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S# p' {! r9 c. ~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短短28个字的一首儿童歌曲,却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几代人共有的童年记忆。但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 V7 {! {4 U. N" |/ |灵光闪现 + q; Y* y4 H; q' x0 t/ O5 {* o5 Q" {
1969年的上海,仍处在“文革”的狂澜之中。此时的金果临只有13岁,在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读五年级。得了空闲的金果临常自己在家画画、写作,陆续创作了不少儿童诗歌。 # l* X- _+ I$ R) g# f; J5 A1 W! \6 T. J) R/ _& a& V f) t: ]
1969年11月29日,金果临写下了自己的第13首儿童诗歌,取名《金光照得全球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得全球红!”金果临回忆说:“创作的时候,其实很简单,就像是绘制墙报上的一幅画那样——北京天安门,上面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代表毛主席,还有葵花、红旗……”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有了这首诗的第一稿。其中的第一句“我爱北京天安门”,最初来源于当时英语课本中的两句内容:“I love Peking.I love Tianan-men.(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金果临巧妙地将之组合成了一个七字句——我爱北京天安门。5 ~5 ]% J9 n+ c( w6 ?/ p
) e7 l$ p6 |( \+ R' u$ z" n: V
随后,他将之投稿给了一份名叫《红小兵》的刊物。投稿前,他已经将题目改成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刊发时的署名则是“金果临”。4 E# `2 ^# i I5 ]1 _) F
2 G: d5 g0 m8 a. H% t; S `但是,诗的后两句在见报时被做了调整。“这两句我自己前后颠倒修改了五六遍,最后登出来的时候,后两句被改成了‘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 ' ?# ]( d. |2 O i* O1 A% R. g& E就这样,《我爱北京天安门》刊登在了1970年2月出版的第三期《红小兵》杂志上。( ^" |! }; L6 \3 w
- {+ @, `9 f- a! @1 m. v一曲成名1 Y. r f6 B& e% P, k% P
/ s; O' v0 z% z! b( E D/ K1971年的中国,相比“文革”初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酝酿巨变的时代。这个夏天,《红小兵》杂志社的一位编辑告诉金月苓,这一年国庆节上午10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准备播放来自上海的八首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是其中的一首歌曲。尽管如此,金家姐弟的生活依然一如既往地平静。/ p( g0 `! b$ w
( L' u k3 X" ?6 z. O6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