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2 a. M m! l. P6 A: `5 I- s长久以来民族唱法都被大众广为传唱并接受,然而民族唱法真的算是“中华民族唱法”,从历史上看也不尽然。民歌和民族唱法,在人们的印象里是形影不离的伴生关系。而对“民族唱法”有好几种解释。比较堂皇的解释是 “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但“各族人民”的唱法本来就差距甚远,江南小调的潜吟低唱怎么和藏族唱法的高亢嘹亮能笼统得起来吗?若拿所谓“民族唱法”去唱江南民歌《采茶调》、《茉莉花》当然也是一种表演,却没有江南风味。根据教科书上的定义,其中只有青海陕北等地区的山歌调比较接近传统的、原生的本意,但这并不能代表“民族”——哪个民族都代表不了。 - t3 x$ H9 D" C9 @ 0 e. ^: v$ v. M0 i% f+ }教科书上的“民族唱法”大体由三个组成部分,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部分地方戏曲的发声方法和青海、陕北等几个地区的山歌发声方法。“民族唱法”和民歌的关系也很微妙。按理说民族唱法和民歌应该是关系密切的。但在代表中国音乐最高学府的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唱法考级曲目》开列的二百余支曲目中,只有不到二十几首民歌——江南民歌仅江苏的《茉莉花》一曲,还集中在较低级别的备选曲目。而这二百余曲目中最大一部分比重都是所谓的“红色经典”。“民族唱法”又能说有多少契合民歌的民间性呢?* ]# c( ]3 R(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