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71|回复: 5

[名家特写] 中国民歌的发声特点及其演唱风格

[复制链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11-2 23: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j0 G- J( x3 r, W6 n2 |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古老悠久的文化艺术。由于地域、各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差异,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各具特色,而民歌就最能体现出这些差异。
8 H2 ^. J# A, B/ b民歌是歌曲的体裁之一,是人民群众的诗与歌结合的创作,通常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又经过多年的加工,逐渐完善完美。同时,民歌也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多是即兴演唱,在演唱过程中随着语言、动作、情绪及演唱者条件的不同,在曲调、速度、力度等方面都有变化。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流传着风格各异的民歌,这其中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等,也有人把个人创作的具有民间格调或民间流传的歌曲,都称为“民歌”。4 p1 ^4 @8 r8 e' P6 z# e) e
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因其创作与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尽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发声上都离不开和必须具备以下三大要素:第一追求声音的甜美,第二吐字清晰,第三有着深厚的真情实感。  O( J4 V/ p; I0 W: o# q6 g5 \, g4 Z3 i
一、        中国民歌的发声特点
7 A8 q( S( w8 U; ~3 n- P中国民歌在演唱上风格各异,在发声方法上在过去可分为三种类型:( L$ z1 z3 J6 v* d8 w/ C; [2 h
(一) 真声声型  ) F" E" j- j  [  @& e
这一类型建立在自然声、大本嗓发音的基础上,大多用真声进行演唱。其发声特点是发声时声带拉紧,两边声带靠拢作整体振动,且依声带张力的大小来调节音的高低。真声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音色明亮饱满,运用于中、低声区歌唱方便自如,与人平时说话的音质比较接近。
# A3 _. S* b& Z* p以本嗓为主的艺术真声声型是指在自然说话的本嗓的基础上,经过修饰和美化符合了声乐艺术的规律,以真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它具有较好的口腔、鼻腔和胸腔共鸣,并且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东北、陕北、河北、内蒙、新疆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0 A) w! {; K; T
(二)假声声型    ) a5 N4 d- P2 ?6 h: K
这一声型是纯“小嗓”的演唱。其发声时声带相对放松,张力不强,发出的声音既有气体振动的成分,也有一声带边缘振动的成分,音质不同于真声,有种特有的娇柔意味。这种发声方法脱离了平时说话的本嗓,用纯假声去进行演唱,声音效果柔和纤秀但不真实,常高音方便自如,中低音则表现力差。
$ u5 Z3 b4 N; P- S* o, c! {$ ^3 j; P 以假嗓为主的艺术假声声型,是以假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此种声型具有清丽柔和、委婉灵活、富有弹性的特点,音质明亮、甜美、清脆、流畅,江南、西南、两湖、两广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4 |* a$ n; P7 [! h8 D
; a  J4 Y6 c3 K& w1 f
以上两种类型的民歌发声方法,在过去广为使用,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一种新的发声方法所代替。这种方法现在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其实也可以说是混合声型,混合声是指真声与假声相混合的声音。其发声时多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带有一定成分的真声;高音突出头声,中低音区突出胸腔,声音形成一条线,一个整体,这样就统一了声区,拓宽了音域。真假声混合声型容易做到吐字清晰,上下声区统一,具有明亮、清脆、流畅、华彩、甜美的特点。' N, B9 Q, j0 t
民族唱法经过多年的磨练与考验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根植于中国民族这块土壤上,又突出民族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语言及咬字、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吐字等诸多因素。它吸收了传统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把中西两种唱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更注重语言的表达,更强调情感的表露,这种方法是先进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 W1 d( k% q) H1 ]1 Q近几年来几位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如李谷一、彭丽媛等,她们发扬了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王玉珍、郭颂等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在保持了民族特点的同时,追寻和探索出民族唱法的规律,开拓了民族唱法的视野,增强了民族唱法的适应能力,形成了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把民族唱法带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领域。
; R: K8 ]9 @+ T8 U# J4 n二、        民歌的演唱风格0 e1 Z8 F% K1 \: v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丰富、风格各异,只有细细品味风格,善于发现特点,才能在演唱作品时锦上添花。任何风格的歌唱都受心里活动的支配,左右歌唱心里活动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决定人们审美观念的因素很多,它包括人们生活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生活习俗、道德观念、语言特征、地理环境等等。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有的特征,并在生活中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着美。人们在特定的环境生活中生活,星移斗转,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对主、客观事物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制约着人们在听觉上对美的评价标准。3 z/ Q) X! S9 i4 c- r+ D/ w; a

  K0 G( B; K- h# q; T6 @5 B5 U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楼主|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11-2 23: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民歌演唱来源于生活3 I  N: A7 f3 i7 _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不同于文人词曲,有明确可考的作者,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演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和体会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爱情、劳动等风土人情,否则就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在民间常见的演唱形式“劳动号子”,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经常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人民的劳动情绪的直接表现。如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这是最典型的一首号子音乐,属于劳动歌曲。这首歌以“平水号子”开始,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号子领唱者以虚幻、悠扬的领唱及船工们平缓的应和来表达他们生活的艰辛。随着江面上出现了险滩,号子更提高了音量,让大家注意,要振奋精神度过险情,音乐节奏明显加快,这时唱的具有坚定信心的《见滩号子》,接着《上滩号子》响起,船工们开始与险情搏斗,音乐急促起来,这时风浪更高了。《上滩号子》的威力已显得虚弱,他们要和死神抗争,要全力以赴地度过鬼门关,大家便唱起了急迫激烈的《拼命号子》,这时号子节奏短促,“领”“合”频繁交错,那是船夫发自内心的呐喊!体现了船工号子最直接的功能。经过紧张激烈的搏斗,船夫们战胜了大自然,船又行驶在平静宽阔的江面上,船夫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又唱起了平缓舒展的《下滩号子》,最后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远,象征性的表现了船渐渐消失在江面上的深远意境。这组《川江船夫号子》,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在河道曲折、水急多滩的川江上行船的整个艰苦而复杂的劳动过程,生动刻画了川江船夫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反映了人在自然力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如果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聆听川江 船夫们的号子演唱,是演唱不好这首劳动号子的,更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所以,要完美演绎好一首民歌,首先不能脱离生活。) r0 k6 \5 [* A: ?
(二)民歌的演唱风格之地域性风格' S- w1 `& m5 L+ c" {  `( }
在同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圈内,不同地域的音乐之间也会存在风格上的差异。比如我国陕北地区的民歌与陕南地区的民歌就有明显的差异。以秦岭为分界线,陕南地区的民歌风格更接近四川,而陕北地区的民歌风格则与山西、宁夏等地相近。这种在不同的音乐文化圈与不同地域里各自独立发展的音乐艺术,就产生了音乐形态上的差异,从而使人感受为音乐文化的地域风格。
- v, R- p0 P3 A6 G9 I$ s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某种影响。比如,各地的山歌,包括陕北的信天游等山区音乐,表现出了平原地区更高亢、嘹亮的风格特征,而平原、水乡的民歌则相对悠扬、婉转些。
; k. w, H" ?" |" R  _#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各族人民生活的区域有别,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差别。前面讲过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也是决定审美观念的因素,因此,地域差别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而这一点,在历史的民歌演唱中早已有所体现。历史上,宗教音乐中“梵音”在江南一带“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则“音调雄远”,曲调朴实,声调也较高亢。这种想象至今尤存。如江南民歌中,兴国山歌最具特色,其曲调自然流畅,高亢奔放,语言朴实;又如高山牧区的演唱,声音高亢嘹亮,象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草原的“牧歌”等;再如沿海平原一带,则表现为秀雅、委婉,像江南、浙江一带的小曲。历史上,越是在“天子脚下”及帝王盘踞之地,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也就越深,人民性格表现的是内相含蓄的。相反,在“山高皇帝远”的地区,热民受久礼教的影响也就相对地减弱,性格也比内地开朗,如西藏、新疆、内蒙等地的民歌演唱风格是活泼、开朗、奔放,充满了野性的,这种演唱风格与他们热情、耿直、豪放的民族性格相符合。
7 T1 K/ Q; k1 @  E' V(三)民歌的演唱风格之语言特征" Z4 H, T3 D& ^4 W, N- ~- y
在诸多作用民歌演唱风格的因素中,语言特征是一重要因素。歌曲的旋律是依据歌词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而创作的,所以,语言与民歌演唱风格有直接的关系。依据语言特征演唱的民歌,人民听起来就觉得亲切很多,为什么河南人爱听豫剧,四川人爱听清音,唐山人爱听影调?因为演唱中语言特征反映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 L" d* z3 @" f. I2 P- Q: y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数不清的优秀民歌,这些民歌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特征等。演唱者不能千篇一律的格式化,以字正腔圆的声腔、悠扬甜美的声音来表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民歌的本民族特性,也就违背了演唱民歌的本意。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沂蒙山区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描述了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景象。演唱时首先要表现山东人民朴实、豪放的风格,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明亮,歌词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的“地”要用方言演唱,要加卷舌音,否则就脱离了山东民歌的风格。又如苏州歌曲《太湖美》,与北方粗犷、宽广的民歌风格截然不同,有着南方小调特有的窈窕、清柔之美。歌词中“湖”、“水”、“上”等字都带有明显的江浙方言,使歌曲的地方韵味更足了。- S; u. l5 g8 z5 b, U3 X7 f
掌握民歌的方言特点,也是正确表达民歌风格的条件之一。民歌独有的特征就是方言,各地区由于语言特点不同,所以在使用虚词和衬词时也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山东民歌多用“哎、咳”等;四川民歌多用“、喂”等;湖南、湖北多用“呀、哟、得儿”;陕北民歌多用“呼、咳、哟”等。还有的词如“得儿”(弹舌音),一个词要唱许多小节,如果不会唱“得儿”这个衬词,就唱不好这首歌。还有的衬词特别长,如声衬:“得儿隆冬呛冬呛”、“噌楞楞楞楞楞”等;又如形物衬:“杨柳青青”、“花儿红呀么”等;再如称呼衬:“哥哥哟”、“妹妹哟”等。另外还有语气衬词“衣儿呀儿哟”、“呼儿嗨哟”等等。山西民歌《灯碗碗开花在窗前》,每一句后部都有一句表示亲昵的当地方言作衬词:“亲呀个呆呀呆”,用普通话读其本身并没什么意思,但在歌唱中若用方言演唱,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让人听起来就亲切、自然,与众不同。7 x# n2 {- Z1 o9 Y% f; G" v& p
我国民歌的演唱历来要求字正腔圆,字领腔行。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对同一种语言中的同一个字的读法也不同。例如,开玩笑的“玩”字,在读法上有的地区音调向上,有的地区向下,正因为语言音调的不同走向,才形成了各地区的语言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语言特征反映着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注入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8 P8 E* _! t  M. ]' ]
歌唱中的字与声是歌曲演唱风格的具体表现,歌唱必须讲求科学发声,歌唱中的发声技术是为更深刻、更准确地表现思想内容和歌曲风格而服务的。我国民歌演唱主张“崇尚本色”,民族,地区,生活习俗,传统观念,语言特征等,这些自然存在未曾修饰过的生活内涵,都是生活本色的具体体现。民歌的演唱,就要放映这些本色。只有如此,民歌的演唱才有个性,才有风格,才能表现民歌的美。6 ]* a8 O0 }4 P( P( n. q$ @- S
(四)演唱民歌时必须掌握每首歌曲的创作本意
  g0 J$ M" v1 s) t# ?演唱一首民歌,不能简单地像视唱练耳练习一样只把节奏、音符唱出来就行,而是要用真挚的感情来表现创作者的意图,从而进一步得到升华。如我国民歌中就有好几首《绣荷包》,他们所反映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但曲调不同,风格各异。如山西民歌《绣荷包》,曲调优美,内容比较含蓄柔美,所以在演唱这首曲子时应该注意它的内在抒情,高潮部分在最后一句“郎你要早回来”,这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对情郎哥的热切企盼。又如云南民歌《绣荷包》,曲调活泼动人,具有江南清新秀丽的特色,在感情上更加直接、外在,所以在演唱时可以把感情放开来。再如四川民歌荷包》,它最具有地方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里面用了富有特点的四川方言,增强了歌曲的情趣和表现力,所以在演唱这首民歌时应注重地方方言。还有一首山东民歌《绣荷包》,语言具有山东人质朴、爽朗的特征,这首曲子中衬词的运用是最有特点的。
; I+ L5 k( o5 ?这几首《绣荷包》用不同的曲调和创作手法描述了同一个主题,但风格各具特色,演唱时就应抓住歌曲的本意,突出创作者要发挥的特点,风格自然就区分开来。* T: c; ^2 K( v0 n4 _9 W. h# W
三、        我国民族的审美观为支点,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唱事业
4 E5 r% `8 v: P+ E! g: k# j对于历史的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事实告诉我们,对于我国的民族演唱风格,对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生活气息的歌唱,我们的人民是热爱的。什么是民族演唱风格?那就是不拘一格,具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的演唱方法和表现。它们是五光十色的,多彩多姿的,不能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取而代之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演唱,也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来代表或替代各地、各民族的演唱风格。
  V( I; R, D# h  `, U$ a6 H; e5 E发展我国民族歌唱事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着的。我国的民歌演唱也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发展变化中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我国民歌才能源远流传至今。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不会丢掉我国民族的演唱风格。
- h/ r0 d8 I3 L4 T, i3 A3 [& |% O我国现代的民歌演唱,较之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这是因为传统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变化的缘故。社会和审美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作为艺术对生活的反映,决不能丢掉“崇尚本色”。因为生活本色的内涵,除了生活的原形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唱事业。
; R* `+ ]3 `. S( g1 h! j弘扬民族文化,决不意味着复古和保守,也不以为着僵化和倒退,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则要取历史文化之精华;发展,则要求融进时代精神。( }" e* S0 F. E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必将我国的民歌演唱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让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之花,开的更加光辉灿烂。9 S4 b; o, [3 C  ~$ a5 Y' `% d
2 l& @4 t- W7 F- [2 i0 F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楼主|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11-2 2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T* G8 f0 a, W: U
[1]朱玲  《走近音乐—中国声乐作品欣赏》 浙江大学出版社( v' {3 B7 m) ~
[2]张前  《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5 X; N$ }  z2 B1 |, a
[3]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 上海音乐出版社* `; T4 m3 f- e7 P
[4]周青青《中国民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 A' f6 \4 A: F  q- [% `
[5]王亚军《中国民歌的特点与唱法》 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4期9 z* @* `- m) z7 B- N# I
摘要: 本文从中国民歌的发声方法着手,阐述了中国民歌的发声特点。作为民歌演唱者,要从地域性、语言特征、曲作者的创作本意、审美观等方面去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更要以我国民族的审美观为支点,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歌唱事业。: m7 ~( V8 L  i) C9 {
关键词: 民歌;发声特点;民歌演唱;民歌演唱风格   
$ k8 k" S4 ~2 R% @4 p  T) n' h引言:
3 Z5 M2 G  t. L3 v" O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古老悠久的文化艺术。由于地域、各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差异,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各具特色,而民歌就最能体现出这些差异。4 f0 i' \6 J$ L; k, i, L1 p! R
民歌是歌曲的体裁之一,是人民群众的诗与歌结合的创作,通常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又经过多年的加工,逐渐完善完美。同时,民歌也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多是即兴演唱,在演唱过程中随着语言、动作、情绪及演唱者条件的不同,在曲调、速度、力度等方面都有变化。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流传着风格各异的民歌,这其中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等,也有人把个人创作的具有民间格调或民间流传的歌曲,都称为“民歌”。$ h! I+ z3 M7 m
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因其创作与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尽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发声上都离不开和必须具备以下三大要素:第一追求声音的甜美,第二吐字清晰,第三有着深厚的真情实感。, V5 M, C2 `1 F) b; Q& N; V0 \* v" z
一、        中国民歌的发声特点
. [$ o$ U% l& h) t1 @中国民歌在演唱上风格各异,在发声方法上在过去可分为三种类型:
% w+ f7 d6 v1 F4 t, e(一) 真声声型  % h' c, y" ?6 A6 v& n+ \/ P& v+ y
这一类型建立在自然声、大本嗓发音的基础上,大多用真声进行演唱。其发声特点是发声时声带拉紧,两边声带靠拢作整体振动,且依声带张力的大小来调节音的高低。真声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音色明亮饱满,运用于中、低声区歌唱方便自如,与人平时说话的音质比较接近。
4 d; b3 C( q; S/ V以本嗓为主的艺术真声声型是指在自然说话的本嗓的基础上,经过修饰和美化符合了声乐艺术的规律,以真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它具有较好的口腔、鼻腔和胸腔共鸣,并且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东北、陕北、河北、内蒙、新疆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
# M; d: Z: C1 l! m2 a. h6 r+ I(二)假声声型    - ~! H: {- d6 n5 d* D
这一声型是纯“小嗓”的演唱。其发声时声带相对放松,张力不强,发出的声音既有气体振动的成分,也有一声带边缘振动的成分,音质不同于真声,有种特有的娇柔意味。这种发声方法脱离了平时说话的本嗓,用纯假声去进行演唱,声音效果柔和纤秀但不真实,常高音方便自如,中低音则表现力差。3 o  g$ [3 B" e* U0 h
以假嗓为主的艺术假声声型,是以假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此种声型具有清丽柔和、委婉灵活、富有弹性的特点,音质明亮、甜美、清脆、流畅,江南、西南、两湖、两广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
; r& i1 u4 z; @6 |! ~7 Q+ ?
/ z  S7 c0 T/ E. K( M6 l/ L 以上两种类型的民歌发声方法,在过去广为使用,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一种新的发声方法所代替。这种方法现在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其实也可以说是混合声型,混合声是指真声与假声相混合的声音。其发声时多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带有一定成分的真声;高音突出头声,中低音区突出胸腔,声音形成一条线,一个整体,这样就统一了声区,拓宽了音域。真假声混合声型容易做到吐字清晰,上下声区统一,具有明亮、清脆、流畅、华彩、甜美的特点。
, T. c1 n5 L/ u$ i2 H$ M5 t民族唱法经过多年的磨练与考验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根植于中国民族这块土壤上,又突出民族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语言及咬字、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吐字等诸多因素。它吸收了传统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把中西两种唱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更注重语言的表达,更强调情感的表露,这种方法是先进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 ?4 F& l7 R) N3 L* Y: C近几年来几位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如李谷一、彭丽媛等,她们发扬了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王玉珍、郭颂等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在保持了民族特点的同时,追寻和探索出民族唱法的规律,开拓了民族唱法的视野,增强了民族唱法的适应能力,形成了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把民族唱法带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领域。! {9 r" V; P3 }8 |9 F& n* }; w2 L; T
二、        民歌的演唱风格2 F6 R) k; |& A( p! G; v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丰富、风格各异,只有细细品味风格,善于发现特点,才能在演唱作品时锦上添花。任何风格的歌唱都受心里活动的支配,左右歌唱心里活动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决定人们审美观念的因素很多,它包括人们生活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生活习俗、道德观念、语言特征、地理环境等等。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有的特征,并在生活中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着美。人们在特定的环境生活中生活,星移斗转,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对主、客观事物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制约着人们在听觉上对美的评价标准。* y% o& N2 D( t8 f
(一)民歌演唱来源于生活
: s) u4 J* _8 `8 ]/ w. x& a# K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不同于文人词曲,有明确可考的作者,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演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和体会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爱情、劳动等风土人情,否则就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在民间常见的演唱形式“劳动号子”,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经常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人民的劳动情绪的直接表现。如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这是最典型的一首号子音乐,属于劳动歌曲。这首歌以“平水号子”开始,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号子领唱者以虚幻、悠扬的领唱及船工们平缓的应和来表达他们生活的艰辛。随着江面上出现了险滩,号子更提高了音量,让大家注意,要振奋精神度过险情,音乐节奏明显加快,这时唱的具有坚定信心的《见滩号子》,接着《上滩号子》响起,船工们开始与险情搏斗,音乐急促起来,这时风浪更高了。《上滩号子》的威力已显得虚弱,他们要和死神抗争,要全力以赴地度过鬼门关,大家便唱起了急迫激烈的《拼命号子》,这时号子节奏短促,“领”“合”频繁交错,那是船夫发自内心的呐喊!体现了船工号子最直接的功能。经过紧张激烈的搏斗,船夫们战胜了大自然,船又行驶在平静宽阔的江面上,船夫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又唱起了平缓舒展的《下滩号子》,最后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远,象征性的表现了船渐渐消失在江面上的深远意境。这组《川江船夫号子》,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在河道曲折、水急多滩的川江上行船的整个艰苦而复杂的劳动过程,生动刻画了川江船夫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反映了人在自然力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如果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聆听川江 船夫们的号子演唱,是演唱不好这首劳动号子的,更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所以,要完美演绎好一首民歌,首先不能脱离生活。
( J- {  T9 M- }2 X: o6 `8 H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楼主|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11-2 23: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民歌的演唱风格之地域性风格
+ b- Z% @& m, C- M5 p, h# ~在同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圈内,不同地域的音乐之间也会存在风格上的差异。比如我国陕北地区的民歌与陕南地区的民歌就有明显的差异。以秦岭为分界线,陕南地区的民歌风格更接近四川,而陕北地区的民歌风格则与山西、宁夏等地相近。这种在不同的音乐文化圈与不同地域里各自独立发展的音乐艺术,就产生了音乐形态上的差异,从而使人感受为音乐文化的地域风格。6 g* Z1 `# Q* T  }& T  F" Z; G
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某种影响。比如,各地的山歌,包括陕北的信天游等山区音乐,表现出了平原地区更高亢、嘹亮的风格特征,而平原、水乡的民歌则相对悠扬、婉转些。3 S' ]* d7 i* v7 S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各族人民生活的区域有别,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差别。前面讲过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也是决定审美观念的因素,因此,地域差别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而这一点,在历史的民歌演唱中早已有所体现。历史上,宗教音乐中“梵音”在江南一带“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则“音调雄远”,曲调朴实,声调也较高亢。这种想象至今尤存。如江南民歌中,兴国山歌最具特色,其曲调自然流畅,高亢奔放,语言朴实;又如高山牧区的演唱,声音高亢嘹亮,象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草原的“牧歌”等;再如沿海平原一带,则表现为秀雅、委婉,像江南、浙江一带的小曲。历史上,越是在“天子脚下”及帝王盘踞之地,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也就越深,人民性格表现的是内相含蓄的。相反,在“山高皇帝远”的地区,热民受久礼教的影响也就相对地减弱,性格也比内地开朗,如西藏、新疆、内蒙等地的民歌演唱风格是活泼、开朗、奔放,充满了野性的,这种演唱风格与他们热情、耿直、豪放的民族性格相符合。
& _/ X4 F7 v& |8 s(三)民歌的演唱风格之语言特征3 g# r2 T- t' |$ H# S! N* D
在诸多作用民歌演唱风格的因素中,语言特征是一重要因素。歌曲的旋律是依据歌词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而创作的,所以,语言与民歌演唱风格有直接的关系。依据语言特征演唱的民歌,人民听起来就觉得亲切很多,为什么河南人爱听豫剧,四川人爱听清音,唐山人爱听影调?因为演唱中语言特征反映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c9 H( y( J# u, k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数不清的优秀民歌,这些民歌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特征等。演唱者不能千篇一律的格式化,以字正腔圆的声腔、悠扬甜美的声音来表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民歌的本民族特性,也就违背了演唱民歌的本意。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沂蒙山区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描述了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景象。演唱时首先要表现山东人民朴实、豪放的风格,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明亮,歌词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的“地”要用方言演唱,要加卷舌音,否则就脱离了山东民歌的风格。又如苏州歌曲《太湖美》,与北方粗犷、宽广的民歌风格截然不同,有着南方小调特有的窈窕、清柔之美。歌词中“湖”、“水”、“上”等字都带有明显的江浙方言,使歌曲的地方韵味更足了。1 |. y. u/ Z& q' {9 c2 e+ P- |
掌握民歌的方言特点,也是正确表达民歌风格的条件之一。民歌独有的特征就是方言,各地区由于语言特点不同,所以在使用虚词和衬词时也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山东民歌多用“哎、咳”等;四川民歌多用“、喂”等;湖南、湖北多用“呀、哟、得儿”;陕北民歌多用“呼、咳、哟”等。还有的词如“得儿”(弹舌音),一个词要唱许多小节,如果不会唱“得儿”这个衬词,就唱不好这首歌。还有的衬词特别长,如声衬:“得儿隆冬呛冬呛”、“噌楞楞楞楞楞”等;又如形物衬:“杨柳青青”、“花儿红呀么”等;再如称呼衬:“哥哥哟”、“妹妹哟”等。另外还有语气衬词“衣儿呀儿哟”、“呼儿嗨哟”等等。山西民歌《灯碗碗开花在窗前》,每一句后部都有一句表示亲昵的当地方言作衬词:“亲呀个呆呀呆”,用普通话读其本身并没什么意思,但在歌唱中若用方言演唱,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让人听起来就亲切、自然,与众不同。5 E; p) f9 i. n. _$ A/ S
我国民歌的演唱历来要求字正腔圆,字领腔行。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对同一种语言中的同一个字的读法也不同。例如,开玩笑的“玩”字,在读法上有的地区音调向上,有的地区向下,正因为语言音调的不同走向,才形成了各地区的语言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语言特征反映着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注入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 D/ w& N* P% M! v5 Z歌唱中的字与声是歌曲演唱风格的具体表现,歌唱必须讲求科学发声,歌唱中的发声技术是为更深刻、更准确地表现思想内容和歌曲风格而服务的。我国民歌演唱主张“崇尚本色”,民族,地区,生活习俗,传统观念,语言特征等,这些自然存在未曾修饰过的生活内涵,都是生活本色的具体体现。民歌的演唱,就要放映这些本色。只有如此,民歌的演唱才有个性,才有风格,才能表现民歌的美。! d( m5 M& g; r1 x2 \
(四)演唱民歌时必须掌握每首歌曲的创作本意! T$ k; Q) q8 `
演唱一首民歌,不能简单地像视唱练耳练习一样只把节奏、音符唱出来就行,而是要用真挚的感情来表现创作者的意图,从而进一步得到升华。如我国民歌中就有好几首《绣荷包》,他们所反映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但曲调不同,风格各异。如山西民歌《绣荷包》,曲调优美,内容比较含蓄柔美,所以在演唱这首曲子时应该注意它的内在抒情,高潮部分在最后一句“郎你要早回来”,这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对情郎哥的热切企盼。又如云南民歌《绣荷包》,曲调活泼动人,具有江南清新秀丽的特色,在感情上更加直接、外在,所以在演唱时可以把感情放开来。再如四川民歌荷包》,它最具有地方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里面用了富有特点的四川方言,增强了歌曲的情趣和表现力,所以在演唱这首民歌时应注重地方方言。还有一首山东民歌《绣荷包》,语言具有山东人质朴、爽朗的特征,这首曲子中衬词的运用是最有特点的。
3 b, \" Q8 q( y% l& j这几首《绣荷包》用不同的曲调和创作手法描述了同一个主题,但风格各具特色,演唱时就应抓住歌曲的本意,突出创作者要发挥的特点,风格自然就区分开来。
9 H3 \- }: g! W. d/ i: j4 \三、        我国民族的审美观为支点,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唱事业
+ ?$ c& a! t# u' K& c, G1 B对于历史的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事实告诉我们,对于我国的民族演唱风格,对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生活气息的歌唱,我们的人民是热爱的。什么是民族演唱风格?那就是不拘一格,具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的演唱方法和表现。它们是五光十色的,多彩多姿的,不能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取而代之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演唱,也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来代表或替代各地、各民族的演唱风格。& T3 p* b2 Z8 w; _/ q( w0 l, Y
发展我国民族歌唱事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着的。我国的民歌演唱也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发展变化中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我国民歌才能源远流传至今。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不会丢掉我国民族的演唱风格。$ D& ^. j% |3 e  _4 X9 K
我国现代的民歌演唱,较之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这是因为传统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变化的缘故。社会和审美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作为艺术对生活的反映,决不能丢掉“崇尚本色”。因为生活本色的内涵,除了生活的原形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唱事业。
# {) a/ s$ c4 l. r6 n5 X弘扬民族文化,决不意味着复古和保守,也不以为着僵化和倒退,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则要取历史文化之精华;发展,则要求融进时代精神。  X. [% S5 |) h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必将我国的民歌演唱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让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之花,开的更加光辉灿烂。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楼主|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11-2 23: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F6 k/ [4 x8 f: g# [6 Y
[1]朱玲  《走近音乐—中国声乐作品欣赏》 浙江大学出版社" B7 c( a: `/ e7 Z7 s
[2]张前  《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8 |/ A, K* t* g* H8 |. F
[3]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 上海音乐出版社
. Q8 K# H# H: c" x# u5 H6 M+ B6 `6 x% }[4]周青青《中国民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 R* V2 s; D+ `# ~, b8 K; o. p- w
[5]王亚军《中国民歌的特点与唱法》 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4期
" c( V& }0 R9 W0 @- O( W, i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古老悠久的文化艺术。由于地域、各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差异,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各具特色,而民歌就最能体现出这些差异。
* W: p  I' x! {4 K民歌是歌曲的体裁之一,是人民群众的诗与歌结合的创作,通常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又经过多年的加工,逐渐完善完美。同时,民歌也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多是即兴演唱,在演唱过程中随着语言、动作、情绪及演唱者条件的不同,在曲调、速度、力度等方面都有变化。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流传着风格各异的民歌,这其中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等,也有人把个人创作的具有民间格调或民间流传的歌曲,都称为“民歌”。
% o7 Z% A3 O! @, P% U9 J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因其创作与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尽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发声上都离不开和必须具备以下三大要素:第一追求声音的甜美,第二吐字清晰,第三有着深厚的真情实感。) N/ I6 d! x9 F
一、        中国民歌的发声特点
$ F+ I' n2 E/ R. s7 d8 L中国民歌在演唱上风格各异,在发声方法上在过去可分为三种类型:( c/ E& L/ z9 y) O; B3 d5 _. v2 N
(一) 真声声型  
/ @0 A* {, I  f/ ~这一类型建立在自然声、大本嗓发音的基础上,大多用真声进行演唱。其发声特点是发声时声带拉紧,两边声带靠拢作整体振动,且依声带张力的大小来调节音的高低。真声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音色明亮饱满,运用于中、低声区歌唱方便自如,与人平时说话的音质比较接近。
7 V6 L: M, O. q以本嗓为主的艺术真声声型是指在自然说话的本嗓的基础上,经过修饰和美化符合了声乐艺术的规律,以真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它具有较好的口腔、鼻腔和胸腔共鸣,并且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东北、陕北、河北、内蒙、新疆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
, R( T' H7 B* C(二)假声声型   
% e8 B* n% v. w: F% ?9 c2 K; W这一声型是纯“小嗓”的演唱。其发声时声带相对放松,张力不强,发出的声音既有气体振动的成分,也有一声带边缘振动的成分,音质不同于真声,有种特有的娇柔意味。这种发声方法脱离了平时说话的本嗓,用纯假声去进行演唱,声音效果柔和纤秀但不真实,常高音方便自如,中低音则表现力差。' S" C% P9 N& c
以假嗓为主的艺术假声声型,是以假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此种声型具有清丽柔和、委婉灵活、富有弹性的特点,音质明亮、甜美、清脆、流畅,江南、西南、两湖、两广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
8 g, S5 W! i3 z
$ l! Q7 i" z" H* T/ e 以上两种类型的民歌发声方法,在过去广为使用,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一种新的发声方法所代替。这种方法现在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其实也可以说是混合声型,混合声是指真声与假声相混合的声音。其发声时多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带有一定成分的真声;高音突出头声,中低音区突出胸腔,声音形成一条线,一个整体,这样就统一了声区,拓宽了音域。真假声混合声型容易做到吐字清晰,上下声区统一,具有明亮、清脆、流畅、华彩、甜美的特点。
$ k  y; M( `: ~民族唱法经过多年的磨练与考验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根植于中国民族这块土壤上,又突出民族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语言及咬字、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吐字等诸多因素。它吸收了传统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把中西两种唱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更注重语言的表达,更强调情感的表露,这种方法是先进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e* b" j! ^( h, n/ \$ D2 F" I
近几年来几位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如李谷一、彭丽媛等,她们发扬了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王玉珍、郭颂等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在保持了民族特点的同时,追寻和探索出民族唱法的规律,开拓了民族唱法的视野,增强了民族唱法的适应能力,形成了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把民族唱法带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领域。
8 T; A" g0 w3 X% {& s% r, N; K二、        民歌的演唱风格
! y6 R# A0 U7 g% }# r1 z' J7 e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丰富、风格各异,只有细细品味风格,善于发现特点,才能在演唱作品时锦上添花。任何风格的歌唱都受心里活动的支配,左右歌唱心里活动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决定人们审美观念的因素很多,它包括人们生活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生活习俗、道德观念、语言特征、地理环境等等。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有的特征,并在生活中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着美。人们在特定的环境生活中生活,星移斗转,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对主、客观事物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制约着人们在听觉上对美的评价标准。
4 I+ c/ D5 W; [(一)民歌演唱来源于生活
' x. J% d; S" q# v+ {& C4 c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不同于文人词曲,有明确可考的作者,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演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和体会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爱情、劳动等风土人情,否则就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在民间常见的演唱形式“劳动号子”,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经常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人民的劳动情绪的直接表现。如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这是最典型的一首号子音乐,属于劳动歌曲。这首歌以“平水号子”开始,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号子领唱者以虚幻、悠扬的领唱及船工们平缓的应和来表达他们生活的艰辛。随着江面上出现了险滩,号子更提高了音量,让大家注意,要振奋精神度过险情,音乐节奏明显加快,这时唱的具有坚定信心的《见滩号子》,接着《上滩号子》响起,船工们开始与险情搏斗,音乐急促起来,这时风浪更高了。《上滩号子》的威力已显得虚弱,他们要和死神抗争,要全力以赴地度过鬼门关,大家便唱起了急迫激烈的《拼命号子》,这时号子节奏短促,“领”“合”频繁交错,那是船夫发自内心的呐喊!体现了船工号子最直接的功能。经过紧张激烈的搏斗,船夫们战胜了大自然,船又行驶在平静宽阔的江面上,船夫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又唱起了平缓舒展的《下滩号子》,最后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远,象征性的表现了船渐渐消失在江面上的深远意境。这组《川江船夫号子》,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在河道曲折、水急多滩的川江上行船的整个艰苦而复杂的劳动过程,生动刻画了川江船夫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反映了人在自然力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如果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聆听川江 船夫们的号子演唱,是演唱不好这首劳动号子的,更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所以,要完美演绎好一首民歌,首先不能脱离生活。
0 C( T( F4 T( I- n(二)民歌的演唱风格之地域性风格
, D) @+ K, |* u- `* s6 `, d: ?在同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圈内,不同地域的音乐之间也会存在风格上的差异。比如我国陕北地区的民歌与陕南地区的民歌就有明显的差异。以秦岭为分界线,陕南地区的民歌风格更接近四川,而陕北地区的民歌风格则与山西、宁夏等地相近。这种在不同的音乐文化圈与不同地域里各自独立发展的音乐艺术,就产生了音乐形态上的差异,从而使人感受为音乐文化的地域风格。5 X1 o* @; ^5 B' _- X2 P
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某种影响。比如,各地的山歌,包括陕北的信天游等山区音乐,表现出了平原地区更高亢、嘹亮的风格特征,而平原、水乡的民歌则相对悠扬、婉转些。
8 S  f  f2 o+ ?6 V, P8 E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各族人民生活的区域有别,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差别。前面讲过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也是决定审美观念的因素,因此,地域差别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而这一点,在历史的民歌演唱中早已有所体现。历史上,宗教音乐中“梵音”在江南一带“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则“音调雄远”,曲调朴实,声调也较高亢。这种想象至今尤存。如江南民歌中,兴国山歌最具特色,其曲调自然流畅,高亢奔放,语言朴实;又如高山牧区的演唱,声音高亢嘹亮,象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草原的“牧歌”等;再如沿海平原一带,则表现为秀雅、委婉,像江南、浙江一带的小曲。历史上,越是在“天子脚下”及帝王盘踞之地,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也就越深,人民性格表现的是内相含蓄的。相反,在“山高皇帝远”的地区,热民受久礼教的影响也就相对地减弱,性格也比内地开朗,如西藏、新疆、内蒙等地的民歌演唱风格是活泼、开朗、奔放,充满了野性的,这种演唱风格与他们热情、耿直、豪放的民族性格相符合。
; N! }' q" N4 P: N4 J(三)民歌的演唱风格之语言特征
0 \' A2 j0 b7 P; @在诸多作用民歌演唱风格的因素中,语言特征是一重要因素。歌曲的旋律是依据歌词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而创作的,所以,语言与民歌演唱风格有直接的关系。依据语言特征演唱的民歌,人民听起来就觉得亲切很多,为什么河南人爱听豫剧,四川人爱听清音,唐山人爱听影调?因为演唱中语言特征反映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 |2 H5 B, d$ D; a' y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数不清的优秀民歌,这些民歌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特征等。演唱者不能千篇一律的格式化,以字正腔圆的声腔、悠扬甜美的声音来表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民歌的本民族特性,也就违背了演唱民歌的本意。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沂蒙山区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描述了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景象。演唱时首先要表现山东人民朴实、豪放的风格,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明亮,歌词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的“地”要用方言演唱,要加卷舌音,否则就脱离了山东民歌的风格。又如苏州歌曲《太湖美》,与北方粗犷、宽广的民歌风格截然不同,有着南方小调特有的窈窕、清柔之美。歌词中“湖”、“水”、“上”等字都带有明显的江浙方言,使歌曲的地方韵味更足了。
- z! L  i' ~" J2 S& e7 T/ Z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楼主|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11-2 2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握民歌的方言特点,也是正确表达民歌风格的条件之一。民歌独有的特征就是方言,各地区由于语言特点不同,所以在使用虚词和衬词时也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山东民歌多用“哎、咳”等;四川民歌多用“、喂”等;湖南、湖北多用“呀、哟、得儿”;陕北民歌多用“呼、咳、哟”等。还有的词如“得儿”(弹舌音),一个词要唱许多小节,如果不会唱“得儿”这个衬词,就唱不好这首歌。还有的衬词特别长,如声衬:“得儿隆冬呛冬呛”、“噌楞楞楞楞楞”等;又如形物衬:“杨柳青青”、“花儿红呀么”等;再如称呼衬:“哥哥哟”、“妹妹哟”等。另外还有语气衬词“衣儿呀儿哟”、“呼儿嗨哟”等等。山西民歌《灯碗碗开花在窗前》,每一句后部都有一句表示亲昵的当地方言作衬词:“亲呀个呆呀呆”,用普通话读其本身并没什么意思,但在歌唱中若用方言演唱,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让人听起来就亲切、自然,与众不同。
* U) u; Q$ Q. K9 {' c我国民歌的演唱历来要求字正腔圆,字领腔行。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对同一种语言中的同一个字的读法也不同。例如,开玩笑的“玩”字,在读法上有的地区音调向上,有的地区向下,正因为语言音调的不同走向,才形成了各地区的语言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语言特征反映着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注入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 y& R; m7 E. a, [! H
歌唱中的字与声是歌曲演唱风格的具体表现,歌唱必须讲求科学发声,歌唱中的发声技术是为更深刻、更准确地表现思想内容和歌曲风格而服务的。我国民歌演唱主张“崇尚本色”,民族,地区,生活习俗,传统观念,语言特征等,这些自然存在未曾修饰过的生活内涵,都是生活本色的具体体现。民歌的演唱,就要放映这些本色。只有如此,民歌的演唱才有个性,才有风格,才能表现民歌的美。
. o% S" d. i7 W& O; E6 i! w(四)演唱民歌时必须掌握每首歌曲的创作本意5 Y' C2 o0 Q% B. X& M
演唱一首民歌,不能简单地像视唱练耳练习一样只把节奏、音符唱出来就行,而是要用真挚的感情来表现创作者的意图,从而进一步得到升华。如我国民歌中就有好几首《绣荷包》,他们所反映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但曲调不同,风格各异。如山西民歌《绣荷包》,曲调优美,内容比较含蓄柔美,所以在演唱这首曲子时应该注意它的内在抒情,高潮部分在最后一句“郎你要早回来”,这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对情郎哥的热切企盼。又如云南民歌《绣荷包》,曲调活泼动人,具有江南清新秀丽的特色,在感情上更加直接、外在,所以在演唱时可以把感情放开来。再如四川民歌荷包》,它最具有地方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里面用了富有特点的四川方言,增强了歌曲的情趣和表现力,所以在演唱这首民歌时应注重地方方言。还有一首山东民歌《绣荷包》,语言具有山东人质朴、爽朗的特征,这首曲子中衬词的运用是最有特点的。9 y9 Z- g/ S8 u( a/ l
这几首《绣荷包》用不同的曲调和创作手法描述了同一个主题,但风格各具特色,演唱时就应抓住歌曲的本意,突出创作者要发挥的特点,风格自然就区分开来。( P6 ~6 ~+ N& P. L
三、        我国民族的审美观为支点,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唱事业
' F4 O0 l" v4 t5 o对于历史的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事实告诉我们,对于我国的民族演唱风格,对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生活气息的歌唱,我们的人民是热爱的。什么是民族演唱风格?那就是不拘一格,具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的演唱方法和表现。它们是五光十色的,多彩多姿的,不能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取而代之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演唱,也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来代表或替代各地、各民族的演唱风格。
, i* P; I. Y1 G: Y发展我国民族歌唱事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着的。我国的民歌演唱也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发展变化中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我国民歌才能源远流传至今。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不会丢掉我国民族的演唱风格。# O8 x! _. S8 ], _6 x1 D5 p
我国现代的民歌演唱,较之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这是因为传统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变化的缘故。社会和审美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作为艺术对生活的反映,决不能丢掉“崇尚本色”。因为生活本色的内涵,除了生活的原形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我国的民族歌唱事业。8 U: z- a! h0 @5 S  t$ |
弘扬民族文化,决不意味着复古和保守,也不以为着僵化和倒退,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则要取历史文化之精华;发展,则要求融进时代精神。' l5 g: D# D1 g) o( ~/ }0 d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必将我国的民歌演唱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让我国的民族歌唱艺术之花,开的更加光辉灿烂。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15 17:12 , Processed in 0.13821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