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49|回复: 0

[作曲技巧] 谈声乐发声技术的要领和技巧

[复制链接]

4656

积分

5

听众

200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656
片一玫瑰云 发表于 2016-2-5 22: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声乐发声技术的要领和技巧: H3 Z; d, f5 l$ K: i

7 Q( b4 L# E2 z# G# f% L)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巧是根本,而良好的歌唱技巧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地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方面是强调勤奋用功,另一方面是在强调个人掌握要领基础上坚持不懈、刻苦反复地练习。  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关键在于人每天的练习中应该“练什么”和“怎么练”的技巧上。
9 P9 q  K' Y1 {" |% i4 F1 w* y0 q+ i# @" x$ [
对歌唱各部分的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
6 @+ f) a8 R# I! c7 ~$ N; ~! p, i8 Q6 b* D
。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 h3 Y( B3 |( G

6 F2 [) m% R! H; d( n身体姿势;& F; d, N% E8 k9 X+ o
9 f  s6 {6 H+ d/ p& ~# F
气息运用;. \5 d; v  C; A$ R- x( a3 d1 S

) f, }6 A6 t% f- t7 Y歌唱腔体;0 k% ?0 z/ I' b4 ?) H, N  v4 z* F

) N0 O% S3 _2 E, \声音位置;* }6 S, B3 ^( c0 C; J% m) ~  l( M

, V9 S6 a: x2 G/ U/ F7 |* k咬字、
3 h8 t3 C2 N. r+ A2 X2 d% Q# G2 h/ W
吐字技术;0 |& q6 K$ _& _. c2 V8 G# D( l

1 j+ B8 @8 f7 a% @音乐线条。( D6 K# c: O) Z1 b/ h" Z

4 N" B( ]- l9 p6 X“练什么”的要领6 }) k& u3 f, T* d
3 t. @3 Y4 t" l/ V8 J+ Y9 K5 }0 I: _
一、站立姿势的要领:  这是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
8 r8 \( X- x* e8 u1 Y8 l3 p, r  P7 n+ L. B' a/ ?+ q+ T2 b: o6 n
在站姿上不讲究,甚至长期形成某种毛病:低头、仰脸、哈腰、鼓肚、伸脖子等机械不协调的姿势。这些姿势:首先是不雅观,影响舞台形象,更主要的是对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造成影响。) T! F0 C# s5 o% z% ^

4 n0 x! o# m5 V2 \3 U产生歌唱通道不通畅、气息控制失调、声音造成卡住等不良发声状态,如长期得不到改正,就会养成习惯,形成了毛病,成为歌唱的走调。如果强行让其改去该毛病,便会唱出很不习惯的声音,甚至发不出声音。所以改毛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痛下决心,坚持不懈地去改正。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姿势,就不可能组成一个最佳歌唱状态。 $ W3 \6 q- H9 g# n6 M. Y! _% J
& s! Q3 h9 `# r' N2 Z

* Q, J5 Q) T' Y& y9 z( K+ [" n% l, J2 p; o- p2 l
正确的站姿应该是:双脚站稳,身体直立,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垂直线上,眼睛和面部平视而略仰,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另外,面部表情也不容忽视,演唱时闭眼、瞪眼、歪嘴、包牙、皱眉头、翘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习惯,必须高度重视。/ _2 @& e! o) j; v7 u
6 s* d# f" M3 I. f- |% j6 X! h

; m: A/ B) E' f: i* O9 u4 N+ f: r/ D
二、气息的运用的要领 # |9 e2 t# p  A+ t* r- [3 |* _6 ~$ Z

. ?, r1 ]$ b9 u& C9 I& b“美声唱法”由于要求音量宏大,上下腹的对抗性较大,发音时始终保持横膈膜气息对声带有相对压力;0 A, j1 d' u0 @, b. Q! N

/ \  @5 g- M+ Y8 ~8 d “民歌唱法”、“通俗唱法”却只要求气息通畅、流动。
" O/ L7 J4 c0 M# `, R9 T+ g% k) F) z/ K1 q- h$ O& ^1 K. d

/ I) d5 B  h" W3 Z  x9 }% h6 R- U/ C/ f1 g# W+ f+ ]7 D. ?* M  X
通过解剖学认识到:人的呼吸由两组肌肉群组成.一是管吸气的肌肉群,主要包括腰部周围及后背肌群,歌唱的吸气要求鼻子和嘴并用.配合好深口吸.另一组是管呼气的肌肉群,比如生活中感叹"啊"、"唉"以及咳嗽等都是呼气肌肉群的工作。这组肌肉组织很发达,但唱歌时并不需要很强的作用,只要吸气肌肉的自然动作就够用了,在唱歌中,我们主要加强吸气肌肉的训练。# E* v; }; m" `5 {( d
: q$ X/ ~% k0 n% m% p
吸气时要注意:吸的快、吸的深、吸的柔而轻,动作敏捷自然。当我们要开口唱时,不要把吸进来的气一下子都呼出去,而是要在声音延长的全过程中保持吸气的状态,就必须使吸气与呼气两组肌肉群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         
/ D4 t5 \. F% [& ?7 r' h; r6 N' t% w+ e* {$ n- \+ C
这种压力和对抗使歌唱产生连续的音、延长的音,使声音有高有低,音量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歌唱时要保持在吸气的基础上发声,呼与吸形成的对抗,只有在一个乐句唱完时才放松,接着吸气,这样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继续下去,直至一首歌唱完。
$ H. u2 F0 V3 B  V5 K# {6 B- B. {) H9 a
6 V6 H. X3 Y& n( W8 O; E8 z8 \
; P7 O( z: V& y7 t; J
关于呼吸部位的问题,应该吸到后腰的双肾处。/ q% }+ j7 O/ N
4 h! `: ~, t( S+ \7 S
一是吸的深,二是上胸处于放松状态,不易引起“喘气”的毛病。在用气的时候,要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但关键是把腰围扩张的原理搞清楚。这好比人两手掌上下对气球施加压力,就会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压力,气球变成扁形,气球的四周向外扩张出来。气球的本身是不会扩张的,它的扩张取决与手掌上下的压力。同样的道理,用气时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与上下给予气息的压力。上下给气息的压力是“因”,腰围扩张状态是“果”。只有对气息施以均匀、稳定的压力,才能产生腰围扩张状态的保持。在个气息施加压力的同时,会明显的感觉到后腰部有一个强有力的用力部位,这个部位就是气息的“支持点”。9 L' n) _, d$ @5 \6 G( I  L' I9 ?2 j

3 t( G0 Q7 X& Z  }7 X6 p, \  l& ~9 D6 v4 J

  c# m: H5 p% Y三、歌唱腔体的要领:歌唱时各个共鸣的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
( L- ?8 r* a6 W: |) [6 v  E6 j) ?1 ?: n6 h
首先,应用“半打哈欠 ——叹气”的方法把喉头放在最低位,用劲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的力量打开,不能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形成卡喉咙,要牢牢记住:在主观感觉上,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精的状态。下巴存在紧张问题不要用办法去直接放松下巴,下巴很难放松,甚至越放松越紧。正确的办法是把注意力和用力部集中在对上口盖的使用上,问题就容易了。
. D: a( N* l) Y1 S; ^; W6 L( {- F: l8 O. g& R& t/ }
在唱歌的共鸣腔体中,一种是可调节的共鸣腔,一种是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要经过长期的正确的练习才能体会得到。
* n% G" U# \+ Q6 C  B
) ~2 j$ D) ?" e“民族唱法”中女声嗓音多用“头腔共鸣”,少用“胸腔共鸣”;
3 H9 B) D" ^$ u5 h
# b1 S  D2 a" }0 a- ~  Z. ~: n“美声"唱法女声则两者同用。
8 [/ l, g/ B3 q: h, M" N2 R( G" E  p7 D# u0 |4 ]  E. A
“通俗唱法”女声则常用真声和半真声为主,有点与中国京剧中老旦的唱法相同。5 g/ b3 X5 v7 K. W4 h

, f( b2 U8 t" T“美声唱法”对声音有他特殊的要求,强调“共鸣”和“关闭”,具有“头腔穿透力”,即所谓“声音集中”。歌者必须用自己的身体制造“扩音器”,以保证声音能传遍剧场每个角落。“通俗唱法”盛行与电声扩音时代,扩音设备高度发达,已完全取代了歌者需花费许多气力才能达到的共鸣效果。, v1 n3 T, e) d6 Y; `9 c

0 B/ M! w7 G7 s  `" R2 d( A4 Z% ~8 Y7 j5 S& ~5 X4 l

  T6 X& J1 C6 N0 W三、声音的位置的要领 6 u! S3 x8 w9 ^1 {  X' `
- F* t3 }# \7 b4 D
世界三大男高音巨星: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声音优美,穿透力强,音域很高。 1 Y" w+ ]+ V7 n& [% d8 h1 p

  @8 \3 l) N; x: g* t9 D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要获得头腔共鸣声音要集中、明亮、松弛的穿透力。这样歌唱感觉比较轻松,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获得高位置声音的办法有很多种,但比较见效的是哼鸣的办法找头腔共鸣。9 r4 l1 k! t2 s! J+ P  U
" l8 a1 R6 {; m0 Q& J
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 M3 }9 x# o& I/ r( J( {0 h# C7 _0 m+ _: O
“哼”的感觉: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撑开,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舌头轻轻赌注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鸣状态。# w( C/ H! v( N6 L5 F# c& }
# q) y( E4 M6 y# X
“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状态。
' J7 b/ T, u$ M# h$ H# K. s0 i$ ]! K3 Z; a  A
“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样。
$ \. y8 t4 D+ J8 i# G* ?
9 d1 L3 n8 |4 y" U$ Q) g“哼——吸——叹”分解开的是三个动作,通过练习把三个动作练成同时发出的同一个动作。发出来得声音有半哼半唱的感觉,明显感觉到明亮、轻松、通畅。 ! V( F! J! H  ^( K- W0 v2 j- ~
$ J4 A  a8 R8 E& F0 b, |0 ?" }5 b: l
“哼——吸——叹”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下的,发出的声音的实际走向是向前向上的。 2 W, V4 h5 ]0 y4 z+ u

' G" _- G% T& h* b& P“美声唱法”有胸腹式联合呼吸法,7 C$ H# ~/ s7 T8 }6 k

( ]# l, p! W/ m% P“民歌唱法”却提倡气沉“丹田”。“民歌唱法”把真声叫“阳声”,把假声叫“阴声”,不带共鸣的音叫“清音”,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
- l+ {: P. L8 v, [" ^2 K5 E9 [- v! d9 H0 ?" {

0 Y. r' @1 V' V& R9 u7 s$ V" m! m3 e% Q, [3 {
“怎么练”的技巧  民族声乐教学主要是以汉语语言为基础,民族特色的行腔、韵味为擅长以“以字领腔”、“字正腔圆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神情兼备”、“唱演均重”等特点,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总特征。& m3 P* B2 Z. p# }3 _

4 J7 d' ]. ~3 U( I9 k  M" ^( @# A王世魁《浅谈民族声乐训练中的若干方法问题》,罗洪《“字正腔圆”与中国歌曲的演唱》,扬子华《关于民族声乐训练中的几个问题》及刘洋《真假混声在民族歌唱中的作用》等,提出了一些符合人类生理科学原理的发声方法,指出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不同,是民族唱法主要侧重于演唱的发音与子音的紧密联系,他们的唱法不能离开咬字和吐字而单独追求某种特定的发音色彩。
8 V! q  y" B( m/ c% ~3 }1 `: }( w: i2 f7 p) h' Q
声乐形式的表现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声乐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语言准确、吐字优美、字声结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咬字训练。
+ G$ U) ^, ~8 [/ J/ t3 [9 [( z: m
8 ]) ^: A0 z( e/ d; C歌唱咬字就需要和声音、气息、音色、音乐等歌唱技术密切配合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理想的咬字效果。  歌唱咬字训练的方法很多,精通“十三撤”,掌握中国语言的咬字规律和特点和吸收意大利唱法的“母音连接、”“母音变形”等咬字技术是很重要的。在训练声音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作到“松中咬、动中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再行腔。在声音松弛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载体,这样,声音通畅了,音乐连贯,咬字死的问题就应刃而解了。 $ o5 Z7 ~9 C  D( |$ ]3 R
2 B  }- p' t# J7 X$ y( G3 T
咬字的部位技巧。很多人歌唱咬字总是在嘴上下功夫,结果口腔了成字者居多,口腔里咬字的结果,势力影响声音的统一和流畅。正确的咬字并不在嘴里,而在胸部“剑突”周围。歌唱咬字和换字的部位应放在这里,就好象咬字的嘴张在这里一样,每个字都从这里发出。要把气、声、字在这个地方融合在一起。 " ]7 m5 ^  q4 f! ~3 b/ F7 |
$ ~2 t/ L! n4 X. [. h5 k
在吐字的技巧上以“美声、民歌、 通俗”三种唱法来作比较。* ], o0 m- `9 b2 t

6 U7 x0 u7 W4 b, r; X2 R“美声唱法”强调不影响共鸣的前提下吐字、咬字,追求字、音统一,吐字服从发音。; ^) \( j" A+ A3 N2 ]0 l& d. Q

* Q) y0 G4 C% R- r, {“民族唱法”强调吐字和咬字,固有“字正”才能“腔圆”。
4 s, g! P; }9 y4 I8 T" `# w+ c$ }8 S* O- t
“通俗唱法”在吐字咬字方面则要求完全的“说话式”的自然。无须顾及共鸣问题。   c" w. W# i9 P: f) ^: P
- t% u1 R- X7 r& {) G+ l
总之,音乐连贯是要领和技巧的配合。在任何的音乐的表现形式中,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音乐线条的连贯更为复杂,它要求五个连贯,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这五种连贯从内容和意义上并不难理解,每个连贯单独练习也不难,但如果五个连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理解准确,要领掌握得当并坚持不懈的进行技巧练习,一定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8 r1 E6 Y7 N5 V% q" H
2 h( m5 g1 u+ K! D3 D"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19 12:08 , Processed in 0.10779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