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41|回复: 3

[短篇小说] 师力斌:当下小说的锋芒与软肋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zghifi 发表于 2016-2-17 09: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ghifi 于 2016-2-17 09:06 编辑

 从发表作品的数量来看,小说队伍确实在经历更新换代。70、80后势头正猛,90后也不示弱。40、50后作家露面的次数日少,60后作家也日渐稳重矜持。但也有特殊,已经八十高龄的王蒙先生,贡献了中篇《奇葩奇葩处处哀》和短篇《仉仉》,文思依然泉涌,确是宝刀不老。冯骥才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暇,无法拒绝小说的诱惑,奉献了《俗世奇人新篇》,其中的《甄一口》接地气,喝酒也是中国特色民族气派,乐煞人也。

  姚鄂梅、孙频、阿袁、少一等作家,近两年来保持高产势头。2015年,姚鄂梅《傍晚的尖叫》《天际花园的私房菜》《红颜》,紧盯当下,证明了她的产能和长跑实力。孙频的《无极之痛》《柳僧》对生活悲剧层层加码,越写越狠。特别是尹学芸,一口气推出了《祥瑞图》《隐藏》《呼拉圈》《鱼在水里游》《士别十年》等多部作品,是她名副其实的高产年。 一些有特点的作品让人难忘

  张欣《狐步杀》是好看小说的典型,近于一个小长篇,读下来却一点都不累。

  张翎《死着》将眼光投向交通事故的处理及其引发的现实悖论,是作者的一次华丽转身。

  吴昕孺《中国小脚》有一种西方文化眼光,语言精致,细腻,毕肖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故事,别有一番风致。

  格尼《和羊在一起》是地道的人性悲剧,是对玩弄手腕、背信弃义者的血泪控诉,在揭示乡村人性的深刻方面,直逼鲁迅。

  西元《死亡重奏》几乎是军事题材小说中最优秀者,战争历史被处理得既诗意,也当下,还有情怀。

  阿来《三只虫草》写一个孩子对人世的想象与质疑,有丰富的主题和思想含量。

  海外华人陈九的《跟尼摩船长出海》是关于跨文化的叙事,以豪放粗犷的语言讲述海外华人在美国的经历,反映出中美文化上的冲突,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前沿性文化想象。

  常小琥《收山》让人联想起老舍风格,讲述关于老北京烤鸭行业的师徒关系与技艺传承,语言老到,厚积薄发,京味特色鲜明。

  苗炜《面包会有的》简直就是全球美食大全,应有尽有,纸上盛宴。

  苏兰朵《白熊》是作者“我也来玩一把科幻”的转型尝试,故事新颖,叙述新潮,也不乏科技制约人性自由的思想作料。

  阿袁《上耶》是她近年来高校小说的代表作,叙述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潘绍东《月亮上的稻草》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前嫖客遭遇前小姐”,其实是写一个吃软饭的男人的遭遇与官场规则。语言幽默是最大亮点。

  鲁敏《三人二足》重口味,够刺激,表面事关恋足癖,实际上是毒品犯罪。

  陈集益《人皮鼓》是年度小说中最让我揪心刺痛的,叙述一个打工仔由好变坏、杀人成性、拿人皮做鼓的事故,显然是出离于愤怒之后的发愤之作。

  宋小词《锅底沟流血事件》讲述农民拦路收费,自酿悲剧,揭示小农意识一针见血。

  霍艳《离弦之箭》有关顾凶杀人,有《今日说法》的味道。

  梁晓声《地锁》和陈鹏《车位》都是有关停车难的现实表述,很接地气。



W020160216318290048859.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2-17 0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昊燕《狗奴》讲述丁克一族的婚姻与对狗的“忠诚”,结尾句写得最漂亮:“仔仔(狗)一直没有找到。有人说它成了狗皮大衣,裹着女人丰满香艳的肉体,有人说它成了狗场的种狗,过着纵欲为生的日子。”

  还有许多作品都不错。比起余秀华的诗歌来,小说的爆发力似乎有所减弱。我更愿意将此看作小说的沉潜。它在积蓄力量。这当然是对有准备、有野心的作者而言。实际上,诗歌评论也好,小说评论也好,应当越来越集中于对好作品的挑选和批评。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来看,好作品被冷落、被遮蔽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在这个市场化主导一切的时代,能耐得住寂寞、排除各种投机诱惑、安静阅读利润低下的诗歌、小说,本来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读到佳作能说出来,就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批评不为朋友捧场,不为红包引诱,不牵挂稿费,不囿于圈子,确实很难。然而,那些在祖国大地上闪光的好诗好文,那些在各处吸引我的文字和灵魂,时时让我不能平静,即使读过数月、半年、一年之久,仍在我的心间闪现,我不能不说。

  中篇小说据说是近十几年来最能代表文学创作水准的领域。大批刊物、作家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此处。因此,中篇小说的规模和产量都在逐年上升,在期刊的位置也是独占鳌头,无可替代。一年下来,起码在两三百部以上。中篇既是作者的重点投入项目,也是读者的重点期待。

  2015年特别让我有话可说的,是两个作家的两部中篇,石一枫的《地球之眼》和蒋峰的《翻案》,这两个中篇可以看作70后、80后最新的代表性作品,是年轻作家展现锐气和锋芒之作。“两峰/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取向,《地球之眼》向现实获取灵感,《翻案》向历史汲取力量。

  《地球之眼》不仅是2015年度小说的重要收获,恐怕也将是新世纪以来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是继《那儿》《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之后,又一部直面当下社会问题的力作。它直面当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呈现了当今社会令人揪心的道德困境。不是一部和稀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梦之作,而是一部你难、我难、他也难的惑之问。小说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抓到了当下中国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穷人与富人的分野,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经济与道德的冲突。“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是不是失效了?”这一“天问”贯穿整部小说,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不仅揭出安小男所代表的吊丝们的病苦,还揭出了李牧光所代表的官二代的病苦;不仅富人李牧光心狠手辣,穷人安小男也绝不心慈手软。对立双方没有胜利者,穷人富人都是失败者,都是道德的摧毁者。这是小说的悲剧力量所在。它超越了敌强我弱的叙事模式,抛弃了单纯的悲情渲染,将着眼点放在矛盾冲突的上一层,即形而上的道德层面。它关注现实的矛盾冲突,但更关注矛盾双方所共享的恶的逻辑。这个逻辑恐怕是有普遍性的。像那些毒奶粉、毒鸡蛋一样,安小男、李牧光精神中的毒素一点也不逊色,它好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无法摆脱,又无法安心。道德的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我们时代的悖论。《地球之眼》的用意正在此处,它要以监控摄像头的方式,展示我们的精神困境。这是小说让我刮目相看的所在。小说点到了我们时代的痛处,揭出了新的全球化、市场化时代中国的病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之眼》超越了问题小说的框架,超越了“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里,重新结构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定义阶级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的道德问题。尽管并不能给出答案,但问题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它或许预示了小说的一种新趋势。也预示了中国小说未来所具备的世界价值。我看到几本重要的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都转载了这部小说,正说明小说的锐利触动我们这个社会麻木的神经。

  另一部重要作品是蒋峰的《翻案》。这部作品似乎没有《地球之眼》那样惹眼,似乎有些冷落。但我坚定地认为,这同样是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启示是,让我们重要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小说有能力重写历史,某种意义上,小说甚至大于历史,这显示了蒋峰作为小说家的野心和力量。它让我惊讶的地方很多,叙事的精确,视角的变换,情节的旁逸斜出。他不按常理出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人物上场眼花缭乱,秩序却井井有条。锐利的穿透力,宽广的辐射面,使它像一枚能量很大的放射源。不光能看到职场、官场、凶杀、爱情、悬念,这些当下小说和电影司空见惯的标准配置,还能看到“历史”、“现实”、“真实”。当然,后面这老三样,通常被时尚的写作者们认为过气了,是所谓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一“陈旧”写作系统中的配置。这老三样往往是令人头疼的高墙。蒋峰以他的叙事轻功,翻越了这几堵高墙。我有非常奇怪的阅读感受:故事既简单又复杂;既是大杂烩又是有机体;时间既流动又静止;空间既封闭又开放。既打开了虚构之门,又打开了真实之门。最重要的,既玩弄历史,也玩弄真实。蒋峰确实是在玩弄“真实”与“历史”。“历史”不断向“真实”挤眉弄眼:你怎么看我呢,你怎么用这种眼光瞪着我呢?假做真时真也假。已经很难分清这个杀人犯的故事是真是假,是虚构还是历史。如果薛至武、詹周氏是假的,那么,张爱玲、胡兰成、苏青是不是假的?周佛海、胡兰成是真的,施拜休、徐沛东是不是真的?小说令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去仔细研读有关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周佛海等人的生平资料,仔细研读日据时期上海的历史。当然,这个冲动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便消失了。我自己哈哈一笑:有点上当受骗。有研读的必要吗?没有这个必要吗?

  为什么《翻案》能让我产生如此纠结的想法?我觉得是它的写作观与众不同。这个写作观就是,历史中的现实就等于真实,或者反过来,找不到现实的历史必然是不真实。现实就是历史中真实的部分。小说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帮助、引诱、或裹挟读者寻找历史中的现实。至此我们就不难明白,小说既要包含历史,还要包含现实。说白了,小说大于历史。以假乱真和以真乱假,历史与虚构让人无法分辩,但历史的真实,詹周氏、薛至武这些人物命运的真实,却让我共鸣。《翻案》叙述了一个有关“历史中的真实”的故事,演奏了多个人物的命运交响曲。蒋峰一向偏爱悬疑,许多评论者注意到了这点。但这部以悬疑为噱头的小说,突破了悬疑的框架。不仅仅是案发杀人,查找凶手,侦破,审讯,辩护,反复,执刑,这些我们在各种狗血剧里司空见惯的元素,还牵涉到了阴谋,爱情,权钱交易,政治变节,民族大义等多个主题,特别是历史巨变。《翻案》很有《活着》的意味。杀人疑犯詹周氏,由本来的死刑犯变成了延年益寿的九十岁老太,昔日风光无限的警察局长薛至武,解放后成了镇政府的司机薛师傅,日据时期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作家苏青,成了看大门的老太太。这些人物命运的戏剧性,一点都不输于《活着》里边的龙二、福贵。用小说中的原话是,“三十几年从宣统到北洋,从租界到汪伪,从民国到解放,王朝更迭,你永远都不知道你明天的命运如何。”这种今不知明的历史体验,恐怕正是《翻案》要寻找的历史中的现实。薛至武的命运最具神秘色彩,也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者。按道理说,他是日伪上海的官员,本应以汉奸论处,但却侥幸活了下来。更为奇妙的是,解放后他依然较为幸运。“事实上连薛至武自己都想不通,自己怎么还不死,新中国解放,五六十年代毙了那么多人,政委也没找他谈话。也许是从1945年就一直在提篮桥坐牢的关系。”警察头子,汉奸,军统卧底,国民党的敌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汽车司机,这多重身份重叠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怎样的戏剧性?这种历史的戏剧性让人无从把握,无从知晓。从细节来看,薛至武的命运奇迹,戏剧性色彩过于浓厚,不能言之凿凿地给出他不死的理由,多少有点避实就虚,有过分依赖叙述空白之嫌。但反过来想,如果小说言明理由,恐怕效果大打折扣,小说拥有的历史神秘感、整体气质将不复存在。

  个人命运与大历史的结合,仅是《翻案》的一个维度。还有更多的维度。人性的维度,法治的维度,妇女命运的维度,社会良心的维度(这个主题在石一枫《地球之眼》中有精彩的呈现)、民族主义的维度等等,每一个维度都能打开新的解读空间。就拿法治维度来说,这是我们文艺的软肋。中国谈法治已经多年,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法治话语严重缺失,这是非常有症候性的。陈源斌的《万家诉讼》几乎是个特例。近几年来,我读过的以法治为主题的小说仅有艾玛的《初雪》,探讨前苏联的法学思想和中国的法律实践。蒋峰的这部《翻案》,建构了一个相当精彩的错案案例,不能不让我想起呼格吉勒图案或聂斌案。围绕詹周氏杀夫案所展开的法律实践证明,法律仅仅是一个装饰。薛至武拿手电筒在这个女人身上色迷迷地照射的场景,所呈现出来的法官/色鬼、女犯/女色的角色互换,有不可抵挡的穿越历史的生命力。

  《翻案》也让我想起《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三国演义》一直在扮演历史真实的角色,它大于《三国志》。它既可以做历史参考书,也可以做官场指南,也可以当商业宝典。《翻案》是不是可以既当婚姻史读,也当法制史读,还当社会史、思想史读?下这样的结论可能为时尚早,但它的确包含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翻案》当然不是《三国演义》,《翻案》的着眼点不是重大历史事件,而是被重大历史掩盖的人的命运轨迹。表面上是小人物,平民视角,实际上思考的还是大历史规律。《翻案》有双重含义,翻詹周氏杀人的小案,也翻现代史的大案。《翻案》呈现了小说对历史的新理解。

  小说本来就是虚构,这已经是当代文艺理论的常识。按理说,我不应当陷入有关真实与虚构的纠缠之中,不应该再有以上这样纠结的阅读心理。从1980年代的先锋派小说以来,人们早已适应了放弃对大历史的追问。马原、格非、莫言、余华等人早期的小说无不如此。先锋派小说故意抛弃原来所谓的大历史,特别是像“三红一创“那样的大历史叙述。即使陈忠实的《白鹿原》涉及近现代百年史,但它所提供的历史图景,也与我们原来理解的历史大相径庭。可以说,几十年来的小说烦透了大历史,虚构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抗日神剧,石头打飞机,裤裆里藏手榴弹,虚构已经荒诞到了脑残才会相信的程度。小说要么不写历史,要么把历史当妓女,这种写作伦理充斥市场,竟然大量的人买账。从理论上讲,一切历史都是叙述,一切历史叙述都是虚构,但此虚构与彼虚构不是一回事。追求还原历史真实的虚构,与用历史装点门面贩卖私货的虚构,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蒋峰属于后者。他当然是先锋派的徒子徒孙,也吸收过新历史主义的营养,但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叛逆者。他依然有探究历史真实的冲动。他重新回到历史上空。他想为我们熟知的历史翻案,换一个字眼,重写历史。重写他眼中的历史真实。我不知道蒋峰在何种意义上看待这种虚构的历史真实,但我认为,他对历史的认知,有与众不同之处。历史不仅仅是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周佛海、汪精卫、蒋介石式的名人史,还是薛局长史,是詹周氏史,是律师施拜休史。仅此一点,蒋峰的这部《翻案》已经不仅仅在为一个虚构的人物翻案,而是在为小说的功能翻案了。它让我们警惕“纯文学”的洁癖。

  与蒋峰《翻案》旨趣相近的一部小说是王璞的《西河湾》,以一个潜入大陆的国民党特务的悲剧一生,来重现历史被遮蔽的部分,颇耐人寻味。

  红日的创作一直从基层实际出发,汲取灵感,去年的《报道》让我记忆犹新,今年他又不出意料地推出了《考评》,完全是一部有关机层单位年终考评大全,看得让人啼笑皆非。从他的创作谈中得知,他绝非虚构。

  短篇小说按一种经典的说法是生活的横截面,它不仅在篇幅上比中篇要小,而且更难写,艺术性要求更高,是衡量小说家艺术水准的准星。就我看到的几十部作品来看,仍然有些短篇佳作。

  麦家《日本佬》是我看到过的他的第一部短篇。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大语境中来读,别有意味。这其实不是一部抗战小说,也算不上历史小说,只讲述了一个曾经被日本人抓丁、后又释放回来被揪斗的人的悲剧命运,小说深刻的地方不在于被批斗的故事本身,也不在于其呈现出来的民族情结,而在于所描述的“莫须有”原型,和所包含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加害于人的社会心理,这个原型心理,让人心有余悸。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2-17 09: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少衡《你没事吧》是反腐语境中,对官场心理的一次精细呈现,也是杨少衡小说的一个新的开掘。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更多高压形势下的官员心理的起伏,多少年后回头看,这部作品算是一个当代写意。

  蔡骏《眼泪石》有点穿越,也有点玄幻,把阅读经典的感受,打工女孩的人生遭遇,和自己的情感记忆合在一处,穿越,情感线索还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眼泪石”的形象蛮吸引眼球的。实际上就是些小感想,但写得放松,随意,讲出了一种心理真实感,反而觉得比许多苦心孤诣、搜肠刮肚、关注现实写出来的东西更好玩更真实。这个感觉很奇怪,就像我在朋友的推荐下读网络修真小说《飘眇之旅》,这种作品虽然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但它在骨子里是接地气的,是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人所想所思,它的飘渺并不飘渺,反而比许多“现实”更现实。

  祁媛《奔丧》展示了80后作家完全不同的眼光,这部作品提示我,新一代作家真的不同。小说讲述一个侄子为风流的叔叔送葬的故事,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可怜叔叔,包括叔叔的妻子,孩子,他的丧葬竟然像做一道菜,毫无感情,按工序完成,每个人都觉得与自己无干,这个世界的冷漠,令人吃惊。小说把丧葬的每一个细节都交待得很细,是典型的客观叙述,并无多少技巧,但每每都有惊人之处,因为,死亡在新一代作家的眼光中完全变了,这个社会完全变了。百年文学史上的死亡,从未如此冷漠过。这件事本身就令人震惊。

  同样令我吃惊的是80后作家庞羽《佛罗伦萨的狗》,一个小女孩初中生勾引男人的故事,写得很暧昧,又很冷漠,好像缺少是非观念,这个很令人吃惊。这个女学生第一次有点被迫,后来主动,大叔与她的故事又像洛丽塔,不清楚是想说好还是坏,结尾又有点憎恨。整体上叙述朦朦胧胧。

  乔叶《塔拉,塔拉》以驴友的形式,讲述旅行中的人物,一个在内蒙古遇见的汉子,豪爽,不文艺,但热爱生活,细节很好,散文一样的句子闪耀着作家深厚的文字功力,许多独特的见闻,对狗的看法,对养殖业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

  张楚《忆秦娥》是一篇艺术手法非常老练的作品,写一个被抛弃的女子,一辈子爱一个男人,虽遭百般屈辱也不离不弃,写出了中国女性坚贞顽强的性格,意境也很美。

  此外,余一鸣《稻草人》和田耳《金刚四拿》思考城市化时代农村文明的式微,陶丽群《母亲的岛》是作者对拐卖妇女生活处境和心理的近距离观察,甫跃辉《普通话》有对语言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 于一爽《十年》对新一代青年男女情感世界的纠结的呈现,都值得关注。

  最想谈的是葛亮《不见》。葛亮是近年来重要的小说作家,有人说可望“成为两岸三地极具大将之风的小说名手”,有非常好的艺术准备。这一次,他采用一种新闻事件式的框架,让图书管理员杜雨洁逐渐走入这个框架中去,由旁观者变为当事人,非常有带入感。爱情加悬疑的套路,吸引眼球。明里约会,暗中跟踪,一步步逼近真相,吊人胃口。手法极其细腻,叙述极度有耐心,就像一个等待猎物的老手等读者上钩。然而,我读了之后,总觉有点不对劲。戏剧性太多,就令人生疑。一个绑架女孩的男人会钢琴,风度极好,这个就不必深究,关键是,他绑架了市长的女儿后,依然在城里像没事人一样教钢琴,然后,又若无其事地让图书管理员杜雨洁爱上他,再进而把杜雨洁骗上床,绑架,还挖了一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式的地洞,天哪,这故事太有点好莱坞!都是抽空了社会环境的虚假叙事。不用说绑架了一个副市长的女儿,就是绑架一个老板女儿,也不可能这么招摇。但是,如果把小说放在香港,似乎香港不存在“副市长”,跳《最炫民族风》广场舞的“中国大妈”好像也是大陆风景。因此,越发不能让我怀疑其现实依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显然是为了艺术、阅读快感之类的宗旨。小说都是虚构嘛,这成了近年来人们深信不疑的文学的尚方宝剑。网上看到几个评论,也谈这个小说艺术手法如何精湛,构思如何精巧,表达人物的内心是如何的深入。这些我都承认,但我还是忍不住要问,这样的作品,它的生命力难道仅仅在于向壁虚构?仅仅在于为艺术而艺术?男主聂传庆倒是颇有意味,他的作案动机,是为了报复市长夺走他的爱人和儿子,能说得通,但是,再绑架杜雨洁又是为哪般?我脑洞想穿,也没想出来,莫非聂传庆是性虐狂,莫非市长女儿与聂传庆合作绑架杜雨洁,是要为自己找个替罪羊,好让自己开脱?小说没有交待这些,而是像先锋派小说那样留了个白。有一点是肯定的,小说把聂传庆塑造成了一个英雄人物,玩钢琴,有魅力,草根气质,吊丝遭际,这个比玄幻更为玄幻,比邪乎还要邪乎,真不知该怎样说当下的小说了。葛亮的这部小说,相当症候性地呈现了当下小说的困境,即在艺术突破与处理现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困境。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3

听众

751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4015
 楼主| zghifi 发表于 2016-2-17 0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如何处理与现实的关系,是1990年代以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尖锐的情形下,文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像“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新世纪以来的《那儿》《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个人的遭遇》,包括今年《地球之眼》,都是这方面的文学的回应。而另一个方面,小说在经历了1980年代先锋派潮流之后,在“怎么写”方面同样也创造了中国文学“三十年走完西方文学一百年”的奇迹。除了早期的先锋派作家,小说界苦苦探寻艺术的作家不乏其人,宁肯,李浩,晓航等,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可以说,小说在反映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都有长足的探索,但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至今仍是个难题。小说的“小”是当下小说的软肋。温铁军在他的经济学著作《八次危机》中曾戏言,真想写一部雨果《九三年》那样的小说。这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梦想。小说家是否也有过相似的梦想,想写一部《八次危机》所涉猎的当代中国经济史那样的小说?不是说大就一定好,但小说不应当排除大,家国情怀是一种文学视野,是一种理想,也是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处境。我们已经不生活在封闭、保守的小农田园时代,也不是在小山村里终其一生,而是在网络弥天、高铁纵横、私车乱奔的时代里穿梭、奔波、打拼,全球只是一个村,这个感觉在突发事件新闻化、恐怖主义本地化、空中打击游戏化的今天,有越来越切近的体验,但这些体验在小说中鲜见其踪,这不能不让人遗憾。就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领域来说,法治、养老等题材,一直鲜有力作。以法治国提了很多年,但这方面的小说佳作在哪里呢?一种观念,在它没有进入世俗生活之前,都很难说它是真正的观念。高考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电影《青春派》是一部反映高考的佳作,好像已经没人记得了,但小说却鲜有涉猎,不知原因在哪。

  2016.1.3于和平门

  附:我读过的2015年中篇小说

  尹学芸 隐藏

  董立勃 梅子和恰可拜
徐东 喝酒

  陈斌先 北岗兄弟

  霍艳 离弦之箭

  陈谦 无穷镜

  钟求是 我的对手

  哲贵 孤岛

  潘绍东 月亮上的稻草

  卢一萍 荒原情歌

  李广宇 白糖火烧

  川妮 暗疾

  万宁 干瞪眼

  陈再见 房背镇传奇

  叶广芩 树德桥

  鲁敏 三人二足

  阿来 三只虫草

  陈鹏 车位

  张策 宣德炉

  梁晓声 地锁

  李文方 包头十三嗨

  阿袁 师母庄瑾瑜

  杨红 最远的是爱情

  弋铧 竞选

  喻之之 客居安

  姚鄂梅 傍晚的尖叫

  曾宪国 入戏

  少一 何必惊讶

  陈小雨 千家诗

  宋志军 万木春

  孙且, 在上帝眼皮底下

  尹学芸 呼拉圈

  李铁 一任群芳妒

  鲍光寒 雪春

  东紫 腊月往事

  普玄 晒太阳的灰树

  鬼子 两个戴墨镜的男人

  徐虹 花辞树

  西元 死亡重奏

  陈九 常德道大胖

  力歌 换个地方

  西元 死亡重奏

  姚鄂梅 天际花园的私房菜

  于晓丹 衣鱼

  陈家桥 局外人

  王蒙 奇葩奇葩处处哀

  于昊燕 狗奴

  李治邦 情报

  王棵, 我不叫刘晓腊

  乔叶 卡格博峰上的雪

  尹学芸 鱼在水里游

  石一枫 地球之眼

  宋小词 锅底沟流血事件

  恨铁 动机

  苗炜 面包会有的

  余莉 潮湿的春天

  伍瑜 一纸关系

  薜忆沩 十二月三十一日

  白天光 木香镇匠人

  钟求是 找北京

  肖龙 英雄

  宗利华 天蝎座

  胡学文 闯入者

  陶然 天外歌声哼出的泪滴

  蒋峰 翻案

  于晓丹 无比荼蘑

  李清源 晚节

  詹政伟 纪录片

  张军 风住尘香

  武歆 午夜声音

  杨洪军 谷雨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

  胡学文 午夜蝴蝶

  张炜 寻找鱼王

  彤子 在茶楼上

  罗伟章 越界

  尤凤伟 风铃

  拖雷 华容道

  方淳 拍卖师

  阿来 蘑菇圈

  陈再见 豆油记

  王海雪 拿来酒瓶

  任晓雯 药水弄往事

  葛芳 听尺八去

  王方晨 元宝的卫语

  格尼 和羊在一起

  吴昕孺 中国小脚

  孙频 柳僧

  潘绍东 牵牛记

  蔡骏 黄浦江上的白雪公主一夜

  张生 穿人字拖的少年

  葛芳 伊索阿索

  周海亮 母子平安

  邱华栋 墨脱

  许仙 已物

  张尘舞 归去来

  南在南方 忽然

  方淳 二胎

  钟正林 只差一点点

  周其伦 打渔雀

  肖航 巧克力

  刘跃俐 绝境

  阿袁 上耶,

  陈集益 人皮鼓,

  李治邦 辞职

  朱朝敏 万物无邪

  恨铁 人之将死,

  任钰方 星期六晚餐

  陈启文 短暂的远航

  尹学云 士别十年,

  常小琥 收山,

  张策 紫砂壶,

  梁晓声 复仇的蚊子

  胡学文 一曲终了

  姜贻斌 记忆与遗忘

  杨映川 马拉松

  姜燕鸣 千里之外

  王昕朋 文二嫂

  苏兰朵 白熊

  王 璞 西湾河

  吴昕孺 痴呆

  朱朝敏 烤蓝

  老藤 焦糊的味道

  李晓平 午时三刻

  杨袭 纸碉楼

  肖建国 活路

  章缘 九十九封信

  向春 飞蚊症

  肖建国 乡下一年

  胡树斌 穿越

  朱斌峰 灭鼠记

  杨昭 蜘珠丝

  杨守知 十字街

  阿袁 镜花

  尹学芸 祥瑞图

  曹永 红骨髓

  胡性能 如影随形

  刘建东 完美的焊接

  王秀梅 一墙之隔,

  王秀梅 瞳人语

  杨仕芳 以及遇见了我们

  姚鄂梅 红颜

  潘红日 考评

  舒文治 往生记

  王华 生计以外

  张辛欣 IT84

  陶丽群 寻暖

  尹学芸 渡尽劫波,

  何凯旋 图景

  蒋 泥 霓裳曲

  叶兆言 去雅典的鞋子,

  陈斌先 将来有将来

  孙 且 安德烈兄弟的家在小西木桥

  赵晏彪 关东雪

  尹学云 我的哥哥君儒

  陈宏伟 远方那么远

  周其伦 情伤

  尤凤伟 魂归何方(北京文学)/ /2·4

  叶广芩 扶桑馆(北京文学)/ /5·4

  张翎 死着(北京文学)/ /7·33

  张欣 狐步杀(北京文学)/8·4

  奚榜 叠叠发夹弯(北京文学)/ /1·32

  陈斌先 九枝丫(北京文学)/ /2·57

  程青 绿灯笼(北京文学)/ /7·64

  郑局廷 约定(北京文学)/ /8·98

  张书江 父亲娶妻(北京文学)/ /9·40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2-23 01:11 , Processed in 0.212391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