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6月28日至7月1日,熟悉的旋律在国家大剧院响起,帷幕拉开,碧叶红莲、芦苇小船,将千里洪湖美景尽展无遗~~歌剧《洪湖赤卫队》(以下简称《洪湖》)这样感染着观众。
54年前,歌剧《洪湖》作为湖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首次进京演出,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民族歌剧瑰宝。它让国人第一次见到浪漫的革命:粼粼波光,金色夕阳,女主人公既会打鱼采菱,又能和敌人斗智斗勇。剧中那曲《洪湖水,浪打浪》成为几代人回忆过往岁月的线索。周恩来总理曾在听过《洪湖水,浪打浪》后说:“我活到65岁,才找到这么好的一首革命抒情歌曲”。
据统计,“文革”前歌剧《洪湖》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文革”结束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先后对《洪湖》进行了三次复排,每次演出都广受欢迎。2012年,国家大剧院版歌剧《洪湖》一经问世也备受好评。
一曲《洪湖》,为何能如此经久不衰?可以说,其独具民族韵味的音乐功不可没。《洪湖》的音乐立足于天沔花鼓戏曲音乐和天门、沔阳、襄阳一带的民间音乐,在创作上还吸取了黄陂、孝感乃至于外地的音乐元素。例如,剧中《洪湖水,浪打浪》中的一段音乐就是取自于一首表现逃荒的民谣《襄河谣》,经张敬安、欧阳谦叔收集改编后,该曲一扫《襄河谣》中哀婉悲凉气氛,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的曲调,抒发女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感情。在人物的对唱中,该剧则吸取了外国歌剧常用的“咏叹调”和我国戏曲音乐中常用的曲牌、板腔以及民歌中的拖腔等表现手法,力争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完美交融。
最初的《洪湖》由于条件限制,音乐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歌曲或大齐奏。而后每次复排,在精心保留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对细节方面的大胆修改尝试则让该剧音乐更趋多元而完美。在大剧院版《洪湖》中,担任音乐创作改编的董乐弦为全剧创作了一段优美、完整的《序曲》,增加了笛子、唢呐、琵琶等民族乐器,不仅让老一辈观众重温革命气息,同时也让年轻的观众耳目一新。
除了动人的音乐,《洪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及饱满的人物塑造也是一大亮点。《洪湖》的创作者,是湖北省歌剧团以梅少山、杨会君、张敬安、欧阳谦叔、朱本和为骨干的集体创作组,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广泛搜集洪湖革命斗争故事素材,为充实剧本打下坚实基础。女书记韩英果断而忠贞,刘闯鲁莽而正直,彭霸天贪婪而老道……个性鲜明而又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人物跃然纸上,不矫情、不做作,真实而自然。这其中,韩英这一角色塑造无疑最为成功。作为渔家女,她勤劳而淳朴;作为女书记,她英勇、机智而坚贞;而作为女儿,她孝顺而善良。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人物形象,赢得观众强烈共鸣。
正因为如此,五十多年来,每一个韩英扮演者都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第一代韩英扮演者王玉珍,在歌剧和电影中凭借极富湖北地方风格的本色演唱、优美甜润的嗓音以及真挚精湛的演技,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李祝华在王玉珍一招一式的指导下,成功演出200多场,完美塑造了第二代“韩英”。第三代“韩英”刘丹丽原是楚剧演员,声音清亮,吐字清晰,行腔圆润。第四代“韩英”马娅琴原本学汉剧,声音高亢而内敛,表演风格清新而端庄。而此次在大剧院演出的第五代“韩英”王庆爽前不久刚刚斩获第十五届“青歌赛”民族唱法金奖,虽不像上几代“韩英”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但她的歌声也是清亮动人,感人至深。
一曲“洪湖水”,几度“浪打浪”。如今,承载着几代人回忆的《洪湖》再一次“扬帆启程”。音乐依然那么优美,故事依然那么熟悉,而舞台上的女英雄“韩英”依然那么年轻。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感人肺腑,它沁人心脾,它温暖而迤逦的水浪不时回荡,回荡在洪湖边,回荡在舞台上,更回荡在你我的心里。
) g/ Z! x8 u2 _8 M6 B" i0 s: T
7 I( _; f: Y/ P$ i1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