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Q8 T6 s8 Q8 G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9 A) f3 t% g* A+ f. H& V b9 G. H5 k: D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 }( e, L3 `- n7 q' W
' Q5 O& ]' b5 X! W) n
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破解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5 J% J: d6 V5 c' T
, o. u o5 ~3 v% f8 j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
7 Y9 E! }* K2 \2 I$ f
* v, U( J+ Y3 S4 C( y 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2 v0 f" ]8 @. W$ I+ {+ }
" O" E8 g8 ~) r- @ 落韵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0 V' A K( a6 y2 _( R" \4 z
/ |* U7 T( J" w4 N" O* n 凑韵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 ~3 x$ \/ ]3 T+ l+ W& N+ p& r* i) N1 a' Y, p; M$ d# k2 v/ R
重韵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0 D% ?1 a* b0 ~
3 e/ j, N9 ^' G5 M2 ] G7 F+ Y
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H5 J2 x+ s$ I! u
2 a% T% l$ P9 ~* O6 [
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 d, ~, u- u. |% y7 h3 q9 q6 h7 x0 x6 Y3 e* u+ F
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x4 L$ _: }; q2 d% k
! h! r1 D; {( d# Z* R' d 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 A6 L3 A- G- |$ Y$ @! [$ f1 ~2 U7 d' `5 ^2 c3 Q
复韵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r+ i% p/ S7 B8 o% _
. Y0 f' b6 M O" w
除了以上“押韵八戒”之外,实际上还有两种押韵的情况也会对诗词的韵律美造成一定的伤害。那就是“撞韵”和“连韵”,其中尤以“撞韵”危害最大。9 v: G; g a7 o
. i7 f2 Z1 w5 G) V1 T* b- V- d; ~: A& e- C; J
" M/ p( i* ^2 ?4 p5 C. H+ F# M c
! m: W4 [6 A# j0 Z: O( H6 \4 O 一、撞韵、挤韵和连韵对韵律的伤害。
( Z4 A/ s$ O, W: N
4 r4 Y( c( Y; o" m (一)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L `! }+ z$ `5 D* Q
+ [. j4 U ~9 {3 ]1 p3 ~- W& L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例如:
2 s) h: k+ L+ L& n$ n N! `/ b6 a% p' y, G2 l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 ~4 i4 N% Q* B* r1 l0 |. N% L1 Y- v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S( o) S7 w5 w7 ~/ y; e B# H1 ~
) G* j- A; [0 z) ]9 o 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读到那里,就觉得憋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
; G* U% I4 _; H1 v, }
/ |$ `+ N: K- b6 }8 O7 ~ 再如,最近一位网友写的一首《题三门峡水电站》:
: \+ R" x, v5 \0 E6 L. N# J7 a* {0 Q5 |: m$ z
寂寂苍生含泪怨,巍巍大禹几曾怜。$ n4 g; C% K- v6 {
% [, q2 W5 \5 A( C" V2 E/ G 何如炸却焚香案,治我黄河万里澜。( T- I7 z7 K) R- U
% e2 i( K+ z* i! @3 b 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立意也是有一定高度的。但第一句的“怨”和第三句的“案”都出现了严重的撞韵现象,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 G4 c' I0 B o
; q q* e7 l* S1 y0 d
(二)挤韵:前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挤韵,现在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
# W4 i) v+ h' C3 C" g
! b! }" Y; e- d8 I3 l8 `* Q! d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F: g/ y# j: K- c
0 m0 m* K) J. g& p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Z, }# m$ c0 g) S1 x6 l, i7 R+ Y# [- Q+ X, S3 I3 @+ h" _
这首诗情景描写很到位,意境也不俗。但是,它押的是上平声的二冬韵,而且起句和承句里又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挤韵”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m! B' }% Y5 M
* M2 k0 O+ G2 X4 \* C8 \ (三)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
' H# B1 @( d) \. A1 \( h2 i7 M" T/ u/ _4 g" Y# K
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在七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诗人在创作七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的。相对来说,律诗中连韵现象要多一些。例如:
8 Q# ?3 E% Y6 n: y3 H) k) x9 l, N8 _# B! A
杜甫《堂成》6 e# \+ K2 {" {8 r
+ f8 D/ m6 o6 }( A% }/ r1 N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 `9 x0 x9 F- S- B9 J
( g; U* ]' F4 r# S# l/ b% l7 \) p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6 s$ d' W" G7 Z) j- Z9 l! K( |( Y1 Z) K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5 \; A& i1 c; ]/ k/ q4 a( S+ e1 B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 G& n8 |! [9 G5 t( Q( b! ~
0 J- l' B7 q* V1 H. r+ M7 |
其中“巢”和“嘲”就是连韵。7 H4 @* E7 y( P; M6 |" r
' ^. @' _% s0 R8 E# j
我把撞韵、挤韵和连韵以及“押韵八戒”中的其它毛病合起来称之为“押韵十戒”。1 I$ D$ W# g( z7 J
9 f" S0 |; H# [% j2 z$ n4 B D+ W
严格说来,“押韵十戒”是对诗人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是一种押韵技巧。“十戒”所指出的问题,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不是诗词创作的硬性规定。但是,它们又确实会对诗词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硬伤”。所以,要想写好诗词,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要克服的。所谓克服就是避免。
( F5 @5 A+ `; j+ |- \2 ]- d/ V4 u1 [1 H' d" g% i; U+ v( D! h
二、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办法。7 h' e1 N8 o- A0 q
- F" o) Y' y: Y5 B; s0 r
古代和现代一些对声韵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诗人、词家和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他们只是提出了防止出现这些伤害的要求,换言之,他们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出现这种伤害,而并没有进一步总结出一旦出现“伤”的时候,如何对它们进行“医治”,从而使之有“伤”而无“害”。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 d7 u. \5 a% U. G, `
0 F( z; z: a: I' J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结合古人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4 C* t9 U/ D9 r9 V. O. a! ^' ?( m- c* P7 z. u
(一)应该避免的“硬伤”。# o8 @6 F0 P9 J a) _% M
* j4 E+ N2 m" N5 C) H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要避免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的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本无法破解。因为它们的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
0 Y" p# @" _# Y) [
" s: E! @/ S+ w4 |$ z1 t* { 但其中的“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韵律的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的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 f5 @7 S8 D$ m2 q V5 Z1 X
$ {# E/ A7 H3 | 当它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将它对诗词韵律的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T$ s) Z! o* Q' D: ~/ s* N/ Y
5 W! S0 W; U" M0 E5 U8 P$ V5 K
(二)破解撞韵、挤韵、连韵的方法。# h9 n. B: X! ~$ Y
; t1 g Z5 F+ w. ^5 ?% V2 n, X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撞韵”、“挤韵”和“连韵”的时候,应当如何将其对诗词韵律的伤害进行消除。
1 d( r( Y8 b8 T, @) g! R5 p% g* c
! r: U+ p' G0 D( i, }( j/ U. C0 j& {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 X* U) i' m% j
$ u- \6 E7 J& w3 A( b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A$ w1 s5 i- w8 _' @( Q; d
. U Y. e6 V! [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q% I9 ?4 B7 [5 Z0 S+ J
?6 J0 G/ _# r# {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 R. r/ B1 G2 f4 L" }0 W
/ L7 [- F0 c% x& U) F! p% F& l; z% _
& Q6 Z& S8 X: y4 i7 S, w'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