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鸣曲
) n/ j4 C! ~. Q, ^6 L$ E
2 W( g+ t* [7 k4 O( Q( _0 {简单地讲,奏鸣曲就是由好几段音乐构成的乐曲。一般是由一件(或少 数几件)乐器演奏,只用钢琴伴奏。最常见的是小提琴奏鸣曲和钢琴奏鸣曲。 当然,钢琴奏鸣曲就无需伴奏了。奏鸣曲(sonata)一词来自意大利语,本 意是演奏乐器,没有体裁方面的含义。今天说的奏鸣曲是指在十八世纪形成 的一种形式,有着严密的组织规则。它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用奏鸣曲式, 快板;第二段用三段式,慢板;第三段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段用奏鸣 曲式或回旋曲式,快板。其中的每一段又称作一个乐章,各乐章之间在速度、 情绪、主题、调性等方面形成对比,用不同的方式发展音乐材料,使得作品 的整体结构丰满而又富于变化。这种形式形成于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因此 被称作“古典奏鸣曲”;海顿、莫差特、贝多芬的作品是古典奏鸣曲的典范, 但他们的作品通常是分为三个乐章的。
& W1 g: W0 @% p! ~
1 M6 r# N/ ]1 M d在古典奏鸣曲形成之前的巴罗克时 期,曾经有过另一种样子的奏鸣曲,被称作“巴罗克奏鸣曲”,它同古典奏 鸣曲的区别在于:: Y7 g7 }3 y. N- F% a, R+ T
(1)结构比较松散,对比因素较少;
# z+ f* Y; C, |, H8 ?(2)分为庄重的严 肃的“教堂奏鸣曲”和由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两类,前者各乐章的速 度为慢—快—慢—快,后者比较自由,视具体的舞曲而定。巴罗克奏鸣曲是 古典奏鸣曲的前身,维瓦尔迪、亨德尔、巴赫等人的作品即属这个范围。4 u9 g- j) G$ O/ {: Y7 [3 `* A% e: s, C
9 O! R. t# v8 ?7 S
自古典奏鸣曲形成以后,许多作曲家用这种体裁写作,并且产生了固定 的概念,归纳起来,奏鸣曲的特点是:
& y- W9 B6 ~( T8 b/ S(1)由数个乐章组成;8 M/ W# o- S# E2 S5 c8 Z7 w
(2)在各乐 章之间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对比手段; |. ?( L/ N9 ]; @4 w, z
(3)一般是一件乐器的独奏,但有时也 用四五件乐器的小型室内乐队;
' W/ r9 w) A Q, N5 o4 u5 c- o7 c8 l(4)通常是无标题的“纯音乐”;
$ j1 _! d6 l, x(5)各 乐章有惯用的特定曲式。这些特点被称作“奏鸣曲原则”,它对后世的作曲 家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许多大型作品的结构中都可以看到奏鸣曲原则在起作 用。 还有一种“小奏鸣曲”。这种形式比奏鸣曲轻便、灵活。一般是二三个 乐章,有时甚至将奏鸣曲原则压缩到一个乐章之内(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 曲,作品111)。演奏技术往往也比较简单,便于教学和自娱。+ K$ f; y0 }9 @5 W1 g
3 ?( _4 {) ~ z; q8 p: Y交响曲8 k& [$ @/ d& `, `1 d- N
- q) X* a" ?7 N+ R在了解奏鸣曲原则之后,再分析交响曲的结构就容易得多了。交响曲被 称作“乐队的奏鸣曲”,因为它与古典奏鸣曲大体产生于同时期,即海顿和 莫差特的时代,其结构原则可以说是直接由奏鸣曲脱胎而来。它也是由四个 乐章构成,各乐章的顺序亦为快—慢—舞曲—快,每个乐章所惯用的曲式亦 与奏鸣曲相仿。
3 P5 k; b( K: K" b) ~8 ~6 W1 M6 n* E/ Z/ Y
交响曲(symphony)的原文词意是“同时发音”。这个词最初是泛指包 含许多声部的乐曲(也包括人声)。后来,随着器乐曲的蓬勃发展,这个词 逐渐与声乐分家,专指器乐合奏曲、尤其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体裁的 序曲。海顿为近代交响曲铺平了道路,他因此而被尊为“交响曲之父”,这 种体裁也从此就与维也纳古典乐派联系在一起。自那以后,演奏交响曲的乐 队逐渐形成固定的编制,被称作交响乐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 顿、莫差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被视为经典之作,至今仍在演奏。5 s- w+ X+ U+ U$ h+ ?
3 p' M, ~1 u4 \+ o交响曲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音响丰富,既能充分发挥乐队的能力、容 纳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能表现多样化的戏剧性对比和冲突,可以说是集器乐 表现手段之大成。因此,它历来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人们也常常从交响曲来 判断一个作曲家的器乐写作能力和驾驭大型曲式结构的能力。在广泛的创作 实践中,交响曲的形式、乐队编制和表现手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今天的 交响曲与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蓬勃发展的民族文化、各 种现代思潮及新的作曲手法都在交响曲的音响中表现了自己的存在,大大丰 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有一点应该说明一下,交响曲过去又称交响乐,为了 避免概念混淆,交响曲这个名称只用于上面所说的这种专门的体裁,而交响 乐则与交响音乐的概念一样,泛指用交响性手法写作的、由交响乐队演奏的 音乐,例如歌剧序曲、协奏曲等等,交响曲当然也包含其中。在这个意义上, 交响音乐和管弦乐的概念大体相同。/ U$ h& C9 s$ ]
5 J( f8 a% `9 k9 q
交响诗和音诗、音画
* \7 ?, D8 m/ @$ g$ u I% D% J; O. ^- q/ Y3 d. N5 F- P
交响诗是十九世纪浪漫乐派时期的重要体裁之一。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首先使用这个名称来命名他写的十三首单乐章的管弦乐曲。自他以后,用这 种体裁写作的人很多,但大家对它的说法却并不一样。) z. N3 f; Q- M/ C- K
9 s% b0 N5 l& F( O3 y2 ]将这些说法中的共同 点归纳一下,交响诗在形式上的特征是:/ s- J9 W) ?: `5 `
(1)以交响性手法成,用交响乐队 演奏;3 A% T& i2 A% ^! @, ]4 _4 s
(2)一般只有一个乐章;1 f9 b& r$ q/ }0 f- Y
(3)都是标题音乐;1 V2 t4 k, \, D# J
(4)具有描写性,其 情节背景和标题常常来自神话、民间传说、著名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李 斯特认为,使用这种单乐章、多乐段、相对自由的结构,能够摆脱传统思维 方式的束缚,使形式与内容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交响曲比较,交响诗在形 式上的确要自由得多。作曲家们在创作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作品的 结构。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实际上是由六首交响诗构成的交响诗 套曲;里夏德·施特劳斯则不用“交响”一词,将他的作品称为“音诗”; 还有的作曲家用类似于交响诗的形式刻画自然风光、甚至一幅美术作品,他 们称之为“音画”或“交响音画”。
2 C% f' ?2 \2 A* M# l- w ^' B: S0 V/ T P4 a0 ?
协奏曲- t: |# |" A0 s$ n q
& O# |" H. W: U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协奏曲就是由一件独奏乐器和一个乐队合作演奏的 乐曲。 最早的协奏曲据说出自叔侄二人,他们是意大利的安德列亚·加布里埃 利和乔瓦尼·加布里埃利。当时的协奏曲是由好几个声部(其中有乐器、也 有人声)同时演奏,像比赛一样争相显示自己的技巧和魅力,形成一种生机 勃勃、饶有趣味的“竞奏”。自问世之日起,这种形式就为听众所喜爱。十 七世纪末叶,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托雷利和科雷利二人改造了这 种形式。他们用一小组独奏的弦乐器担任主奏声部,再用大型乐队作为对比, 与主奏部彼此呼应。主奏部的各个乐器之间、主奏部与大乐队之间时而你争 我抢,都想突出于别人之上,时而同心协力、奏出和谐、丰满的音响。这种 形式是近代协奏曲的前身,称作“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中的第二、四、五首就是大协奏曲的名作。现代作曲家如布鲁赫、勋伯格等 人也有这样的作品。 我们今天所说的协奏曲是指由莫差特开创的形式。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 同管弦乐队合作的、多乐章的套曲。根据独奏乐器的不同,分别称作“小提 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等等。通常是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的曲式无一定之规,慢板;第三乐章多 用快板的回旋曲式。第一乐章临近结束处的“华彩段”是协奏曲的精彩处之 一;这时乐队一片沉默,让独奏家在自由的空间将高难的技巧和奔放的激情 挥洒得淋漓尽致。
8 I0 ]( u; t" V. }7 t \/ }8 f* f/ N7 u+ p" p7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