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4 d& t d. K. ^+ b I
[1]朱玲 《走近音乐—中国声乐作品欣赏》 浙江大学出版社9 d2 r' H! a8 q2 e; {. u. g
[2]张前 《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9 W& K4 Y! z8 y/ t: X, ^: |
[3]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 上海音乐出版社" |) V! h- Y9 q0 o2 g7 M
[4]周青青《中国民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4 O* {! n2 [, a3 j4 `% q. r: w
[5]王亚军《中国民歌的特点与唱法》 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4期. n- e5 N: P! u3 @$ n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古老悠久的文化艺术。由于地域、各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差异,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各具特色,而民歌就最能体现出这些差异。) f4 q& n; E5 s! ~* v! E
民歌是歌曲的体裁之一,是人民群众的诗与歌结合的创作,通常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又经过多年的加工,逐渐完善完美。同时,民歌也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多是即兴演唱,在演唱过程中随着语言、动作、情绪及演唱者条件的不同,在曲调、速度、力度等方面都有变化。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流传着风格各异的民歌,这其中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等,也有人把个人创作的具有民间格调或民间流传的歌曲,都称为“民歌”。" j: w* i6 b! f I3 e! ]3 x
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因其创作与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尽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发声上都离不开和必须具备以下三大要素:第一追求声音的甜美,第二吐字清晰,第三有着深厚的真情实感。+ f/ h+ w: B: s
一、 中国民歌的发声特点
4 {* l3 u; g! h中国民歌在演唱上风格各异,在发声方法上在过去可分为三种类型:7 K& \/ k; `3 a
(一) 真声声型
+ U( [4 o7 L* a' L' E% Z* T9 V+ q这一类型建立在自然声、大本嗓发音的基础上,大多用真声进行演唱。其发声特点是发声时声带拉紧,两边声带靠拢作整体振动,且依声带张力的大小来调节音的高低。真声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音色明亮饱满,运用于中、低声区歌唱方便自如,与人平时说话的音质比较接近。4 a/ _1 i; j, j+ R8 u: u
以本嗓为主的艺术真声声型是指在自然说话的本嗓的基础上,经过修饰和美化符合了声乐艺术的规律,以真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它具有较好的口腔、鼻腔和胸腔共鸣,并且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东北、陕北、河北、内蒙、新疆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2 H" f9 c: V4 a: L0 @+ Q
(二)假声声型 0 @/ b' A! W- R! t3 \) r M
这一声型是纯“小嗓”的演唱。其发声时声带相对放松,张力不强,发出的声音既有气体振动的成分,也有一声带边缘振动的成分,音质不同于真声,有种特有的娇柔意味。这种发声方法脱离了平时说话的本嗓,用纯假声去进行演唱,声音效果柔和纤秀但不真实,常高音方便自如,中低音则表现力差。' Z; P* i9 @5 r! I2 j1 l* b
以假嗓为主的艺术假声声型,是以假声为主要发声方法的声音类型。此种声型具有清丽柔和、委婉灵活、富有弹性的特点,音质明亮、甜美、清脆、流畅,江南、西南、两湖、两广等地的民歌多采用这种声型。& s7 V$ w! X3 h
' g7 O7 W6 @7 t1 p* v
以上两种类型的民歌发声方法,在过去广为使用,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一种新的发声方法所代替。这种方法现在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其实也可以说是混合声型,混合声是指真声与假声相混合的声音。其发声时多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带有一定成分的真声;高音突出头声,中低音区突出胸腔,声音形成一条线,一个整体,这样就统一了声区,拓宽了音域。真假声混合声型容易做到吐字清晰,上下声区统一,具有明亮、清脆、流畅、华彩、甜美的特点。$ h! H( y- w$ F" Z
民族唱法经过多年的磨练与考验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根植于中国民族这块土壤上,又突出民族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语言及咬字、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吐字等诸多因素。它吸收了传统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把中西两种唱法融为一炉,更追求声音的甜美,更注重语言的表达,更强调情感的表露,这种方法是先进的、科学的歌唱方法。8 S* }5 j v r, P3 P' U
近几年来几位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如李谷一、彭丽媛等,她们发扬了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王玉珍、郭颂等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在保持了民族特点的同时,追寻和探索出民族唱法的规律,开拓了民族唱法的视野,增强了民族唱法的适应能力,形成了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把民族唱法带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领域。8 C: n7 c" O! a6 L
二、 民歌的演唱风格# u3 V; c! O% O8 G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丰富、风格各异,只有细细品味风格,善于发现特点,才能在演唱作品时锦上添花。任何风格的歌唱都受心里活动的支配,左右歌唱心里活动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决定人们审美观念的因素很多,它包括人们生活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生活习俗、道德观念、语言特征、地理环境等等。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有的特征,并在生活中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着美。人们在特定的环境生活中生活,星移斗转,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对主、客观事物的审美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制约着人们在听觉上对美的评价标准。 v2 N4 W/ g6 S2 T/ [' a
(一)民歌演唱来源于生活
5 g/ m! C2 F d7 A1 s# V4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不同于文人词曲,有明确可考的作者,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演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和体会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爱情、劳动等风土人情,否则就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在民间常见的演唱形式“劳动号子”,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经常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人民的劳动情绪的直接表现。如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这是最典型的一首号子音乐,属于劳动歌曲。这首歌以“平水号子”开始,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号子领唱者以虚幻、悠扬的领唱及船工们平缓的应和来表达他们生活的艰辛。随着江面上出现了险滩,号子更提高了音量,让大家注意,要振奋精神度过险情,音乐节奏明显加快,这时唱的具有坚定信心的《见滩号子》,接着《上滩号子》响起,船工们开始与险情搏斗,音乐急促起来,这时风浪更高了。《上滩号子》的威力已显得虚弱,他们要和死神抗争,要全力以赴地度过鬼门关,大家便唱起了急迫激烈的《拼命号子》,这时号子节奏短促,“领”“合”频繁交错,那是船夫发自内心的呐喊!体现了船工号子最直接的功能。经过紧张激烈的搏斗,船夫们战胜了大自然,船又行驶在平静宽阔的江面上,船夫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又唱起了平缓舒展的《下滩号子》,最后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远,象征性的表现了船渐渐消失在江面上的深远意境。这组《川江船夫号子》,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在河道曲折、水急多滩的川江上行船的整个艰苦而复杂的劳动过程,生动刻画了川江船夫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反映了人在自然力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如果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聆听川江 船夫们的号子演唱,是演唱不好这首劳动号子的,更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所以,要完美演绎好一首民歌,首先不能脱离生活。
) q2 ^- m; x/ H1 D' N, z(二)民歌的演唱风格之地域性风格
( P# y# I, `) E8 j6 J) [/ x在同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圈内,不同地域的音乐之间也会存在风格上的差异。比如我国陕北地区的民歌与陕南地区的民歌就有明显的差异。以秦岭为分界线,陕南地区的民歌风格更接近四川,而陕北地区的民歌风格则与山西、宁夏等地相近。这种在不同的音乐文化圈与不同地域里各自独立发展的音乐艺术,就产生了音乐形态上的差异,从而使人感受为音乐文化的地域风格。
/ Y5 s" ?- ~8 X% w* g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某种影响。比如,各地的山歌,包括陕北的信天游等山区音乐,表现出了平原地区更高亢、嘹亮的风格特征,而平原、水乡的民歌则相对悠扬、婉转些。+ \& ~( B, c7 T+ J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各族人民生活的区域有别,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差别。前面讲过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也是决定审美观念的因素,因此,地域差别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而这一点,在历史的民歌演唱中早已有所体现。历史上,宗教音乐中“梵音”在江南一带“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则“音调雄远”,曲调朴实,声调也较高亢。这种想象至今尤存。如江南民歌中,兴国山歌最具特色,其曲调自然流畅,高亢奔放,语言朴实;又如高山牧区的演唱,声音高亢嘹亮,象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草原的“牧歌”等;再如沿海平原一带,则表现为秀雅、委婉,像江南、浙江一带的小曲。历史上,越是在“天子脚下”及帝王盘踞之地,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也就越深,人民性格表现的是内相含蓄的。相反,在“山高皇帝远”的地区,热民受久礼教的影响也就相对地减弱,性格也比内地开朗,如西藏、新疆、内蒙等地的民歌演唱风格是活泼、开朗、奔放,充满了野性的,这种演唱风格与他们热情、耿直、豪放的民族性格相符合。
% D* |4 u1 U% L(三)民歌的演唱风格之语言特征
t, z; [$ s: n9 G9 |) A3 ]在诸多作用民歌演唱风格的因素中,语言特征是一重要因素。歌曲的旋律是依据歌词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而创作的,所以,语言与民歌演唱风格有直接的关系。依据语言特征演唱的民歌,人民听起来就觉得亲切很多,为什么河南人爱听豫剧,四川人爱听清音,唐山人爱听影调?因为演唱中语言特征反映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 M* `) x& ^' ?.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数不清的优秀民歌,这些民歌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语言特征等。演唱者不能千篇一律的格式化,以字正腔圆的声腔、悠扬甜美的声音来表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民歌的本民族特性,也就违背了演唱民歌的本意。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沂蒙山区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描述了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景象。演唱时首先要表现山东人民朴实、豪放的风格,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明亮,歌词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的“地”要用方言演唱,要加卷舌音,否则就脱离了山东民歌的风格。又如苏州歌曲《太湖美》,与北方粗犷、宽广的民歌风格截然不同,有着南方小调特有的窈窕、清柔之美。歌词中“湖”、“水”、“上”等字都带有明显的江浙方言,使歌曲的地方韵味更足了。
$ u/ d. A# x4 x3 Q8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