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反理性主义”出发,以科学上的“模糊逻辑”和“机遇原则”为基础,反对任何理念对音乐的控制,走向极端自由化。在这种倾向下产生的“偶然音乐”、“机遇音乐”,放弃一切理性控制,强调演奏者的绝对自由,一切由机遇和随意选择所决定,偶然性就是一切。 9 l' Z& p0 V+ ~' z% g: D5 W, y8 H5 F4 m9 l
梅雪林:这是“超现实主义”在音乐上的表现,这种“随意音乐”怎么理解呢? - D5 A3 I1 @/ c( a ?# w) A8 S' P) |. a) b @8 t) U
赵晓生:这种音乐又有几个不同层次:1.即兴演奏。这是从爵士乐中发展来的演奏方式。它的先决条件是:一个演奏团体的演奏员之间互相非常了解,彼此默契,有着一套大家熟悉的“套子”,包括节奏、和声、加花变奏的技巧,等等,然后按照作曲家所提示的方式即兴演奏。尽管同样团体每次演奏都不相同,各个团体之间更是各显神通,但其中仍有一定规律可循。2.“有控制”的机遇音乐。这意味着,作曲家确定某个或某些音素,比如,或只确定音高而无节奏,由演奏员决定每个音的时值;或反之,只写明一定节奏,但无具体音高,由演奏员随意演奏音高,等等。这种做法的伸缩性很大,既可以几乎一切都写在总谱上,也可以几乎什么都不写;还可以把几组音高、几组节奏、几组速度和几种力度等等分别写下,由演奏员自行组合。这种“有控制”的机遇音乐有相当实用价值,实际上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也常常会遇到这种带有即兴演奏成分的情况。只要使用恰当,不滥用乱用,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获得强烈的音响效果。3.不可测的“无定”音乐,或曰“纯机遇”音乐。这种所谓“音乐”与其说是艺术的概念,不如说是哲学概念。也许是“作曲家”往往想借些机会表示某种哲学观念吧。约翰-凯奇是这种“无定”音乐的代表。 : \7 X- ?) A1 i T# q- D. M% q0 x 8 t0 I. A* A; s8 X% a* t 梅雪林:约翰-凯奇在1958年发表的《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音乐会》曾经这样写道:“没有总谱,每份分谱都详细注明了音高,但音之间的相对空间则由演奏者决定,而后由指挥加以变化。每个演奏者包括指挥都有指定的或自由发挥的部分。……钢琴谱包括八十四首不同的作品,有的部分相同,有的截然不同。演奏者可自由选择任何一段,按任何顺序演奏一部或全部。”更典型的是1952年发表的《4’33”》。今天看来他的音乐意义何在呢? 6 L! {$ I6 b1 [3 m . N, g9 y( {3 y9 z 赵晓生:约翰-凯奇的《4’33”》是全曲演奏所需之分秒。三个部分分别为:三十三秒,二分四十秒和一分二十秒,总共四分三十三秒。曾在1952年8月29日由大卫-丢道尔演奏,他用关上琴盖表示每一部分开始,打开琴盖表示每一部分结束。此曲可有任何乐器或任何乐器组合,以任何长度演奏。”在这段时间内,钢琴家静坐在钢琴边,佯装把手举起,放下。这首“三个乐章”的“作品”既无“乐章”,又无“曲子”。约翰-凯奇对于佛教、印度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如《易经》有特殊浓厚的兴趣。他追求“静默”状态中的音乐。他认为,他所期望的音乐应当是“我们正在静默中所听到的”。由此,他想造成“四分三十三秒”的彻底静默,使在大厅里的每一个听众能够“听到”在他们四周飘浮着的、由每个人随意思想的“音乐”。此举的哲理意向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