章节《绣楼情》《走西口》《归故里》《晋风颂》以40分钟的篇幅徐徐讲述了晋地先贤们的故事。王丹红谈到在构思整部作品时最初的“引子”或者说“题眼”其实是《归故里》这一章,源于她对西口古渡放河灯祭奠先民的印象。她也正是以“魂归故里”的意象表达对山西厚重民族文化中“走西口”历史与精神的关照。这一部分中的《走西口》一章具有极强的震撼力,不同于大多数人印象中“小调式”的《走西口》,王丹红在《走西口》中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具有十足的戏剧性张力,将先民们艰难前行、寻找生路,挣扎与呐喊甚至是“死亡”的意象都进行了特写与夸张,有极为震撼的聆赏体验,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符合对山西这片地域的想象,又时时超乎想象的惊喜感。
% V; O( Q7 h% J' S6 B4 x! T- G+ W3 h0 @# B' ^" c o W
王丹红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尊重,在总结自己的作曲经验时她强调要让传统民乐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且特别注重在吸纳民族民间音乐精华之时做取舍,注重音乐的结构和层次,希望能够呈现出民乐的高贵与典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