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配音技术要点8 Q/ p/ c0 }+ V; B. V% s4 V 
 + a/ X$ h3 ^/ \4 N8 J: ?  影视配音或者广播录音的工作程序大致相同。基本上采取先录对白,再录动效,再录音乐,最后混合在一起的工艺。采集众家之精华归纳为以下要点:
 7 s/ c! H5 _# Z) s2 L2 R" D
 7 m5 ?" ?9 D. u: o  J  配音时的语言松弛配音时的声音控制
 * P$ F' Z5 I8 p: Q" q/ q6 a; \
 ; W! e# D& {# o) v' M' s  配音时的材料准备配音时的话筒位置
 3 A1 K% R& z- X( B" l2 Q) o6 t; z5 a, p9 ~7 [# ^9 ~
 配音时的心理调整配音时的空间意识
 . }: f/ A5 t& m
 & G# L) S  r* P" p4 ]  配音时要内动外静配音时要挖掘潜质
 7 k8 g% d' R& q$ Q0 `
 1 \& Q# }% e" M7 A  配音时要口型吻合配音时要情绪惯之
 , l% n' v; O- z  }3 b* D: |, {' l
 配音时的气声应用配音时的动画知识
 # _% Q: H+ g) Q+ G6 j
 : n7 [( m. X3 Z. n  一、配音时的语言松弛
 2 v1 Q0 L6 L" U4 p
 ; R( a  f1 d2 M  N( _6 m: J  与舞台上的要求正好相反,后期配音绝对要松弛自然。因为话筒的性能高度敏感,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空间。不要求音调与音节的伸展,别刻意追求音色响亮清甜,任何夸张与做作都会失真,声音状态应依照生活自然。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时候,对台词语言适度地夸张,是为了使后排观众听得清,得把字音加强,拉长,提高,强调语音共鸣、吐字咬紧、音量放出;但是到了录音棚里,却要有相反的要求:一切恢复到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上来。这自然是由于话筒及调音台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丁点夸张都会带来不真实的效果,这就是影视与舞台艺术在台词创作上的根本区别。
 0 [7 `3 b& N6 D+ v) E" w
 ) \" j4 t1 s) q7 Z, V6 P  二、配音时的声音控制
 + A8 z- z! h7 b1 j: o+ q& M$ W, S( ?' V- |7 H/ g' l( F; g
 用松弛自然的生活语言,绝不是废除基本功训练。松弛自然不能失去控制,松弛自然不能四声混乱,,松弛自然不能吐字含糊,还要强调语言的分寸感,自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有时比生活中还要收敛。
 3 _9 q( T! r; k5 M5 U9 P% j1 f# [9 ~
 有人问,既然恢复到生活真实的状态上来,我们干脆也别练基本功了。这便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说自然松弛是比较舞台剧相对而言的,并非退回到你原来的自然生活里去,你原来可能是大舌头吐字不清,也可能地方音四声混乱,还可能发音位置不佳,分辨不清支兹音呐勒音,恩嗯音,喝佛音。衣日音,俄儿音等等,甚至连逻辑重音也不懂,怎么能胜任配音工作呢?这种所谓的松弛自然是在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让听众找不着人工雕琢的痕迹,则要求更高。好比照明师在摄影棚里用了很多灯,打出一个自然光的效果一样,是自然的艺术、艺术的自然,则更难。
 5 {7 }! V7 T; {* N6 y0 k) o% Z" Y+ N7 r7 R) y( M% C
 三、配音时的材料准备' [# F5 U% G8 ?
 
 / J: g) D+ F3 r& ?  了解原片的时代背景,掌握原片的思想内容,认识原片的风格体裁,分析原片的语言特征,找准剧情发展的脉络,理解剧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1 i0 u+ ]% s( R& R1 H) D4 t
 
 : q; G0 L  C' U; B/ t; z  @7 z  再好的演员也不能拿过词来就念。尽管你朗诵水平很高,声音很好,还有一个和其他角色搭配的问题呢,配音演员的创作过程同原片中的演员一样,要熟悉剧本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风格流派,以便在配音创作中有个主心骨,即使是历史名剧,不同的导演可以导出不同的风格样式,不同的演员也会演出不同的特点,只有认真的调查了,有了丰富的材料准备(画面的与文字的)才能准确生动地为原片中的角色配音。否则便是瞎胡闹。
 8 ]) Q$ r4 d9 I4 f. n% P  y$ V& y0 J, k1 t0 P
 四、配音时的话筒位置9 D* ?( `1 U# Z* T: [2 j. m' M' B
 / G* Q7 o2 ~4 ?  q
 话筒是语言创作的工具,应学会驾驭话筒的技艺,距离远会造成声音发劈,若大声疾呼应远离话筒,若窃窃私语就调近距离,平时以一尺为最佳间距,特殊效果须用特殊处理。
 ^3 `6 y( G6 ^( p* ^6 X9 T+ [) ^8 `/ t) [: D
 前面我们讲过,话筒的位置是由录音助理负责摆放的,似乎与演员没关系。其实不然,话筒是死的,人是活的;你若是前后左右摇晃,摆好了也没用。演员必须同录音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前面还讲过在舞台上说悄悄话,要用气把音顶出去,让观众都能听见,可是在录音棚里就不行了,不仅不可以大声说悄悄话,有时反而要比生活中的发音还要收敛,有了话筒,只要距离合适,多小的声音也可以放大出去(轻抿嘴唇和用鼻子呼吸也会传感出效果来)
 , k9 K; r/ i; A4 A7 J( A8 T0 E) X9 I: `9 ?& X( S- N! F  v, E" o
 五、配音时心理调整
 0 P% f# f' }; C1 C/ o% ]' z4 C/ T; P4 }5 t) x& G! r
 在理解吃透原片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片中角色靠拢,先从角色的行为模仿人手,然后跟踪角色的思想行动,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的推敲,把握行为逻辑和语言特征沿着这条途径进行再加工,形神兼备才能有语言生命。  Y8 t7 G) |) {1 Q& H" q3 Z) `
 % f0 g: f  {: i+ Z- \+ Y- M% L
 同演戏一样,一切从角色出发。配音演员还要加上一条:向片中的角色靠拢。任何企图表现自己嗓音洪亮,技巧超群的杂念都应摒弃。因为银幕上已经有一个形象在演戏,你只能顺着他(她)的行为逻辑去配音,就连音色,哭笑声都要模仿,只要把你变成了他(她)才能实现第一步的形似;即使原片角色的演员在表演上有公认不合理(欠妥)的地方,你也要为他(她)合理化,然后用你的语言去弥补,只有这样才能醒神兼备。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你才能配出有生命的语言。有性格的语言。才能防止“声画不贴”或曰“声像离股”。
 0 |( P8 E& e0 G# K$ D( L7 E! y# C- L/ G; h; d# M; B) D( c- n
 六、配音时的空间意识
 / C, g! n+ `( m  B$ [, i9 d0 d
 # S6 q( D# Y6 `3 T4 M/ [  有关的演员都站在话筒前,录对白前心理要有个空间,可想象剧本中的规定情境,可参考银屏上的循环画面,无论影视配音还是广播剧,有内心视像才能有空间感,这样与录音师有机地配合,最佳的艺术效果才能实现。- o. V1 v1 @: I
 
 ( j( b- W) G5 n( @5 r  这里所说的空间意识是指你虽然站在录音棚里,却要如同身在原片角色所处的空间那样去说话。例如人在病房里交谈和人在炼钢炉旁交谈的气息状况是不同的,人在喝茶时的交谈与人在运动场上传球时的语气是不同的。这个就需要我们自己根据感觉来把握。0 S! E3 c9 K9 z9 b$ W
 # F6 k) v9 s1 R6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