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9 Z/ t$ u. g z. |2 Y: g$ Q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 H0 E) g: X. D8 O2 v* e
5 l8 L0 Z+ R/ R8 m4 D) n4 L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4 B4 X6 O$ ]; N) R* ~
3 K5 K, o) \& j9 Q5 [" k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U5 q* B! m/ U \, l) k
5 f: B; P2 N$ u9 r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H2 @, G* j( Y' p' T
$ W- H$ ^- \9 m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 X! I. @3 |' S. i9 s8 R! |' V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 N$ n, U! x8 `6 W3 p+ I. m0 a. F* U0 A7 c5 @5 D5 l9 r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2 d5 |/ V7 k) U8 C6 T; d3 y1 w& y% {# O" K9 ]2 v. C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 \' |" k, u( H! K5 C& u% e& x
# X, a1 v$ w2 O0 r! R3 }' x: @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 o- \# i3 ]: [
& L) L; O, J8 P, } y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 I/ r: F# b3 y3 D
3 N! R2 x3 v n1 N) p4 ]% ?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
/ f9 n8 v1 E7 j4 G9 X! j# `) u( u
! S! Y# l, S; P6 H5 ^# p; s! ]+ m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
! D0 c' K$ Z1 B1 j4 Y
( }: }/ k" d' @! b) t5 B- i 这里的关键是:: J6 G2 b0 c* _
4 G; P$ b' a \+ B$ z
“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 X4 b5 L2 v$ t# c0 ~3 z) p
% _. H$ T3 g/ G7 l. Z9 y. ^1 K7 t5 g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j0 r6 m9 V' I! y' {$ t5 q0 X
* Z3 M; U: V e( V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1 K1 Z$ y5 k% i% ?! J2 u
2 \$ \% K4 d& e b/ m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_1 p, p# W U
# g2 \' Z! [0 m) k! O) z0 m% a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y& Z+ u5 _# p/ {" `# z4 t, c
& P! F, \0 W* L; t: i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i+ P% C- F- C, G7 R4 J' o; e- E1 D1 p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4 p& K9 p! _1 ~& W
0 y6 l) L' W: t2 ]; [5 i% Q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W- @9 K7 Z7 N ^; d
* d2 w- m( l O2 U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l* g; A' J7 Z c
8 ~, m7 }' @: J' V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L, D U7 I. q/ \& E1 i3 S, h) D
* m7 e4 `- k9 j5 d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5 A2 O' C" x+ k( q0 `
; L# e K. w$ I- F4 R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4 G1 ?, X' D# T& [+ B% i5 \. W! ^8 ?6 |& ~& z% L, P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9 K3 S2 c6 K* x# X( C6 @ v2 L. A6 q# u' A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5 k) L7 c& A# N2 G$ ]; R! e& ?2 A% Y8 S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 T' }: d4 o o& f: H8 e, T" A* v: x7 v) ~3 R9 {9 v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 S( Q, U4 Z! }9 w6 \. G9 o# F; X& q. v) L
以上讲了关于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当然。我认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 n) W- i0 b- u2 @' ^
7 m! Q, T* S9 H# P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U. e7 g0 g4 N* W5 f9 i( J" e
$ [7 m# x) ?/ T$ W: V
- G3 H/ R+ z' v, I# ?5 r
9 A5 ~; v2 w3 b' `5 }1 v; x0 t5 S! v9 _* w% i. H" C6 U3 N" L
诗歌的押韵有哪些现象需要注意?
. R3 w* L5 w, D$ Q
5 Z; m6 w4 E7 h# Y3 R% j& ~1 } 在诗歌的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都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的创作,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
- F! P4 }* A$ ~9 f. m" L
0 D" G+ J. r' K2 w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的字影响声律之美。$ `6 X0 o3 K0 N, v
2 G; n# m6 ?$ M$ }8 x; e- M (2)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4 B/ Z; S, @. W" ]
* j$ V6 t% k6 v- @ z5 N' O
(3)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7 V4 G2 f0 b t, |* a
3 z4 c7 M) b% U7 B8 ?) l5 S
(4)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S% c, L& i- F$ d6 O5 f O" k1 O' s, m' R
(5)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 @! f9 P+ V; B0 m8 s! Z: @& ^1 G
g+ l& d" y L2 v0 K1 v& w (6)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 j; s# g1 E0 |) }/ {5 y% W
7 q# e6 p$ b% S( d a* \( F+ b9 A
(7)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 X% E8 {( Z, E# d3 x
1 i' p$ [5 q3 d: K$ g% Z4 b (8)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3 u9 l* a, m! i% @; i0 L) [/ Y2 c4 v
) h+ h% ]# c8 L) L3 W/ ^; t2 ~1 u4 ?( L (9)凑韵: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8 e2 N5 e3 Y* x
& r5 ]* L: ]% G- @1 @) u4 Q! z# f+ M, A( F
(10)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0 i0 G6 b$ C7 r- a, K( {" k1 Z& b5 s& ^
: B! J2 w/ v' [; ]3 e# l1 Z9 T- z (11)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
# R2 J& O, A) y7 t) q; T'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