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出自名门,也非专业制琴,黄继青却用入魔的方式,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从戏迷票友、京胡收藏家到制琴高手的转变。京胡名家燕守平,也点名要用他制作的京胡。* z$ g: h: ^" V! [; F) ^. U
2 W5 y8 E$ i6 C4 _+ Z 黄继青现在收藏的京胡,以自制为主,很多琴都是闻所未闻的绝品。8 s: P3 J; U, j# N& p5 p
1 C7 c) l; j) \* x( y “不疯魔,不成活。”当笔者见到黄继青时,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这句话。三四米外就能看到的黑眼圈,让这个魁梧的燕赵汉子,犹如在眼袋上化了冷艳的“烟熏妆”。但一说起京胡,头天晚上才睡3个小时的黄继青,比划得每一个手指头都像是琴弦一样,充满韧劲。
. J" ^. F" T1 R# q5 ~- w* J) U0 U" ^* R, W$ f6 r4 w, T
“不要笑话我,家里乱。”听说要去别的房间转一转,黄继青有点不好意思。除了客厅里的车床和一堆竹竿、竹筒,餐桌边、橱柜里、阳台上,也都是码得满满的竹器原材料,锅碗瓢盆倒是不容易在厨房找到。儿子住的次卧,床底下、写字台下,一拉出编织袋,也是哗啦啦一串响的竹筒。自己住的房间,门口柜子里,藏着的是黄继青自己做的100多把古琴,阳台上晾晒的竹竿铺了一地,窗边纸箱子里插满了几百根晒完的竹竿,摞着几大编织袋竹筒子。% M$ |# i, [7 ?1 H6 ?) {
4 ~) @, X/ G0 K, c 并非出自名门,也非专业制琴,黄继青却用入魔的方式,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从戏迷票友、京胡收藏家到制琴高手的转变。2005年,他开始学习制作京胡,作品在几年前就动辄卖到一二十万元一把,极品甚至有人出价几十万元而求不得。京胡名家燕守平,也点名要用黄继青的京胡。7 G+ {2 B, y# O
) j4 d4 l( D( A' ?. V2 @ 2005年,黄继青正好40岁。“年过四十不学艺。”黄继青却在这个“不惑”的年龄,干了一件让大家都不解的事情:辞去干得有声有色的暖气公司驻京办主任职务,放弃年销售上千万元的业绩,一心在家做京胡。他说,这是为了父亲的心愿。黄继青的父亲“文革”前做过河北省冀州农场京剧团“南窑京剧团”的演员,后来考入衡水京剧团做演员。2001年,老父亲离世时久久不能瞑目。黄继青说,老人是惦记陪伴自己大半生的一把京胡、一把板胡,而兄弟姐妹中再无一人爱好琴艺,留这铿锵乐器闲置人间,让父亲不安。他把两把胡琴安放父亲身边,一同陪葬入土。就在那一年,黄继青开始学琴,而父亲那把“黑老虎”京胡,一直在心头晃荡,几年后终于让他下决心专注制琴。) f, [; K5 V8 d1 c. e
( P7 a4 X/ [/ e% r" d' l4 f# F 转行的消息没有告诉家人,黄继青将自己关在了北京大红门的家中。姐姐来北京看病,上门看望弟弟时才发现,一屋子都是竹子、竹屑,一抬脚就踢出一阵哐啷响;弟弟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坐在竹子中间,出神不言。“你儿子疯了!”这是姐姐回到河北老家后,跟母亲说的第一句话。黄继青确实魔怔了。他把自己收藏的两把古琴生生拆了,劈开“担子”(琴杆),仔细看里面的竹理,感受竹性的变化。有半年多时间,他每天晚上抱着一根直径约20厘米的罗汉琴杆睡觉,与竹子亲近。“不三世为人,不能与木头说话。”黄继青说,万物都有灵性,他用这句木匠行里的话激励自己,去读懂竹子,摸透竹性。% `4 X. \& w& T9 \6 C" {& J
4 x$ W0 k- t9 z4 {, O
京胡的好坏,主要看琴杆的质量。京胡琴杆有四个重要指标:一是“产地”,琴杆以福建紫竹为好,最好的是福建闽侯山中的野生竹子,统称为“福建紫竹”;二是“尺寸”,五个自然节的竹子,总长度和每个节的长度,根据京胡的调门都有不同的要求,而琴杆粗细的要求更高,中间一节是持琴部位,称“手把节”,直径应在19至20毫米之间;三是“分量”,关系到竹子本身的密实度;四是“皮色”,琴杆的颜色、花纹和质地等是否美观。北京的市场中很难看到“四美全”的上品琴杆。黄继青不得不经常跑福建的闽侯去淘换,从北京到福建闽侯,往返几千公里,一来一去至少三天,常常连一根心仪的紫竹都买不到。! A/ p- a7 S. a& m: X7 C" N
0 z: M! G0 `) u8 ~0 U
为了让卖家把好东西留给自己,黄继青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砍价!“担子、筒子买贵点,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能买到极品。”果不其然,黄继青今年一下买到了6根“盘龙罗汉”。6根比手指略粗的竹竿,花了10万元!黄继青却兴奋不已,收到货的当天,双手就一直在摩挲这些通体盘绕云纹的竹子。北朝民歌《琅琊王歌辞》中,有一首诗写道:“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黄继青对“盘龙罗汉”,正是如此。0 K9 u; o# R0 o" x2 l6 s+ O2 r
2 }% B$ V' t& @# {% h% i w 这些年来,黄继青已经投入大约500万元用于购买琴杆、琴筒的原材料。前几年还为此不得不卖掉一套两居室。上好的原材料,还只是制琴的起步。呕心沥血的,还在后面的烤制中。烤制竹子,在于让竹子灭性——去除竹子本身的特性,“让竹子听话”,担子、筒子的音色互相匹配。传统琴杆加工须烤制,将弯曲的竹子烤直即可,琴筒也是烤干即可。黄继青烤竹子的时候,远不是烤干、发汗青就行。琴筒,别人一般烤两三遍,黄继青要烤五六遍。琴杆,别人烤半个小时,黄继青要烤四五个小时。; Y8 J# H8 P, F7 Z* a
0 U' R* @- p7 K4 m" B! K2 D' n 烤竹不是将竹子一直架在火上烧,要根据温度和竹子的干湿度,烤一会儿,下了火,回回性,再上火烤——直到烤直了竹身、烤干了水分、烤尽了竹性。这火候,只有黄继青自己知道——只有千百回摩挲竹子、抱着竹子睡觉后,感触到竹子的灵性,才能掌握。为了掌握火候,黄继青只在晚上才开始烤制。不是为了保密,而是在送走朋友,等家人安睡,关掉手机后,黄继青要以一种古井不波的心境、一种倾心专注的虔诚来对待手中的竹子。从晚上10时开始,通常烤完一根琴杆,就已经是次日凌晨3时,一晚上最多也就烤两根琴杆。黄继青硕大的眼袋、壮观的黑眼圈,正是由此而来。
" B, q1 }+ o6 I! h: t+ t
! O8 x0 }+ o; I5 ~7 n 一次次试验、搭配担子和筒子的音性,一次次超越,黄继青的京胡终于等来了第一位买家,来自武汉京剧院的演奏员。随后,黄继青制京胡又成了他老师燕守平的选择。几年来,黄继青的京胡制品总共有一百多把先后被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十家专业团体的琴师采用。一个业余琴师的作品,登上了国家级京剧院团的舞台。
8 n7 l. {) ?6 H6 F& K! o( f3 L9 v9 a; T! u) |6 ]
然而,黄继青制琴,并未止步于此。一次和师父燕守平聊天,得知蒙了蛇皮的京胡,雨天演出音色不如意。黄继青又动了替代蛇皮制琴的念头。200多年来,京胡制作都是用野生乌梢蛇蛇皮蒙皮制作,这种蛇皮版型和皮质均属上乘。但一条蛇只能制3张好的琴皮,蛇皮制琴寿命短,受环境温度湿度影响大,出国演出又常受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限制,经常遭遇不能通过海关的麻烦。要改变200年来的传统,谈何容易。此前有不少人推出了不同材料的仿生皮京胡,但最多只能在调门低的二黄京胡上使用,调门高的西皮京胡依然只能用蛇皮。
0 s1 W9 Z4 i- r% r! }6 Q3 d1 u i+ D/ o, h5 ?
凭着对京胡的熟悉,黄继青一遍遍用蚕丝、的确良、聚酯纤维、聚碳膜、无纺布做试验,最终选定了一款进口无纺布代替蛇皮。0.135毫米、0.15毫米、0.075毫米……仅这款无纺布蒙皮,黄继青就做了不下50次试验,最终确定了适应二黄、西皮不同京胡的蒙皮厚度。这次制琴,恩师燕守平几乎天天往黄继青家里跑。燕守平用几十年操琴的丰富经验,告诉黄继青专业琴师在台上想要的音色与手感,告诉他什么样的音色最美,告诉他不论“西皮”与“二黄”都要“酥脆亮厚通”。% |2 v+ E0 ?6 a# m, w4 Y
/ m7 P* m" O+ c+ S# `/ y 为了在视觉上更接近蛇皮花纹,黄继青又自学了丝网印刷技术,在蒙皮上用特制的墨水印上乌梢蛇鳞片花纹。黄继青制作的“妙音仿生皮”京胡经受了几次重大考验。2010年5月22日,北京京胡艺术研究会主办了首次大规模仿生皮京胡演奏会,演出地点是在北京的梅兰芳大剧院。当晚19点30分,大幕徐徐开启,舞台上呈现的是燕守平率众弟子准备演奏的豪华阵容,十三个琴师用的十三把“仿生皮京胡”全部出自黄继青之手。一首京胡齐奏《迎春》拉开了演奏会的序幕。台上琴声清脆嘹亮铿锵厚通,成功了!“妙音仿生皮”京胡接受的第二次考验,是2010年7月20日。在伊春举办的首届中国伊春森林演唱会,是露天演出,演出前下起小雨,蛇皮京胡已经哑了。燕守平雨中奏琴,悦耳的琴声穿透了蒙蒙雨雾,丝毫没有受天气干扰。“妙音仿生皮”京胡,一时名噪。, y c5 S/ a5 e
) r4 W" M* j) S- q4 b. u' k+ f( v+ H “京胡和制琴改变了我的后半生。”黄继青笑言,“我没有时间抽烟了,我没有时间喝酒了,我更没有时间陪着暖气片生意的客户上歌厅了。”京胡制作,已经成为黄继青生命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