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知名导演吴天明的泣血绝唱,或许有不少人因为一个刷爆朋友圈的“跪求”走进了电影院。这两天,文艺圈、朋友圈和电影圈一同炸开了锅。( d) D! |* E0 q8 ~# R
# Q" E/ R1 G9 C3 U 说到“百鸟朝凤”,本是出自宋-李昉《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所谓“百鸟之歌”,指仅献祭给人间公正贤明的亡者,《诗经-大雅-卷阿》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周朝初兴,凤鸣岐山,旧时喻旨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有点儿音乐素养的人听到“百鸟朝凤”一词,便会想起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讲的唢呐曲《百鸟朝凤》。$ N; v5 L, B( D0 W2 I0 S8 I
' g; b$ c3 Z3 x/ v 电影《百鸟朝凤》讲的是一群住在黄河边上吹唢呐的匠人,传说那里有一曲代表唢呐最高技艺的《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而且永远单传。师父只会将这首曲子传给艺品人品俱佳的一个弟子,唢呐乐队以“班”的形式游走于镇子附近的大小村庄,红白喜事少不了高亢响亮又婉转低徊的唢呐声,而《百鸟朝凤》则一曲难求,是唯有德高望重者才配享受的祝福。% p5 O3 W+ t. ~+ }2 |& e
( i! j! N9 p. K: s( v
总体来说,该影片触及的命题是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转化。唢呐家族班所代表的乡村秩序——传统中的忠、信、义、礼、仁,在当前不可逆转的现代市场社会中,遭遇困境甚至崩溃。如何面对以及是否真有出路,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或许,这是导演编剧留给时代的质问——难道我们的传统音乐在当下的社会中也仅剩一个背影了吗? 6 q. `" c- w3 b) b) O, q- m9 J9 ~0 B+ ] q# ]; t
是否传统中的所有元素都值得保留?影片有一个细节,值得讨论。在影片中,一曲《百鸟朝凤》是唢呐艺术的至高象征,据说只能在德行最好的人的葬礼上演奏,其他人无权享有这一荣耀。因而学习和吹奏《百鸟朝凤》便成为整部影片中关键的驱动线索。但是,为什么只有德高望重的尊者贵人才能享有这一名曲,而普通民众就被剥夺这一权利?《百鸟朝凤》在这个意义上,只是道德判断和地位判别的工具,那么它又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承载它作为艺术的独立价值?或许正是由于产生了这些疑问,使我感到这部电影不过瘾,没看够。传统中国进入现代的转型,这是无比艰难和困苦的过程,一部电影当然无法展现所有的现实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百鸟朝凤》以执着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从“小人物”的视角和中国民间音乐的视野,以富有象征的叙事来观照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问题,无论如何都值得肯定、值得关注。' l% d6 S. ^ I
0 E% r% R% q3 j2 o1 C 对于制片人方励“跪求”排片的行为,放在音乐圈何尝不是如此?流行起来的大都是商业生产线上毫无价值的烂歌,好音乐却无人问津。 " Y% n# U( ]( W% b/ T3 D 3 R0 ~' D. }/ j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个关于礼崩乐坏的故事依旧被你我需要。中国电影需要真正懂得电影的人、懂得电影的记者,去引导观众。一部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主线的文艺片行走的艰难,是否让我们反思和反省——当下所有的进步和繁荣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先扪心自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