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② 多个副主题: 6 b$ w$ d2 I# o2 ~
┌-→ ┌-→ 6 t( t; k; ^/ L8 k* s
ST′(Ⅰ+Ⅱ+Re)+ST″(Ⅰ+Ⅱ+Re)+STx(Ⅰ+Ⅱ+Ⅲ) 4 t9 d0 l3 ^3 C6 [; ]/ d0 J) i' }# ]
# K. n. K3 S/ \/ V$ k
(5)副主题的调性:(副主题在呈示部中的调性称为“副调”,以区别于正主题的“主调”。)副主题无论有多少,均只使用一个调性。且极少使用主调的下属调性。 $ f; [5 K. t/ \, Z" a
. n: b0 e, C. b+ H/ C
5、呈示部的结束部
! n1 {$ I0 u- `9 h(1) 任务:①对“呈示部”作阶段性的小结; : a8 x2 x: X/ x) D6 @
②对副主题调性(即副调)作最后的明确和肯定。
- ?2 i2 w# `/ R/ j(2) 对上述“任务”的技术要求: 7 {( B5 Q; o# D! W! Q
① 小结要求: 2 b( ]" e- b7 t
A、选择从前呈示过的某一部分材料(主题)进行小结; 6 N0 V, X( X8 P5 Q% C7 T
B、选择从前呈示过的多个主题材料(主题)进行小结;可按原主题的出现顺序,也可以重新排列顺序;
8 f( W8 e$ V( e! H: |) V C、用新材料构成结束部; # ]% K8 X9 C7 G+ A
D、用已呈示过的材料和新材料结合构成结束部。 " y6 N! C6 Y( K% T
②对副主题调性作肯定
8 R9 W7 i: e2 K A、如果副主题调性已经明确,可对此作肯定;
; K0 o6 L; H* ~ B、如果副主题调性不明确,可通过结束部来明确真正的副雕。 D: [8 b6 t5 _6 f6 `/ g* J+ o U0 C
1 V" T; V- G, W8 a! H
思考与练习
$ {4 {, |8 }. v1、何谓奏鸣曲?何为奏鸣曲式?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
7 R1 n; }0 m- p7 P2、奏鸣曲式的呈示部由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什么意义和任务?
3 ]9 Z' s6 J. A& [- x9 C3、分析下面作品的呈示部,要求:
: j1 ]$ l5 k( u' l7 x- a# z3 P(1) 指出各个部分,并写出结构图式; / }: h- { E- k! K: j% X
(2) 标出重要部位的调性与和声终止; % q/ t$ Y J1 v3 w2 P. y6 {8 @
(3) 分析正主题与副主题的音乐材料; $ v* W' A: Y$ x, y' `
(4) 分析正主题与副主题的音乐性格; & L. X7 K" T2 T
(5) 简要分析连接部和结束部的功能和作用等等。 ! ?% ^, O* x2 A& i$ e% c
※ 库劳《小奏鸣曲》Op.20 No.1 之呈示部(选自克勒《小奏鸣曲集》p3)
& D( q. I& x& F. D 呈示部: $ t, F6 O4 K! U
1、主部(正主题):8小节、C大调、舞蹈性格、开放终止
% ^* g7 c" \' [1 x 2、连接部:8小节、C-c-G、右手音型化、左手分解和弦、开放性Ⅴ7
' I4 u% m3 q! a: n6 @7 q 3、副部(副主题:):7小节、G大调、歌唱性、开放终止
; @: `9 q s7 r" z% \$ m, R- H 4、结束部:8小节、G大调、快速流动的音阶、完全终止、加连接2。
$ B' o' ~( P% R- }4 ^: k克列门蒂《小奏鸣曲》Op.36 No.5 之呈示部(选自克勒《小奏鸣曲集》p49)
' D) n# N( P/ O b9 x
% c- v) r' O3 m& s4 R6 G) q三、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5 `1 h& ^: V( a& H+ j# c1、展开部的整体特征
2 ] P& ~/ _! e5 c(1)任务:要在呈示部所建立的正、副主题对比关系上,结合作品的具体构思,作广阔而深入的发展。在典型情况下,必须组织或构成作品的高潮。(需要说明的是:展开部不可能人为地要求“展开”到何种程度,它只能根据呈示部而定。) # [9 o; A0 v' W
(2)展开部的材料发展:展开部的材料都来自呈示部,有时会派生出新的主题,但也都是在呈示部的基础上建立的。
) H' W) S& W r8 P o3 r* n! b①典型的情况是:用正主题材料加以展开。其作用表现为:加强音乐的动力。而基于这一点,歌唱性的主题较少用于“展开”。 - k% @0 x0 Z O- P6 z
②在展开部中,很难见到完整的乐段结构。常见的手法是乐句、动机的重复与模进。总之应排除收拢性的写法,使音乐不停顿地向前发展。
1 w Z0 B8 z5 U; O5 q. m* O' e【思考要求: 5 r3 d$ o. ?9 O2 F
必须指出展开部的材料来自呈示部的什么地方?
4 K/ e! f# @4 W: O; V运用了什么方法?
4 U T* P6 U3 q, O: C朝着什么方向运动、发展? 】 ! x5 L) `! E0 J. ?7 }
9 M4 f- \* \4 q9 M4 W8 U) ^(3)展开部的材料运用:用于展开的材料不宜过多,但要充分发挥某一材料的“潜力”。即必须是在新的阶段上,对呈示部对比关系的进一步揭示。 ) ]" o1 {& o, b! s0 Q9 U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展开部材料的观察,有的比较直观,有的则比较隐蔽。) 7 I' O" e3 Q6 Y
+ b1 v( k; G; | I/ w2、展开部的层次 - s$ a) w# n: a( a3 n
展开部一般不构成某种曲式,而只是结构成几大块: 9 D1 A' z" b- k
第Ⅰ:引入部分
+ o8 l- j, s) b* y- I+ e(1) 并行引入:用正主题(MT)的材料; 0 O- w ? i% P1 A5 k! `
(2) 贯穿引入:用结束部(CI.T)的材料; ! n1 `" ?$ ?. j8 b
(3) 突然闯入:(无引入)
& q- W4 h7 F1 |( Y6 N -→第Ⅱ:展开中心 ' k, t+ E4 u2 Y4 Q* }
(1) 称呼: 5 [! U9 D) q& \/ X0 C& o5 D
① 传统称呼:展开部有几个层次就称为“第几中心”;
1 b1 Z; j9 W! \6 t/ p2 c' Z② 当代称呼:不用“中心”,改称“阶段”,即:Ⅰ+Ⅱ+Ⅲ+Ⅳ…… $ A# I% r9 W: N: C. P: E
(2)层次的“阶段”划分:(分析依据)
( g7 l6 s3 Q5 \0 m; V" m, r# @* K① 展开的是哪一部分的主题材料?
$ _4 h4 N& u& a& U② 音响形式的不同变化?(强与弱) + ~ a/ u4 ?* q* m
③ 织体结构的不同改变?(主调与复调) 9 Z8 N% w! z x( H, b$ ?! p
④ 以及上述情况的同时出现等等。 l8 P: c' G- U' t' q& V
-→第Ⅲ:回头过度(向“呈示部”的时候过度,即引入“再现”) E4 F! Q- S: [; N- V2 O
大型展开部中,常常使用“属长音”构成“回头过度”,即:(回头过度) / V2 a8 U z0 f7 A: _3 f
呈示部主题材料-→构成高潮-→引入再现部 * Z9 I! G' u" H1 ?6 o' t9 f8 _; y
9 D. [' s2 n7 k: P" z. Y& i0 a9 y3、展开部的和声运动与调性布局 9 l( R) M7 n/ T4 a# S5 ?0 |& A
(1)调性明确的标准:(调高+调式=调性)
9 H* W& C9 d7 z( H0 L+ A (2)呈示部的调性中心与展开部的“调性中心”
; k8 A: ?# q) p: S① 呈示部的调性中心:(两个)主调调性中心和副调调性中心。 % [/ @* J. {- O4 b8 y& n9 B
② 展开部的调性中心:(无)
8 W6 x; m8 I9 |$ I0 B (3)展开部的调性布局 . d9 |1 c/ n4 n% e+ w) Y. `
①除引入部分外,一般都回避呈示部中出现过的调性(主调与副调);
7 m- \- X2 j2 G w②调性的展开要与主题材料的展开相适应。(谢功成《曲式学》p264);
1 _# |$ y5 I5 W* ?, y4 s③调性的合理安排要考虑高潮的形成。(谢功成《曲式学》p264);
/ [3 q; C- u5 H% C- V4 u8 W④典型的奏鸣曲式展开部调性布局,常常向下属方向发展。即:
* `: z2 q' q& R& ? Exp D.G Rep
y, s2 E4 r6 d, x T――D ∣ S →(主调的属功能引入再现)∣ T ‖ ! Z2 c o2 @% |6 _/ ?/ D9 W
[注意]
8 ^" f9 ]9 @4 P- @- a0 w9 o8 d9 C①功能性的布局(古典时期):常用四、五度功能性强的关系;
8 Y) S. ]3 }- W6 o. P) g! P色彩性的布局(浪漫时期):多用二、三度色彩性强的关系。 : a* e1 u3 Q/ ^0 X/ [
②展开部有时直接从新调开始;有时则从副调进入后再转换调性; 8 ^- Q# D7 @. B. V( A
展开部结束时,都要为再现作准备,但不是直接进入主调的主和弦,而常常是采用主调的属功能和声引入再现。如:④所示。
+ ?0 P. h1 }8 V. q4 Z1 y9 E
% ~2 c: x, K+ J. R) n+ v/ `4 作品实例(展开部) 8 b7 n, y6 c* V t. Z7 L# o/ m
库劳《小奏鸣曲》Op.20,No.1(克勒《小奏鸣曲集》p3)
2 s! Y [2 M* J0 N8 C9 G 1、引入部分:9小节。运用正主题材料并从主调(C大调)开始,最后进入同主音小调c小调再到G大调,然后进入展开的中心部分或第Ⅱ阶段。 - ?! x& g6 y6 `$ v& a* V A
2、此展开部调性布局的特点为:
: T( u' K& _, N' j! { 运用副主题材料进行展开,调性对比明显:G-c-G-c-G-C,最后在主调的Ⅴ7和弦长音上结束,并引入部分和准备再现部。
% }. F, O( p' {: y; e ; N3 r: d4 q2 V- f
四、奏鸣曲式的再现部 # Y# E2 w+ b' c: z9 I- _
1、再现部的整体特征
4 C$ E/ t. {. B/ R$ R(1)基本特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变化的,即是说:它既不可能原始再现(如连接部、副部等等);也不可能是镜似再现。因此,对再现部的分析,宜祥不宜略。 9 p* N% [6 q' V9 O
再现部的最低限度变化包括 # T0 u; Y, d* H# f1 B( C' t
① 由于副部的调性服从,连接部必须作相应的变化; 5 L* Z$ [* T; z; M2 j& w
② 副部和结束部要移回主调;
( V1 h' A/ S3 A: n! {0 |4 L+ H# ^③ 有可能加上短小的补充性尾声。
& V% K2 ^" W* R
8 t; i/ D: L$ n- a6 g (2)主部主题的动力再现
5 q; Q# `+ p, c: J) h3 Q① 改变原有的音乐性格; ( G1 d8 ^( x1 A" L4 z) P$ T# [8 A
② 改变原有的结构性质或篇幅(加长或缩短); ; W' L: F! A0 s0 r1 [
③ 不从主调上再现,然后再逐步回归到主调; * S7 K7 {2 b. Z5 m! L; }# C9 g
[说明:如果呈示部正、副主题关系是T――D,再现时则可以是D――T;] ( F* E; q0 y {6 K9 }
④ 和其它主题构成对位式的结合;
1 v2 }: M/ g4 {" w) Y4 d% W⑤ 省略主部(浪漫主义曲式中尤其多见)
1 K$ R: a7 X' s% ^4 ][说明:再现时省略主部的原因 9 \3 |! ~1 D) s# a
A、浪漫主义音乐追求“一元化”的主题; / e8 e& ?6 h: }+ [3 p( L# b
B、主部与副部的对比关系造成的。] ) v6 X4 z( z7 S
5 d' W( \ Q2 c5 l# X8 N(3)连接部的动力再现 7 ?% J. m( U% N0 m7 u( p; a
① 引进新的调性关系;
' k! L1 j0 \% N8 y3 i& G7 Y% O② 利用连接部作补充性的展开;
7 U2 }: H& x! G& o- P5 A③ 改用新的连接部。
) P( a( q- |3 B) l U# t* {8 S3 Q! V
(4)副部主题的动力再现
5 y& e8 w/ D8 R; @+ P①和呈示部时正、副主题的位置(顺序)互换,即“倒装再现”或“拱形再现”;
9 t) K" k! H0 T8 H; M ┌──────────┐
2 h/ u# S" w9 C8 c, xMT-→ST---D.G---ST←-MT ; h5 J, W% {$ Z8 q' W
└────┘
/ U) B% U$ V) H+ ~2 V6 A这种情况多见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奏鸣曲。
" [) C S! T$ K l& C# a: S4 g②不作简单的调性服从,而引进更复杂、更广阔的调性关系。
8 V' B! h. T" I③对包含多个的副部主题,可以重新选择或重新排序。 6 F: {, T; ?+ X( H# d! A6 D9 T
7 u4 E- `5 m+ j/ o7 e(5)结束部的动力再现
) B5 \2 A/ _, l P$ F (由结束部引出 “第二展开再现部”)
+ Y! D1 i! O9 `' a[说明:“第二展开再现部”往往是大型独立的尾声部。即: / L5 z8 C. C/ m, w) z: `
①它“独立”到与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个部分地位、功能相等的水平;
9 T, N; ^7 s' |+ B) b②由此使得奏鸣曲式可能有四个部分构成。即: ! g" ^% i2 V5 i% W, W9 T0 I
┌―――三部性―――┐┌――三部性――┐
& u* q# S$ E" F9 G! x) j4 V0 F! }Exp-→DG. Ⅰ――Rep. Ⅰ-→DG.-Rep.Ⅱ
4 Q7 Z4 F$ i/ G( o- ~ └―――三部性―――┘ 4 q( W- e ?7 J l5 ]5 {( F& Y
↓
% l6 R. ^9 Y9 H2 `* j 第一种情况:Cl.T→引入→中心→结束
( P& o6 w9 ]: V! [2 ~4 L 第二种情况:Cl.T→呈示→中心→再现 . u% s* H( W* d+ f0 m' ^4 Y+ W
③凡使用“第二展开再现部”的作品,内容都不是场面性的;体裁也不可能是进行曲或舞曲。] + p% G) }/ p5 @9 \ G0 U }7 E
( k! \7 v- ?+ {8 a8 R4 E/ z1 y
(6)奏鸣曲式的“序奏部”
S' }' ?) O8 u7 q8 t①它是放在呈示部之前,并与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平起平坐的。注意: # b$ L0 v' {# N5 O+ h! [1 C3 {6 O/ ^
a、引子-→MT (引子,是主部主题的引子,一般篇幅较小)
1 ]6 Y" q2 B% n: {. L, P- g b、Tntro-→Exp (是“序奏部”与“呈示部”的关系,一般篇幅较大) ! i% I+ l- e- N% \; [
②奏鸣曲式使用序奏部,是从海顿开始的。
9 Z2 i ^0 o0 v' ]! O' H0 q③序奏部的速度通常都是“慢速”的。 ( s0 E0 _- W; s+ c
④序奏部的任务,是要先现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主要调性,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 t3 F! d0 q1 _$ _⑤序奏部和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关系为: , h4 A, b6 l/ ?6 d$ Q. L( ?
a、始终保持固定的形象,并在以后各部中穿插出现; 6 V- z5 } g: Y" |6 F
b、由序奏部演化成以后的各部。
, I& W+ Q( q' r! L. X7 w+ t$ t/ ~) W0 u6 \, ?" H( v- T" ^9 I% d
作品实例(再现部)
* u8 g8 B2 ~) B6 h1 f5 e 库劳《小奏鸣曲》Op.20,No.1(克勒《小奏鸣曲集》p3) & _6 F, J% S% {' q; f2 N
(1)主部:8小节、C大调、音乐性格同前; ' \3 e6 I8 }9 t1 Q! g9 i7 E
(2)连接部:8小节、C-c-C(Ⅴ7)、右手音型化、左手分解和弦;
6 g: N! J3 a2 A( v1 D2 j3 M% W (3)副部:7小节、调性服从C大调、开放终止; 3 l; D# ^: j9 Q2 X
(4)结束部:6小节、调性服从C大调、收拢性终止; : L& u+ H4 U X
(5)尾声:两个简短的和弦。强调全曲的结束。
* F+ b, K. D7 {/ O9 s
6 C! \! @& ~& j! h s思考与练习
- E6 {1 E% r, L* |/ C7 l- T 分析:克列门蒂《小奏鸣曲》Op.36 No.5 (见克勒《小奏鸣曲集》p49) 9 l) {, @2 X" I8 s
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 h, k @% T6 r, P1、作者:何占豪、陈钢
$ [ _% D2 k: g$ P# {2、首演:1959年5月于上海 ) F: o3 }, T2 {8 Z* u5 m1 z' S
3、体裁:小提琴协奏曲 6 U$ k8 {- @1 l' q% M
4、评价: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 ?% f# r9 }& A, V" y5 N8 }+ B5、音乐分析: ' p5 E* C' s1 ~
(1)曲式:奏鸣曲式
6 u0 f( U) [- @8 z( I$ U2 P(2)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9 s! G7 J3 M5 O3 U! z2 u
y) f0 Y1 U( ?3 _, r& r! W
附: 回旋奏鸣曲式
I* b2 y+ O( `
/ Q; y# i( u( k0 A+ F3 E; a$ N回旋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及其原则
$ u+ F# |- I" a1 i$ r 回旋奏鸣曲式,是由回旋性原则与奏鸣性原则叠合构成的一种新的曲式样式。总体上说,这一曲式在音乐构思上更接近于回旋曲式,常用于奏鸣套曲的末乐章,作为终曲运用。
" n; B$ X+ }! M 图式表示为: $ F, `+ b/ S* O+ l
Exp(呈示部) + D.G(展开部) + Rep(再现部) * T. j& |4 e S, I3 D" n" ~
┌――――┐ ┌――――┐ 7 d% S7 n# y/ Q' B8 }- c5 l
A + B + A C A + B + A 8 }$ M! h# S$ K
主题 副主题 主题 (或中央插部)
( @3 T3 X' e& w' M注意: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呈示部:凡在呈示部中带有主部再现的,必定是回旋奏鸣曲式,否则一般都是奏鸣曲式。
# U% T; g" F/ d6 \% z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 No.3 第四乐章(高为杰《曲式分析教程》p240) + R+ T8 Q: J# V
呈示部 再现部
, m6 r' V9 i+ U3 L, |: ]' p, b4 K8 C┌―――――――――――――――――┐ ┌――――――――┐
' g- N: ? P) H! T9 X! G* Q主部(ABA)+副部+连接部+主部+连接部+中央插部+主部+副部+连接部+尾声
# E% Q: r( y4 v9 |$ u9 m$ [, \! }. d8 s' b
[注意:此曲中再现部的尾声从主部主题开始,因而取代了主部的再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