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在开放性、现世性的基础上形成了清新飘逸、委婉明快而又不失铿锵激昂的风格特色。其中,不仅有像《雨打芭蕉》《陌头柳色》《平湖秋月》等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相互融合,长于诗情入画的作品,也有像《赛龙夺锦》《华胄英雄》《旱天雷》等刚劲有力、昂扬向上,寄托着创作者深厚现实关怀和人生体验的作品。沙湾古镇是广东音乐的摇篮和发源地,这里走出去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更是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日前,由广东歌舞剧院打造的舞剧《沙湾往事》亮相广州大剧院,该剧以“何氏三杰”和广东诸多音乐人为创作原型,用艺术化的创新手法展示了广东音乐人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展现了广东音乐气节高尚、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讴歌了广东音乐人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独具一格的舞蹈编排、地域鲜明的舞台营造、情境交融的音乐设计是该剧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印象。 全剧围绕经典名曲《赛龙夺锦》薪火相传的内容主线,用当代舞蹈艺术元素演绎传奇故事的发展,并用设计巧妙、优美生动的舞段诠释经典音乐的深刻内涵,传递出广东音乐人的大爱、大情、大义。剧作摆脱了以往舞剧简单化地为人物立传、理念化地阐释思想主题的创作模式,力求探索舞剧叙事方式的创新,注重在舞蹈中把人物的命运、情感的抉择同时代的风云变幻、音乐创作的艰辛历程、岭南地域化的民俗民情结合在一起,使整场演出始终浸染在浓郁的人文关怀与诗画意境中。剧中不同的情节进程里,编导精心设计了双人、三人、多人等表现人物之间情感相依、精神相投、内心世界涌动的舞蹈,尤其是何柳年、许春伶的几段双人舞和剧终的龙舟舞,前者以较高的技巧性、观赏性细腻化地呈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历程,后者则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展现了国家危难之际中国人的不屈精神和坚强意志,催人奋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克服了以往舞剧创作重抒情轻叙事的弊病,一方面将舞蹈表现建立在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性格之上,另一方面,强化了叙事与视觉审美的结合,用优美的视觉画面讲述唯美而悲壮、清新而浓烈的故事。 该剧的舞美在空间创造和地域化开掘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首先,剧作把电影镜头的剪辑方式运用到了舞台空间的转换上,充分依靠不同场景、画面之间的叠加、转换,营造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效果,使得整个舞台表现充满了叙事张力。其次,地域元素的加入由“重景”变为“重境”,以写意化的方式表达了岭南文化开放、进取、兼容的特色。舞台的主体由4块巨大的可以旋转或平行移动的隔扇门组成,隔扇门上的花纹雕饰别致、典雅,在流畅、自由的变换组合中,它们一会儿构成何家大院的建筑格局,一会儿组成何家的厅堂、何柳年与潘红英的洞房,一会儿又变成了日寇控制下的街道、监狱。开放的空间与演员表演的自然融合,既烘托了人拼搏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也提升了该剧地域化表现的艺术境界。此外,该剧舞美绘景上运用的富有广东特色的沙湾灰塑、砖雕等元素,道具和舞段上运用的各种乐器、英歌棒、舞狮、赛龙舟等元素,都是岭南文化中最民间的东西,创作者以最亲民、最现代的手法将其重新包装,让这些地域元素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优美激昂的旋律间具有了审美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音乐设计上,除了以经典曲目《赛龙夺锦》的创作和演奏贯穿始终外,该剧还创新性地加入了《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岭南特色音乐。比如《雨打芭蕉》的女子群舞,以伞为道具,曼妙轻盈的舞步间,把初夏时节,听到雨打芭蕉淅沥之声的人们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南国情调。 该剧由唐栋编剧,周莉亚、韩真总编导,杜鸣作曲,黎星、李艳超、孙然、王闵瑞等主演。将于11月11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随后还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及全国各地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