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听说格拉夫曼十分赞赏你的自学能力,你现在学一首新作品的过程和要求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在追求你想要的音乐?
; [0 h5 u' l5 |. m1 C5 U6 g+ j; v
3 g9 L! q- P/ b9 s& t6 H 张:关于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音乐,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有这样几种途径:
8 Y- k+ P9 @/ x! d j# n7 X3 S' H; R. y* f" w
一是靠天赋,天赋是直觉,或者也可叫做感悟;二是靠生活,生活是对阅历和经验的体味;三是靠知识,知识是依靠学习积累。学习的过程就是各种因素相互渗透作用,脑子里如何综合反应的,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述。/ f3 i4 S) V c1 ?& w; B! k
% F8 Y5 m) r+ D/ y! @* {
但:你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把握更多出自感悟还是理解?& @8 ~+ ^) b. j6 i+ ]% p/ D |, @
2 T( `) N3 i9 g* T# q 张:对于不同风格的把握,我想无论风格有多不同,感悟和理解都一样重要,两者的重要性和需要经历的过程也同样重要。感悟多半指自然的悟性和体会,理解则更多是依靠主动地学习和琢磨。我的感悟和理解也都和上述的三种途径分不开。我感觉感悟和理解更多时候可以变成一回事——在感悟中理解,或在理解中感悟。所以,感悟了,也就理解了;理解了,也就感悟了(但:你的说法,很有哲学意味)。
0 z5 L" W1 u% K* P7 j6 c: z' n: H; X/ d# f. n9 Y
但:你有自己的座右铭吗?对人生,你信奉的是什么?
% _, g& U F, D& Y* N$ _2 h
! A5 p1 ]* w4 l& { 张:哈哈!我没有一个什么固定的座右铭。我喜欢的格言很多,我觉得现在这么年轻就只用一句话来给自己定格,那也太不给自己留余地了吧!我曾经读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梭罗的一句话:“生活在你想象的世界里!”我的读后感是——成功对于每个不同的人来说,诠释却是相同的——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你就是成功。至于人生信奉,我比较喜欢陈丹青先生说的那句话:“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我费了半天劲,才读明白他说的意思。读明白了什么?明白了:本来没意义的人生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创造意义!在万物众生眼里,什么都不过是来了又去了,然后该死的还得死。没有天堂,没有地狱,也没有美丑。是的,本来什么意义都没有!但,因为人的智慧、理想、创造性、不甘寂寞、自作多情,把什么都赋予了意义,于是有了天堂,有了地狱,有了美丑,也终于有了艺术,有了音乐。所以对我这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人生本没有意义;有了音乐,人生才有意义!( N( {% o/ g' j, v
$ x' s& D: r4 k0 z4 C. F5 R b& I
后记; a5 n" c0 W( m% c
/ }& m W7 C# a “有了音乐,人生才有意义”总结得多好!& V5 S, H7 X ]
* f5 {9 Q) s7 V; n9 ?8 q5 o 我为什么会想到要采访张昊辰?几十年的教学中,遇到过多少孩子,多少少年,多少青年。张昊辰的确是罕见的另类。我们一起工作了四年多,其间,我虽然对他有了很多的了解,但应该说还是比较表面的。我知道他很有天赋,加上他一贯自觉地刻苦努力,我始终坚信他将成为中国钢琴的未来之星,他的成功是不容执疑的必然,他将在未来大放光彩!但是,在学期间我们没有机会深谈。我不太理解,小小年纪的他的自制自控力来自何处(据我所知,他的母亲并不是施以高压那种管理方式)?我也说不明白他那么小就真的有了非常清晰的人生目标,他就是在为他要的音乐执著付出?我也搞不清楚他博览群书,到底吸收到了什么?他有正确的目的,还是因为猎奇,人前玄跃(当然,孩子嘛,也有那种情况。比如,我们深圳天才少年钢琴家团出访法国、埃及、美利坚等国,一路上走到哪,他像一位资深导游一样,给大家介绍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甚至宗教习俗——原来,他事前已买了有关的旅游书,在那里“热炒热卖”而大受赞赏,被人刮目相看。但这不是坏事,他有这个要求,要了解我们将要去的国家民族,政治地理,自然景观,一切的一切。他有要求要去读书学习,并且能以非凡的记忆来支撑他积累知识),或别的什么?学生的个体差异竟然是那么天壤之别,我的灵感驱使我必须抓住这次回深的机会采访他,用访谈的方式走近他的心灵,让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和更多的音乐学子从昊辰的心路历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对昊辰对我的问题的回答,我原则上不动其意的做实录,我也尽量不插话,以免影响他连绵不断的思路,并力求保持一个21世纪中国青年独立的思维。我有时间的时候,将会以“我所了解的张昊辰”为题写一篇文章来介绍张昊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t, @7 L' z4 ?* p, U
& |* h; k+ q% L7 z% `" k) J
昊辰面前已经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充满阳光,“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 ,我也告诉他:中国古老的辩证法“福亏祸所依,祸亏福所福”,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还告诉他“高处不胜寒!”成功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艰辛将随之伴随。天才面前的路,同样布满荆棘,畸岖迂廻。我怀着复杂的心理期待昊辰从19岁的起步,能走到更高更远!5 a e0 q4 ?9 o8 `0 V$ l
\+ F2 D2 X- I3 m; V6 z: c5 E, F$ o 访谈附录
& k) R8 j* t6 x3 Z+ A t4 s
+ X. w& p+ i9 d4 b. x F- I 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张昊辰的母亲刘立萍女士一直在场,她也很少插话,对辰辰的“论道”不时投来欣赏的目光……。我对她也算有些了解。她聪明睿智,好胜,个性强。在家庭里绝对是“一把手”,在重大问题上连天才的儿子也必须服从。她一生的路也不平坦。丈夫的离异与情感的痛苦挣扎;美国拒签的无奈与念儿的牵肠挂肚……为了培养儿子不惜牺牲一切,是一位燃烧生命而无私奉献的伟大母亲。辰辰一路上的关键性决择都由她拍板定夺。比如从上海来深圳;考柯蒂斯;参加克莱本比赛……。昊辰虽是天才,走到今天的成功,没有这位不凡的母亲也很难想象。+ I) H2 G- }, R+ {
2 f; L* @1 f. V1 s 还在美国的时候,我们通电话,她在电话那边给我介绍起比赛评委和媒体乐评对昊辰的一些评论,她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句句中文给我翻译讲述。我听着觉得都是些很宝贵的资料,也暗暗赞赏她的语言能力和超强记忆。访谈结束时,我对昊辰母亲说:我想把你在美国听到的关于评委和乐评对昊辰的评论介绍给我们的读者。因为昊辰是中国人。21世纪在古典音乐掘起的亚洲,中国是领军人。张昊辰完成了一次新的征战,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值得中国人骄傲,值得中国骄傲!我拜托她把那些主要的评论整理成书面文字(汉英对照)附在访谈录之后,以餐读者。
' o+ h% r6 x( S8 _; S+ j
/ \( R8 V: ^4 M6 e$ _ 五届克莱本比赛资深评委,著名钢琴家兼室内乐家普莱斯勒赛说:‘昊辰的演奏极其美秒。他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完美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有着所有的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他是最值得的第一名。’+ b7 l% ]0 _- j- l5 v6 s0 S4 {
. E; A4 ?5 j) v$ f* h
法国著名钢琴家Michel Beroff说:我爱极了他的《夜之幽灵》—完美无瑕!他演奏的普二、勃朗姆斯、肖邦、贝多芬和彼得鲁什卡,几乎所有都是那么地天才和完美。
3 R M' u- o8 B# [ P8 F/ S6 C
% R- {7 Q+ \1 Y/ {, `- B 理查.代尔是美国波士顿邮报的最著名的乐评人士、本届克莱本比赛评委。他在接受沃特堡《星球电报》采访评价昊辰时说:‘我很惊讶——一个人以19岁年纪在他的音乐中所告诉我的事是我了解这些作品一辈子都不知道的。他令人感到震撼!’
7 L( v8 E& S' ~1 P( B! f- s3 N6 k" j9 U2 y. \; J' v3 r. x% j7 ]
《美国之音新闻》报道,评委Kaplinsky在接受Bill Zeeble采访评价到昊辰时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忠实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音乐而音乐的钢琴家。他的一切演奏都是自然流露、他有很好的品位和令人震撼的技术与能力——在他19岁的年纪竟然抗住了这个比赛使人精疲力竭的各个方方面面而在最后表现到了最好。”
; {0 W* m, d9 H' J+ B5 U' `' L- {6 n6 T/ H
德克萨斯州《新闻早报》的Scott Cantrell在评论张昊辰时说:“张以他的具有深度的音乐理解和微妙且具有表现力的细致区别使人印象深刻。他的表演有时渗透出了一种“禅道”的稳和静。在比赛的最后,他是那个令我想着千里迢迢步行去聆听的音乐家。”
9 }7 F% F: {% X( f4 ~, O" @; a' ~* \
3 q g, M- c1 u& ]% ]5 g “来自中国的张在如此年纪有着难以想象的音乐成熟,张昊辰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协。曲子始于动人优美的旋律,第一主题被优雅的展现出来,而接着被作质朴的再次呈现。这种成熟的、有思考的音乐另他成为一个非常抓人、不同于他人的演奏家。而当需要时,张昊辰也有尖锐的光彩和很高的戏剧性。张冲刺到了最后乐章,以一种就连芝加哥交响乐团恐怕都很难与其相抗衡的架势。Conlon(指挥家)稍稍节制了乐队,以便让张最后完成了出色的、爆炸性的结束。”
/ t# ?1 P7 C+ M
1 S, E+ q; H! k7 q: p9 D 张昊辰,1990年出生,3岁半开始学琴,把钢琴当作“大型玩具”;5岁开独奏会,弹巴赫、海顿和莫扎特;被誉为“天才钢琴家”,成为李云迪和郎朗的同门师弟;第十三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该比赛金奖的中国人……张昊辰的成长轨迹,是众多学琴孩童的“完美”范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