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法>1842-1912
" ~& l1 D2 v/ }8 H
3 ^9 {, y2 W3 Q# a& Z----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奈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马斯内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 ^) @2 r4 }. `0 Z: k7 Z$ z
/ H5 y+ U" Y$ h6 \4 n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s4 ~4 X. i7 x$ B! @& x$ d6 c+ s. L
& r) j- Q# L! O8 M5 [
马斯奈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奈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黛依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i2 b( @, q$ a" m+ t
马斯内除了勤奋的创作活动外,还长时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课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法国著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诺、夏庞蒂埃、施米特、凯什兰(C.Koechlin,1867-1950)和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等.马斯奈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逝世于巴黎.5 I- ?% h' N5 ~' ~. V
* g, e" P1 F1 L4 @/ ? u: r
---- 主要作品列表:( q* q w$ ]* e7 d9 o7 y. S
沉思 Meditation <法>
" K2 u2 c, S) r, w8 A" T悲歌 Op.10 Elegie <法>
' ?, N; M5 ^5 f0 u
* d u0 O1 _( q8 D" g' a格里格 (Edvard Hagerup Grieg )<挪>1843-1907
& _6 F- z; r+ O- t, n, q* w8 u" }; A _( S4 t: b5 W& x' y9 {9 [9 v
---- 挪威作曲家.九岁开始作曲,父母听从奥莱•布尔的意见,1858年把他送到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862年毕业;在卑尔根举行第一次音乐会,1863年定居哥本哈根,在那里师从尼尔斯-加德;回挪威后与当时正致力于创建挪威民族音乐学派的理查德-诺拉克成为莫逆之交.他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创办了一所音乐会社(1867),并亲任指挥(直到1880年为止).1867年与表妹尼娜o黑格勒普结婚;尼娜演唱了他的许多歌曲,两人还一起举行音乐会.1865和1870年两次访问意大利,在罗马与李斯特结识.他曾多次访问英国,但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卑尔根附近的乡居中度过.% @* c6 w4 n; I7 j; I. c3 ~/ p! i
, K2 z/ |( E. J4 X
他的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他能把自己经常采用的民族音乐语言与他在莱比锡汲取的浪漫主义养料融于一炉.当然,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接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和声传统,而是自己发展了一套在当时看来是很大胆的转调手法与不协和音的用法,这在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中是无与伦比的.他主要是一位抒情作曲家,尤以亲切活泼的小品最为擅长.在大型作品中(例如那首钢琴协奏曲),重复短小乐句的倾向有时会使人感到腻烦,而按德国传统塑造曲式结构的企图则产生不自然的效果.不过,李斯特还是很赞赏他的这首钢琴协奏曲,它也一直是今天最受欢迎的协奏曲之一.为《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所以风靡于世,是因为它也具有那些使他的其他小型作品获得成功的特点.但这部作品表明作曲家对易卜生戏剧中的讽刺和辛辣的个性刻划并未深刻领会.+ Y _6 K; _( B$ [* l0 {, I% s
, X4 |4 [0 p( N& N C; j& t---- 主要作品列表:8 T" `9 K, e5 ?0 Z( \
; P# K' A+ [9 Y* L; Y3 Z霍尔堡组曲 Op.40 (1884) Fra Holbergs Tid <挪>
; b( Q* [3 k2 x; J+ Q+ ^" U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Op.46 (1888) Peer Gynt, Suite No.1 <挪> i6 S+ [8 W: D+ G/ o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Op.55 (1891) Peer Gynt, Suite No.2 <挪>
* W8 } @( Q, L' d# e5 ?8 H抒情组曲Op.54 Lyriske suite <挪>
1 b" p1 F3 p& H+ D: ^/ c g; |圆舞曲Op.12-2 (1867) Vals <挪> : L8 O9 h2 `3 ^- D9 y( ~( w: X E
小精灵的舞蹈 Op.12-4 (1867) Elverdans <挪> : l1 K" H; b, D: S
民歌 Op.12-5 (1867) Folkevise <挪>
1 x( x; r- P+ t9 }挪威舞曲 Op.35-2 (1881) Norwegian dance <英>
* A4 K# L2 K2 l摇篮曲 Op.38-1 (1884) (1883) Vuggevise <挪>
# L6 P+ m3 O. r- e7 b0 G: o致春天 Op.43-6 Til Foraret <挪>
1 h: \! d& E3 v: s9 W哈林舞曲 Op.47-4 (1888) Halling
9 i! T' V! D; X! W& b) m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 Op.65-6 (1896) Byilupsdag pa Troldhaugen <挪> " r' J @, p! V5 Z- H
宣誓进行曲 (1872) Hyldningsmarsjen <挪>
4 S* D+ D0 j3 s8 o3 i, X2 @" e7 X; T
/ L2 Y6 p( T5 R( L5 v, s75) 波伯 (David Popper) <捷>1843-1913 % {7 Y" j+ S! t
2 e/ H! y/ o2 r
----大卫-包佩 (David Popper, 1843-1913) 为十九世纪捷克的大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十二岁进入布格音乐学院从古特曼(J. Golterman)学琴,之后受到汉斯、范‧毕罗的赏识,开始正式演奏生涯。一八八六年在李斯特的引荐下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任教,名大提琴家史塔克的老师Adolf Schiffer即是包佩的学生,著名小提琴家西格提也曾受教于包佩。包佩的大提琴作品数量不少,除了演奏会小品集、组曲、协奏曲之外,亦包括教学上的大提琴教材等。由于这些作品代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演奏精神,也让他博得「大提琴中的萨拉沙泰」称号。
, D; z' f J/ a. d6 L) @8 A9 Q7 i/ s2 }% ?3 S& p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俄> 1844-1908 $ d% X1 O) l7 m: f7 d& N! d4 _
* a; ^6 o( J1 X2 ]/ j2 m* b7 s% b
----- 俄国国民乐派的音乐家大多是半途出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他们的音乐之路,包罗定原先是个化学家、穆索斯基是个军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是个海军军人。 ! B( m8 ~9 {2 V
$ H0 `, n5 |& b, T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原先的志愿是要当个军人,十二岁时他就进入海军学校。1861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开始认真的学习音乐,后来还认识居伊、穆索斯基等人,加入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俄国强力集团。与强力集团相处的期间,他的作品受到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较深,这段时间较有名的作品有:交响组曲《沙德可》与歌剧《普思可夫人》。 & U: P, ?9 g3 i& O c2 X
" p& o7 | k" t% a+ H: I
1862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军官的身分出航学习,让他的音乐学习中断约三年,1865年他才自伦敦返国。1871年,年仅27岁的他受聘为圣彼得堡音乐院院教授,这个职位做了几乎有40年之久。1874年出任音乐院院长,直到1908年去世为止。 % N+ y' `) Y" b. p2 b! H
# v) j8 c& [: o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为中心,一生共创作十五部歌剧,他擅长描绘各种神奇的情境,许多歌剧的题材有许多都是以童话为主,如:《五月夜》、《雪娘》、《沙德可》、《圣诞夜》、《金鸡》等。 ( j- o. j* e( L8 V
~- { ? Q1 B: B 里姆斯基最成熟的几部管弦乐曲《西班牙随响曲》、《俄罗斯复活节序曲》写于1887年至1888年。值得注意的是,里姆斯基有许多优秀的室内管弦乐作品是改编自己的歌剧的组曲,如,《大黄蜂的飞行》。! r# g( x& K5 y8 `
6 {. b8 }% b5 e3 Y$ f
. E# A, Q0 l- `6 V---- 主要作品:
0 c: U* X0 R' f0 }& C
" {/ R5 E/ \& @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Op.35(1888) Arabian nights<英>
, j# Q0 ~( h, r3 O+ ^安塔尔 Op.9 (1868) Antar
, @, t- C# d- u/ E! M圣诞之夜 Christmas eve<英>
0 E2 k, W# r+ ~! \: s0 u7 ]2 X9 E) r, T金鸡 The golden cockerel<英>
0 {* `1 ~1 H$ o; y3 Q3 r5 s隐城基特日的传说 The legend of the invisiblecity of Kitezh<英>
) M2 ~. S1 k: z. K! j( H/ n普斯科夫的姑娘 The maid of Pskov<英> * O0 M" O$ j9 S1 j" c
萨特阔 Sadko 0 ]- R' |5 C6 f+ a
萨尔丹沙皇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英>
- t7 O! n: j! W Z& S e8 U% \沙皇的新娘 The Tsar’s bride<英> 9 |; i; d: \" t( b) ^$ q
雷姑娘 The snow maiden<英>
, ?" O2 ?) s2 I* r% m# y6 M1 c5 y五月之夜 May night<英> $ }/ P/ x: K# |' v' A
特利格拉夫山之夜 Night on mount Triglav<英> : b( h% X- ] _- @4 U
俄罗斯复活节Op.36(1888)Russian Easter festival<英>
5 m0 q0 f/ s8 ?杜比努什卡Op.62(1905)Dubinushka<英> - i x# }2 x- V- S0 a2 s. Y
西班牙随想曲Op.34(1887)Spanish capriccio<英> 4 c; Q! h8 Y# S) J C4 j
野蜂飞舞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英> 5 m( n6 w4 c; C% e6 }' g
太阳赞歌 . }) d6 Y4 R' i# I, `5 V- x
印度之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