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0年10月,“阿细跳月”演出队在中南海演出,毛泽东主席看了说:“你们的民族歌舞跳得很好!”周恩来总理看了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来。接着,这支演出队伍开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到前线慰问。1954年10月,在波兰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会上,“阿细跳月”获得金奖载誉而归。改革开放以后,“阿细跳月”频频走出国门,先后到美国、日本、英国、瑞士、奥地利及东南亚国家和我国香港等地演出,逐渐被世界所认知和接受。! k. b( r% @4 c6 S+ {, b
$ s* }$ f$ H# A$ D0 ?
经典乐曲深扎土壤里5 y5 d" {- q* t/ j8 R, \, B
# M9 c2 n* B- B3 w' z7 E 以“阿细跳月”原生态音乐为基础改编的各种音乐体裁层出不穷,民乐、西乐、独奏、重奏等等数不胜数。" ^% X8 q, u' H7 x( O$ r, `
) k& k8 y! ]# r) e
2008年6月,“阿细跳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1月,弥勒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 ]0 {% K, B4 J
' f4 ^4 d! u& K; W 树木为何得以枝繁叶茂?因为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在“阿细跳月”的故乡——弥勒,无论是繁华的市区里,还是在偏僻的山村,有许多人深爱着她,期盼着她,演绎着她。“人生不跳乐,白来世上走”“三天不跳乐,脚底板发痒”是人们对她的痴情与挚爱的写照。在美轮美奂的庆来公园里,在依山傍水的湖泉公园边,在山清水秀的阿欲布山上,君不见竹笛是那么清脆,大三弦是那么雄浑,跳月的舞步是那么铿锵有力,姑娘小伙的欢呼是那么欢快而热烈。
4 n o, y0 r( S7 }5 ~" b \7 {3 Y) W! p) A0 j
天色渐晚,我们来到可邑小镇的跳月广场,这里的阿细人已经准备好了广场舞,还有“吹叶传情”,别看是吹一片叶子,我们愣是搞半天都吹不响,而阿细人随便拿一片叶,或者在树上摘一片就能吹出华丽的乐曲。神秘而快乐的习俗风情,带给我们并让我们亲身体验了阿细人的快乐和幸福。& W: }; T7 a6 d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