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种离愁绪。怕戋戋短才扶寸,难容如许。满纸长相思寄远,遮莫写来无数。恰都向此中囊贮。两面平安千里字,更重重小印旁添护。又奚用,蜡丸固。
6 W. H+ O$ i8 I
' @. s! `. r% ^% C" w. ]! W 鳞鸿幸托休迟误。怅匆匆欲言不尽,将缄还住。密约传来忙细认,早见簪花题处。想粘费玉纤亲抚。梦断白狼音忽至,喜关山迢递途无阻。函未启,目先注。$ v8 }3 p8 _2 v" Y
/ v% d, u7 a4 K, N+ H* k 这首词着重写信封的承载功能。从开始害怕信封难以装载种种的离别愁绪,到后面“鳞鸿幸托休迟误。怅匆匆欲言不尽,将缄还住”,写封信时的犹豫不决,担心把信寄出后有话还没有说完。从“密约传来忙细认,早见簪花题处。想粘费玉纤亲抚”三句可以看出,寄信的人是一位女子。“忙细认”表达出了收到信时的激动兴奋之情。词中“白狼”指白狼山,是收信人的驻地。这首词短短的100余字,将写信前、写信时、弥缝时,以及收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担忧、惆怅、喜悦等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 R6 ` T8 [7 m# @3 v2 B5 E2 }% N$ G1 |; J# N6 f( M$ h$ P
另外,朱声希的咏物词中有一大部分是咏节令物候的。他特别注重时令的描写,喜欢借时令或某个季节出现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春夏秋冬、阴雨晴晦的诸种意象之中,朱氏更多地着眼于春秋季节美好风景的描写。朱氏现存诗词有100余处直接出现“春”字,出现“秋”字的也有近100处。“春”与“秋”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来说是一种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社会与人生感悟的触媒,朱氏在描写“春”之丽、秋之“清”外,也以“春”与“秋”为时空背景来抒发自己的欣悦或感伤。" m+ M: b" s" [8 F
, z" v+ R: A& Z1 E, x8 ]
朱声希用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感知南方的山水,解读江南名物,将自然的清远之境,运化成诗词的清新淡雅之韵。其纪游词不是浓墨重彩的金碧山水,而是淡淡的水墨画,其中又有百分之八十写的是乘舟泛湖。他尤为喜爱“池塘绿涨舟平岸,泥滑应愁识翠人”(《泛舟郭外雨眺》)[5]0的雨中游湖和“几误认寒广宫府,想天上何如此间游”(《洞仙歌·南湖泛月》)[4]的月夜乘舟。
( |) D' N; |. w5 w" H* A
& T8 F9 x% u% Z# C3 V8 R2 t 朱氏纪游词喜欢用翠绿和白色的事物作为基调,构成一幅恰似山水画的清淡意境。如《洞仙歌·雨霁泛湖》中的“湖山迷翠”“碧蘸”与“云”“白沙”“飞鹭”就是翠绿和白色的搭配。朱氏使用的颜色词在微观层面除了概念义外还有一定的附加义。“白色”往往象征着高洁无暇、自由无羁和闲适自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朱氏素洁的情怀。
5 N! ?8 W- j8 j Q4 k2 D. Q6 d* Z- Z( L! _* r' _& O8 l
中国向有诗书画同源之说。诗画的结合产生了题画诗。随着词的发展,题画词也勃然兴起。《吉雨词稿》中有十三首题画词,多是题山水画和花草画的。就描写方法而言,这些题画词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侧重对画面的再现,即就画论画,对画中之境作出恰当的描述、概括或补充,如《天仙子·题〈石榴小幅〉》、《春光好·题友人〈春日山居图〉》等;一是侧重对画面的升华,即描摹画面形态的同时,兼写赏画时的感受,如《清平乐·秋窗病起有以〈秋夜读书图〉索题漫赋以应》、《题程矞堂上舍镕〈红药翻阶图〉二首》等。 N9 z7 w1 k, i) p* i# U+ f
1 u4 z4 k8 o* N, ] 在题画词中,朱氏在描写画面时也会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伤感。《题程矞堂上舍镕〈红药翻阶图〉二首》中的“不觉天涯春宴”、“惆怅留春无计”,写出了词人的伤春之情。《清平乐·秋窗病起有以〈秋夜读书图〉索题漫赋以应》则更着重于游离画作之外的情感表达:4 W+ T9 h: W: B* `# g6 G
0 l6 a: n9 O( N1 n, Z2 P i 风灯影颤,叶落疏林乱。一自秋声传赋遍,是处读书声满。吾怜病废吟哦,短檠空伴维摩。打睡更无童子,自推窗看明河。
9 ?( v6 a' o \' M9 L
Y4 n3 o m# Q$ ~$ Y. q “风灯影颤,叶落疏林乱”,简短的九个字把秋夜的萧索描写了出来。图画中是热闹的读书景象,而此时身体染病的观画者自怨自艾,倍觉孤独寂寞。
7 E& P9 q; A' _ M3 b' I8 H8 [! K9 X s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而朱氏却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赞赏梅花的独特品性,而是采用了别出心裁的手法,从一个异样的角度来描写梅花。他的《柳梢青》通过写四枝不同的梅花展现了梅花由生到灭的生命周期:- ], I, }- Q. N1 @0 h' t
% A3 i* z1 a. |& i) y' D; r
紫蒂疏疏,梢头才缀。翛然尘隔,月地无人,霜禽偷眼,料应先识。会须香绽花繁,且脉脉韬真自惜。迟暮何伤,芳情本耐,不关寒勒。
U5 i% g- `4 `" e6 J9 x
+ y3 o2 V3 |; u8 K# F. u9 B1 n, Q 伫月思量,九疑仙子,准备明妆。斗雪姿妍,迎风袂举,骨尚凝香。情知玉不终藏。到此际,弥回寸肠。半面虽遮,全神早现,暗度虚廊。- t# L) k' R2 J" U- v: {
/ [# g2 {7 A: _0 z) J
缟衣寒搭,夜来窗外,微闻声霎。晓倚晴风,嫣然一笑,绕檐巡匝。岂缘雀啅芳心,悄不觉枝枝玉压。高卧空山,暗薰纸帐,胜烧金鸭。
- m, i( Z; N7 N0 `* \/ c0 B& E& M) s" x1 `
翠羽鸣枝,陡惊梦断,已觉春迟。顾影仍疏,余芳欲落,可奈风披。明年花岂愆期。莫笛里声声咽悲。横幅先描,幽香重觅,岂待多时。1 z9 z. s1 _" X* v6 @
8 \5 ^% L0 ], }2 {: S/ | 词前有小序云:“宋杨补之有自题画梅四阕,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风调清绝。寒宵无俚,偶次其韵,多见其不知量。可一笑也。”朱声希这四首词是杨无咎自题画梅四阕的次韵之作,分别写还没有开的梅花、将要开的梅花、盛开的梅花和将要凋残的梅花。第一首词不粘着于紫蒂本身,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未开之梅对自己盛开时节和凋残时节的想象。“霜禽偷眼,料应先识”化用自林逋《山园小梅》的名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意思是说白鹤如果偷看未开的梅花紫蒂,应该预先知道梅花有令人销魂的美。这是一种从侧面烘托的写法。第二首词也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待开的梅花想象成一位准备梳妆打扮的九嶷仙子,正迫不及待地要在人前展现妍姿。第三首词写出了梅花悄悄盛开的情景,“霎”、“悄不觉”逼真地写出了梅花盛开的那一刹那。第四首写的是对残梅的感伤。这组词的妙处在于脱略形迹,着意传神,从梅花开放的不同阶段渲染梅花清妍高洁的神韵。其实,这种神韵就是词人清高人格的写照。
1 K1 y3 w9 V6 i9 t/ n( b# T8 A6 C# Z* R) _% N9 } u \% \
朱声希诗词总体上呈现出恬静淡雅的风格。其现存作品基本上都取材于个人生活,而不涉及时事政治。其创作成就不算显著,但作为秀水朱氏家族的后起之秀,他的作品为这个家族的文学景观添上了最后的精彩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