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非情歌运动”
% W: }# \6 r# n G# G! i+ g 也是因为情歌当道,周博贤有感于如今缺乏他推崇的歌,认为应有同道的乐迷对社会意识的歌曲“渴市”而创作。他笔下社会性题材丰富,眼界也开阔,《菲情歌》说外籍女佣日以继夜地每天辛劳,假日剩下的只有异乡漂泊的孤单:/ Q3 U' w% u. I: ]2 }
丁方的空间给我来休憩禁闭寄居极无味/同屋的都沟通不到像空气每一天堆积过怨气/皇后像成为良伴开解心理
0 X+ [ V9 @! x+ R, e# c 而写给李克勤的《挨疯科》,紧紧将消费者追求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与生产线上付出血汗劳动的工人境遇扣连:
9 N. }8 w W6 O) J' V! D6 A. L1 _ 在华丽铝框暗黑机身的背后/是数十万计人力在生产线合奏/重复装嵚全日不休/从不可接受有错漏/玩意里有血汗溶化在你手6 w6 V" m- d4 h7 F* A9 X7 t0 o, z. J
其实上世纪80年代中,词人卢国霑已经发起“非情歌运动”,企图抗御情歌泛滥的力量。而那年头的一些乐队也不断创作具有社会内涵的歌曲,例如填词人潘源良就曾为达明一派写过不少非情歌,笔法多变,或绚烂绮丽,如1988年的《今天应该很高兴》:
0 g+ ?( x/ j1 L) K3 T8 }% X' k 永达共大杰唱诗歌声多醉甜/秀丽伴在乐敏肩温馨的脸/多么多么的高兴 多么多么的温暖/快乐人共并肩, G; B5 @# g+ e
写的却是移民潮下亲友离散各地,圣诞也无法相聚的孤独悲情;又或巧妙讽刺,如《十个救火的少年》,不但以倒数的方式,一个一个地层层递减,解说少年离开救火队的原因,例如:
6 L' T& T3 @9 ~8 S; a$ k* l 尚有共四个稳健成员/又有个愿说却不肯向前/在理论里没法灭火跟烟
/ j t" O! k+ h 笔法奇巧,也狠狠地批评了旁观者只嚼嘴皮子而不肯行动。
7 U' c% Q9 d, e2 h 达明一派以外,不能不提的是Beyond,维基百科不但以“于1983年成立的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来形容这已于2005年解散的乐队,甚至《天与地》的乐队也被认为是以Beyond为蓝本。如今,香港社会运动中仍常高唱他们的《海阔天空》等代表作,甚至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某商业广告中,也能听见《海阔天空》熟悉的歌声。
8 G" U+ h- z; Q7 Q8 V+ z0 A: R6 c 回应大时代,从来都有歌。今日,周博贤谦逊地说:“这个年代题材简直扑面而来,困难只在于怎样将题材表达出来。我不敢奢望我的歌词有很大的威力,推动人去投入改变社会,起码能令人想想它的主题就够了。”+ ~; i0 ?% K) y" D, G6 T, I
“广东歌对抗性强,通常说岭南文化‘边缘反扑中原’的特性,这是否与流行曲一致?我觉得只是‘客观的巧合’而已。”周博贤延伸这个话题。
; Z# ?2 w$ i$ Z& M3 L: Q 近年不断传出广东的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增播普通话节目时段,引发了“撑粤语”行动,街头,年轻人高唱的,正有上述的《海阔天空》、《半斤八两》等歌曲,这次,香港流行曲扮演的更是界定政治文化身份的角色。
# c7 ]. n2 ^. T+ }8 U& o 无论如何,流行曲不只是集体回忆的载体。此刻,香港大学的学生正发起“十首最爱广东歌投选活动”,号称“我们不代表任何电台、媒体、唱片公司、经理人公司。我们代表的……就只是千禧年代的港大学生”!90后所选,上个时代的我们只好拭目以待。& c! ^4 L, |1 B. D9 u* ~
周耀辉:+ ]2 R- z& G# i# ?% j- U, t3 ^7 E4 ?
粤语歌的文字空间. e4 w# c R( L* O, S
填词人周耀辉被称为“游走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敢于挑战另类偏锋题材,写的好像是情歌,含义又似乎更丰富,对他来说,写粤语歌有限制,但是多了文字的空间。4 f" r9 _* u! ~ t( }
时代周报:你写粤语歌和国语歌有什么不同?
/ i4 }& G7 Y" d: ?9 _# o0 ` 周耀辉:广东歌词需要“啱音”(也写作“协音”),对我来说,既有书写的限制,却又多了文字的空间。(注:粤语是多声调语言,共有九声六调,填词需要把字词的实际发音与歌曲旋律的高低音相配。)因为“啱音”,往往难以写出散文式的句子,反过来,也较易写出近诗的感觉。不过,我总觉得不必把国语歌和广东歌词比较得那么绝对。1 V- W, F% w. A3 G" N/ s
时代周报:很多人都说这几年中文流行音乐的原创力量有退步,你觉得这里面包括粤语歌吗?
' U+ W; _! a3 R3 R0 F+ R: N* G; e 周耀辉:是吗?我倒没有听过。如果单以粤语歌词来说,我其实觉得这些年进步了,或者风格、题材、歌词都越来越多了。当然,也许这是我的偏见,毕竟我是局内人。香港有at17、林一峰、人山人海,很多人觉得独立音乐的生态好像不错,我觉得最好更多。
# x% o# y1 o1 `0 x+ o 时代周报:你近几年最满意的词作是什么? {# t& o8 z* z; x& O o9 _
周耀辉:我不喜欢选择,只能说,我交给世界的文字,都是我的。写词对我来说,一是乐趣,二是权力。不过跟歌迷交流的时候,有人说,卢巧音的《弗洛伊德爱上林夕》是说梦遗的,印象很深刻,觉得很有趣。" | ]; N; @: B+ n6 d ?+ I1 u9 k
梁伟诗:* T6 r4 J* c' G1 D
粤语歌是一种认同感
9 A/ {# G2 ]- W$ c7 q3 G% o 梁伟诗在香港浸会大学读中文系,本科和研究生之后又在英国做文化研究。因为觉得粤语的流行歌词是影响力很大的一个媒体,她加入朱耀伟的工作,一同研究粤语流行歌词,著有《后九七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
% A+ w, h) m C5 a; d4 s: R! [* C 时代周报:听粤语歌的人好像会放很多精力在歌词的研究和品鉴上,甚至有时候忽略了音乐的创意,为什么?
$ l" `7 t5 U# u* f. h 梁伟诗:广东语言区,广东人被训练得对语言非常敏感的,特别是在香港这个地方,潮州话、英语,很多语言都mix在一起,对语言的敏感度非常高,我觉得是这个方言区的问题。
( ~/ m- n0 J, F1 g& R1 J 时代周报:你觉得粤语歌的词人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6 C4 U. {# [5 r& w" H
梁伟诗:不同的创作人当然会有不同的风格。我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比较喜欢创新,而且是比较本土的,跟社会结合非常紧密,任何事情出来马上有歌词出来。去年十月香港中环有占领中环的运动,我今年一月份已经收到词人发给我的新歌叫《占领》,歌颂占领中环的人,或者全世界占领运动的推动者。歌词创作人回应社会的问题,普罗大众未必百分之百地接受,但是他有想法我觉得就很不容易。0 u7 d* E& F1 z/ w
前年网上有一个犀利哥,马上出来一首《乞丐王子》,事件的一两个月之内就有回应,香港流行音乐除了回应香港本土的东西,还回应我们能接触到外界的所有的命题,这是粤语流行歌词非常有活力的地方。/ w" [1 _; F" [/ m
时代周报:方言和音乐的结合,在中国其他地方只有戏曲,但粤语放在流行歌里很成功?& I- h4 i7 c# Y6 g
梁伟诗:第一跟香港特殊地位有关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香港、广东以外的地区,觉得听粤语歌很洋派,粤语歌和香港密不可分,而香港在早期扮演了一个比较先进的角色。第二,粤语流行音乐也不是凭空爆出来的,它跟粤语小调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很文雅的东西从这里来。发展成流行歌曲以后结合香港文化,到了许冠杰身上就有两条线,一种是批判现实的,《半斤八两》这些。另一条线就是《双星情歌》那样的抒情、文雅的。可能是机缘巧合吧,有一些人冒出来,让整个粤语音乐的势头改变,有了流行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