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陕北民歌曾经是汉族民歌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歌,中国革命的延安十三年将陕北民歌带向了全中国。% p& K+ k7 n: O* P q- [) H% f
k0 h# H; X" z) j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如何让陕北民歌的精髓得以传承,如何让信天游在新时代里继续“信天而游”?% b; E6 K2 e4 ?; q' v
% [8 {; ~) ^" l/ z H
抢救性整理为后人留下“火种” B5 ^. ]$ r- V j& m7 R
# m, i6 D; X8 }4 I1 p1 S) k5 T 李兴池是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一直从事陕北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近年来通过陕北的实地调查走访,李兴池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他采访过的老艺人眼下已经很难找到,很多陕北老民歌手相继亡故,五十岁以上的老艺人也非常罕见。
" @, c4 j, q5 u" J: d/ m2 E
) V( w( o5 R0 c% \$ A0 H8 G& w5 | 李兴池撰文感慨,民间音乐主要依靠活态传承,依靠手把手面对面的直接传授,也正是这样,使它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永不衰败,不断繁荣兴盛。随着老艺人的逐渐逝去,陕北民歌的继承状况令人担忧。/ e7 G. G) C2 F+ `4 w8 }
8 G: Z4 A% W$ d
由此看来,深入地抢救挖掘、收集整理老艺人掌握的陕北民歌,显得刻不容缓。
: k) I+ F6 |* K; B( \) g& Y. }. J/ Y/ @3 W9 |+ J" u, `
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陕北民歌数据库,大多是各地方文化组织、音乐制作人、专业院校等自己搜集整理的。在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网站的“特色资源库”中,有一个陕北民歌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有很多陕北民歌的乐谱资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
: `8 e- k8 j3 X, y0 r
* `' t1 \4 |$ d% N0 ]. {( @9 f “数据库里的内容除了一些是公开发行的音像制品外,很多都是我们的师生去陕北采风录制回来的。”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刘荣弟说,“这些老艺人现在不多了,很难找,找到了也不一定还能唱,所以我们多方寻找,想尽量多地留下资料。93岁高龄的柴根儿被称为陕北民歌的‘活化石’,我们已经邀请他录了三次,共130多首民歌。”- Y7 i9 b. y- J! \: |( P5 c
8 @: U1 \) ~* D 同时,刘荣弟也坦言这项工作的艰辛:“做陕北民歌数据库需要强大的后台支撑,包括人力、经费、资源等等,以我们目前的能力只能为学校师生和音乐专业人员提供资料服务,而要全面地挖掘整理,就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