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搭建民族歌剧传播平台。要精心组织中国歌剧节等活动,突出民族化的创作方向。积极组织复排和原创民族歌剧进行巡演或展演。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开展民族歌剧舞台艺术片的摄制工作,推动歌剧电影走进院线,扩大民族歌剧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C+ z |% Z( y6 K$ M
/ [# D" y" q6 n2 V% L# A- a 三是大力培养民族歌剧艺术人才。针对民族歌剧艺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和歌剧院团的作用,通过院校共建、团校结合、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重点培养民族歌剧作曲、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的人才。
- x" w( t& F) p' [- c6 O- X" y9 n' y+ {
四是加强民族歌剧理论建设。通过举办民族歌剧论坛、研讨会等,深入研究民族歌剧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点,深入研究优秀歌剧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提升民族歌剧理论水平,出版民族歌剧理论文集、乐谱、剧本、优秀歌剧作品等。在这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歌剧研究会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优势和智库作用。) G% C+ l' T, F; t
4 i& h& p. s; E5 b. K* ?' u8 z7 D
五是进一步加大民族歌剧的宣传推广力度。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系列活动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与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密不可分。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推动民族歌剧的普及和推广,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民族歌剧,为民族歌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8 m$ L- ^! v3 ^% ^* K* Q
& E6 h& k* P4 v1 e
同志们,歌剧与时代、与群众相结合,走民族化的创作道路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今天的座谈会,只是开端。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责无旁贷”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歌剧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8 ]( Q+ R& K" S7 Q: Z a/ y' K# i
, U2 s, D! R; U; d& r 乔佩娟(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
; a4 k! y. u; S( j f, ~- X9 J
$ R8 r- N- z4 W: ~, G* Y 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作品。创作体现中国人民高尚灵魂的作品,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所以我认为,复排歌剧《白毛女》文化部抓对了,抓了一个正确的文艺方针,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正确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道路,回答了“为了谁、如何为”的问题,用实践告诉我们要创作歌颂人民的戏剧。田川同志生前曾说,中国的民族歌剧,又称新歌剧,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曲折的道路。它有过辉煌的年代,也曾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但它仍然排除万难,迈开了前进的脚步。我们也应该像当年《白毛女》的创作者们那样,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到四化建设的斗争中去,去熟悉新的社会生活,努力塑造四化建设者、开拓者的先进人物形象,用英雄的形象鼓舞人民。同时,也要熟悉、尊重群众的审美情趣,创造为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追求题材、体裁、风格和样式的多样化,使我们已形成的民族歌剧更完美、更成熟。7 }$ o$ h! W) K
6 r W% D8 F: m$ W& Z 中国人和外国人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喜闻乐见和外国人的喜闻乐见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喜欢听的、看的和外国人喜欢听的、看的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即便内容是一样的、人物是一样的,但音乐语言也是不一样的,差别太大了。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但也不排斥外来的,要学习借鉴而不是照搬。. e: s8 Z4 b3 ^, ]) z
# u+ j: O8 k- @/ g
我们必须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音调来创作民族歌剧。要抓创作、抓理论。创作队伍很重要,老一辈的优秀作曲家都是长期融入群众生活中的,成天和戏班子接触。《小二黑结婚》里有很多段子是山西民歌,我们的作曲家如果没有这个功力,走马观花,仅仅写几个音符点缀一下,肯定是不行的。要下决心像以前那样,既提升演员的自我修养,又学习中国民族戏曲、民歌,每天学、唱、演。导演也好,作曲也好,演员也好,都要学,有这样一支队伍,才能出好的作品。理论也很重要,什么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要好好研究和琢磨。2 `" G* s- c+ y! u6 m" ^
/ \, L8 E' _+ Z. d! l n
要重视艺术教育。民族的音调需要从民族中来,需要学生去学。我们要实现的东西,我们要做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谁去做,年轻人去做。我们的专家、艺术家要把经典的艺术作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我们中国的音调唱出去。
. L: A# C& k1 j* \
2 {: G) L+ c) V. U 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9 ]4 k0 ]6 ~2 m: Y; k* `" T. i) H
民族歌剧在其发展的辉煌时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优秀作品,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根植于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上。
& u5 z0 S$ |6 R4 x! `! j5 r
1 ]- l& ^, V8 q! F/ e 面对现在的现实情况,我们该如何走自己的民族歌剧发展之路?一是要认真研究我们国家民族歌剧的现实状态和目前我们创作的误区。二是培养民族歌剧发展的教育土壤。三是要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民族歌剧的传承发展。我们的艺术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民族歌剧创作更需如此,很多经典的民族歌剧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都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双扎根”,创作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 _; C' i) |! T/ B2 t; p8 ~7 r
# ~& S7 D: o& f) n+ v1 c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个综合体,都不可能独立地成长和壮大,都需要相关的艺术门类去配合,民族歌剧也是如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活跃着各个门类的艺术研究所,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把各大艺术研究所集中起来,从不同艺术门类的角度,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献计献策,共同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扬光大。( H3 c {- R' x p$ ?% D' a
% D) j$ f1 ?9 Y3 G
陶诚(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J$ K4 y+ ]* Q5 ^7 u
: `, H2 o& R5 m, P6 J7 L, | 中国歌剧舞剧院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主力军,一直在民族歌剧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事业上不遗余力。
# v* H8 i' \- T& y ^4 J; r
; a) h$ I C }: | 2015年,我们剧院的舞剧《孔子》在东欧演出。国外观众表示,他们想不到东方的舞蹈和西方的舞蹈有这么大差别,是另外一种蕴含着东方文化的美。西方的芭蕾上身不动,东方的舞蹈全身都在动,同样都很美。因此我感觉,我们国家应该大力发展自己本民族的东西,体现我们本民族的骄傲。
; `. {- u! @ o8 Q2 U7 U' y; l$ m. I/ |4 ?) T$ H/ k
民族歌剧首先应该解决质量和“高峰”的问题。我们要打造这个时代的新“高峰”,就必须要不断创新、不断尝试。通过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通过管理上的创新,争取新的突破。谈到管理上的创新,2015年我院通过创排两部歌剧,确立了3个原则:一是时间,我们要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现在的歌剧再搞五六个小时是不现实的。二是我们的舞美设计必须考虑到全国各地剧场的条件和状况,保证我们的演出在全国动起来。如果都是以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的舞美标准来打造,外地就无法演出了,就算演也是简版,这样是不行的。三是要求创作时一定要有创新,要有突破,让观众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文化信息。9 Q6 F( p) X" S6 K: I
2 y+ _6 F" q* T( X: ]
今年我院要加大民族歌剧的创排力度,因为我们已经感觉到,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民族歌剧将迎来它的发展春天。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应该体现出这样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我们要一手抓创新,一手抓传承。剧院打算每年传承一部经典的民族歌剧,今年已经启动了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复排工作。
8 H9 S* r% \, e( \2 e3 C
& C& k8 y% z# _6 @; ]5 ^5 o1 F3 j 俞峰(中央歌剧院院长):
& k3 B9 @: U# V! {
6 [1 H- c1 ^) M 近年来,中央歌剧院积极探索中国歌剧的创作和发展,推出了7部大型优秀原创歌剧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其中有现实主义题材的,描写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的优秀共产党员兰辉同志的《北川兰辉》;有抗战题材的《我的母亲叫太行》;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辛亥风云》;有反映近代中国服装工业发展和第一件中山服诞生的《红帮裁缝》;还有少数民族题材的《热瓦普恋歌》等。其中,《红帮裁缝》获得了201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_3 m4 N r" |2 H- ?9 \1 e
- F% b8 z, i G0 Y6 I) D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有幸当面聆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永恒的真理。人民就是观众,不为观众创作,终究是孤芳自赏。讴歌时代、写百姓、写英雄、写主旋律、写重大历史题材,是各国作曲家共同的选择。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创作者认为体现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不好写、不能碰,对塑造当代英雄人物信心不足,因而造成现实题材歌剧作品寥寥无几。的确,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有不少困难,比如题材的真实性使创作容易受束缚,情节不易虚构,表现在舞台上易显得平淡,戏剧冲突不够。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戏剧冲突,同时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也是很难的。但难点一旦突破,往往就会成为亮点。& o+ c3 @- s3 s1 Y8 X& g" q
* N F3 F' W F 中国歌剧发展不到百年,一直在探索过程中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用什么样的创作技法、什么样的唱法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反映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这大概是我们需要共同探索、不断前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