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01|回复: 0

[作曲技巧] 民乐应在接地气中创新

[复制链接]

4170

积分

9

听众

1886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170
春会 发表于 2015-7-27 08: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乐者,由民族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也。但凡听到“民乐”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耳熟能详的琴曲《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筝曲《渔舟唱晚》、唢呐曲《百鸟朝凤》、笛曲《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这些优秀的曲目,构成了“国乐”的大众印象。所谓民族文化,正是由国剧、国乐等国粹组成。民乐之重要,由此可见。* G! R5 L) j1 e+ f9 X- \- Y% L" I0 ~
  M. ^# R& N4 c$ l  @4 J
  只是,民乐现在常常面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状。明明该是最接地气的音乐,为何知音难觅?每到新年来临之际,各国交响乐名团接踵而至,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而相比之下民乐则黯然失色,青睐者寥寥无几。7 h& b9 @' k  }. ^/ E; s! C) r

* P' d  \, D8 ?% ^1 ]0 h  为何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形:本应该属于“听不懂”的洋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听得懂”了;而理应属于“听得懂”的民乐,却常常令人“听不懂”?以至于人们说到民乐,依然只是记得几个经典曲目,新创曲目知名度不高。
2 A8 W; K1 V# z3 W6 e1 J5 t8 R+ g4 O! b; x4 G
  有人问,这是否属于崇洋媚外?答曰,非也。一则,今天人们的欣赏水平,已经逐渐达到了“曲高和众”的水准;二则,整体上,西乐之交响比之于民乐之交响,其内涵的丰富感与形式的庄严感,更胜一筹。) B3 @0 N/ P' N2 E

+ k; g# V# w) b! \( G  实际上,民乐不能永远靠经典曲目打天下,它必须呈现新旧并举的景观。但谁来呈现,怎样呈现?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其他领域的教训值得反思:有些戏剧或电影作品,意在拿奖,不在乎民意,结果奖牌入库,作品沉默。民乐领域必须吸取此类教训,决不能无视常演不衰的好作品,而眼睛紧盯“获奖要素齐全”的所谓“优秀作品”。既然民乐是最接地气的乐种,就要反复到听众中接受检验。这种检验,不能仅仅限于平时,也包括堂皇之音乐厅。一旦采用双重标准,人们就会渐渐疏离民乐。说到底,真正的好民乐,必然是听得懂而且能听出味道。
5 g4 G8 D( P; H( \4 |: H: K, o. w+ X) F3 Z
  振兴民乐,首先是民乐自己要争气,不能无所作为。而优秀的民乐作曲家,无疑是重中之重。他们不但要熟谙民族音乐,娴熟自如地继承和运用民乐创作的基本元素,同时还要具有开阔视野和博大胸怀,善于将新观念、新手法有机杂糅,使之产生新效果,让听众在“既熟悉又新鲜”的乐曲中陶醉。
& D; [. H9 ~  z5 M8 y1 X1 Q2 R" e0 v& I- I( s; z9 s
  在迎难而上之后,民乐作品中逐渐出现了郭文景的《滇西土风三首》《愁空山》、谭盾的《西北组曲》、赵季平的《大宅门》等。人们对这些作品评价很高:郭文景的作品,从作曲到配器,从五声理论到对音色的新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乐创作体系;谭盾的《西北组曲》形成的民乐合奏的新生命,是西洋交响乐团无法取代的……4 @! I, k) |9 j  A2 j* R1 ^

6 L" `, w0 s; u. o  民乐本应最接地气,在接地气中大胆创新,才能让民乐走向坦途。当然,除了创新曲目,在演出的形式上,也不妨大胆尝试,有所革新。形式大于内容、形式对内涵“抢戏”,固然需要警惕,但假如是锦上添花之崭新形式呢?民乐,寂寞有时,盛音可期。在可期的道路上,需要人才、制度、观念、文化等共同发力。
# \2 I5 B; ?7 {* ~1 v" U2 \
2 m& j5 T/ v. ^6 p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4 07:03 , Processed in 0.11171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