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赴荷兰、比利时、德国巡演、交流,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少年交响乐团表现非常出色,获得当地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H; W# W( ^- @+ {( n- u" ~8 e* A2 T8 B
7 _' F9 F2 ]$ O6 k% F5 w* `
国内弦乐教学 整体不输欧洲6 c8 Z! c8 s. m) n( ~: J
" P8 F: U; d" t
“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第一次访问欧洲是1988年,时隔近30年,我们的音乐教育水平提高了一大截。这次巡回演出所表现出的高水准令他们非常惊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表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附中就开设了乐队课、室内乐课,一直有着很好的传承,目前,重奏课、乐队课已经成为必修课,学生在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期间必须修满学分。“学音乐的孩子必须修室内乐和乐队课,以弦乐为例,不仅有不同乐器之间的重奏组合,同一个乐器,比如大提琴就有三重奏、八重奏、十二重奏等等。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已形成老、中、青三代教学梯队,各主科老师也同时担任室内乐教学。”
6 p+ l& {: [( O1 I5 |0 b
- A& W1 {. [' H7 t& E- a! g 娜木拉表示,在欧洲巡访交流期间,她对中欧专业教育进行了比较之后更加有信心。比如,在一次大师课上,一位外国大提琴学生演奏巴赫的作品,她发现,这位同学的演奏暴露出其指导老师教学中对技术的把握不够严谨,对音质和音色的要求也不够高。“我当时指出,这位学生平时肯定不唱谱,而唱谱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的。”
7 U w# J, F% J* m5 y, E$ H) T! I; [3 e/ b$ R; y
文化修养教育 助力音乐理解2 p( D6 b4 v, I. ?! s
6 D! @( k! t4 [4 o 此次少年交响乐团在欧洲巡演的系列音乐会场场爆满,现场观众对小团员们精湛的技艺给予了热烈掌声,在德国演奏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西德广播电台进行了现场直播。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学院院长亚娜克女士表示,演出让她震撼——如此年轻对音乐却有着如此深厚的理解和演奏能力。- X C* G2 k! v* \1 j2 B, V
; y) A& U9 D; n0 H7 }# _ P7 K
娜木拉教授认为,这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直重视文化课的优良传统有密切关系。对于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来说,18岁以前的童子功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天才少年不能只有技术没有文化,必须保证足够的音乐专业训练时间又要兼顾文化课、一周至少20节文化课,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附中的老师在课余自学国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同时优化课程设置,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附中毕业生高考第一名总分达668分。”$ H/ V% O1 l& ` Y9 f+ z0 m
9 n2 O( x( t$ `" t7 }
室乐排练课程 学生适应合作
2 I- M" I6 q0 L& }9 p, \1 _% Q8 x! B5 D4 l. I; a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教研室主任李翔介绍,学生们利用大约半年的课余时间,每周两次排练,演出的曲目包括布鲁赫的《F大调浪漫曲》、帕格尼尼《为宏大的中提琴而作的奏鸣曲》、爱德华-拉罗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青年旅美作曲家王斐南专门为少年交响乐团创作的《顽剧》,返场曲安排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紫竹调》和《良宵》。附中的四位优秀校友——德国科隆爱乐乐团终身首席、大提琴家田博年以及中提琴家梅第扬、小提琴家吕思清、指挥家李心草分别与乐团成功合作。娜木拉总结,团员们很早就开始适应乐队中的角色,既提高了个人能力又加强合作意识——初二开始学习室内乐课,包括弦乐四重奏、管乐重奏等等。初三进入预备团,高一时,优秀的学生将进入乐团参加对外公演,每年通过考试选拔各声部首席。正是由于长期的系统训练使少年交响乐团一直保持着高水准。老师们不断探索新思路,就在本学期,重奏考试除了传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还进行了新的乐器组合,呈现不少新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