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行曲中的社会意识
, S2 m2 x4 `7 f+ D- T8 H 庄彗彗3 {( b( o. h# e" T. S
2012年元旦,当叫好不叫座的电视剧《天与地》播完大结局,字幕卷毕,我的手机悄悄换上了新的铃声,接着播放电视剧的片尾曲《年少无知》(黄贯中作曲,林若宁填词),追寻摇滚的余韵,缅怀剧中那场不可能的摇滚音乐会里对爱与自由倾城的坚持。5 i6 p0 ]7 e+ o( m, J8 w* ^) a; X
剧中那队中年高唱:5 \' K& v- |/ w% i7 N
如果 命运能选择/十字街口 你我踏出的每步无用困惑/如果 活着能坦白/旧日所相信价值 今天发现还未老/如果 命运能演习/现实中不致接纳 一生每步残酷抉择
0 L8 U$ K6 }, l" m& ? 在“人吃人”的制度中,三个非职业歌手粗犷的乐声呼召少年的理想,隐然对抗着社会的逼迫,仿佛提示着,香港流行曲中从来不只情爱,也盛载对信念的追求纵使那未必成为主流。
& e2 w* U- W0 r/ ~, l2 P2 A- O+ `/ n 流行曲也关注社会
& V) r0 z; @2 Y: j 《年少无知》当然不是香港第一首盛了社会意识的流行曲。例如周博贤笔下,便以关怀弱势社群的社会触觉而见称。! i" ?+ v$ j3 p. ` A
“之前其实也有与社会题材相关的流行歌,但后来为何少了?身为乐迷,不如自己创作可以引起共鸣的歌,我是这样的出发点。不一定要填补历史空白,只是创作自己喜欢的歌,亦相信其他人都会满足。”* c" [) f2 O- g, Z
音乐监制与填词人,是周博贤今天为人熟悉的身份;但他最初为人认识,却是作为“知识分子歌手”谢安琪的伯乐。他俩一起创作了不少以社会时事为题材的流行歌。+ e) X8 T2 V% \4 e7 S6 _, N) Q, Z6 c
2008年,谢安琪以《囍帖街》一歌蹿红并获多个大奖。这首以“保育”为主题的流行曲,在名填词人黄伟文笔下,描述了香港湾仔一道平民小街利东街,满街印刷囍帖的小店生意兴盛,但面对以“巿区重建”为由的清拆,住在这里的女主角只有低唱无常的哀歌: A0 u# M+ {2 s: P
就似这一区 曾经称得上 美满甲天下/但霎眼 全街的单位 快要住满乌鸦
: O& b- }$ @8 r# e, | 《囍帖街》出台,成为主流乐坛对保育抗争的难得回应报纸娱乐版也不屑一顾的主题,却在刻画新闻版背后的情感,文化人为之欢呼称善。& b/ c! @! V6 h$ X
不过,回顾历史,2008年当然不是“社会性流行曲”元年,《囍帖街》也不是时事入歌的第一首。
7 O T. W; E9 \" f “如果要我将成长阶段中一些听过的歌,叫做‘启发作’的话,许冠杰的《半斤八两》、《制水歌》,达明一派的《十个救火的少年》、《忘记他是 她》、《禁色》、《马路天使》等,当然都是。”42岁的周博贤随口数着少年时难忘的音乐。
. N0 s" ]+ a! Y% K' F# a6 J2 z2 C% _* S3 q 90年代K歌的三大特色! `7 o" X) Y) t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上扬,社会看似一片欣欣向荣,本土的文化主体、特别是流行文化也萌芽茁壮,免费电视台成立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播;然而社会贫富差距亦日益扩大,中产阶级出现的同时,贫穷问题亦日渐尖锐。1976年,让香港大学毕业的精英许冠杰攀上第一个事业高峰的《半斤八两》,由他自己包办了曲词,以草根角度唱出小市民为生活拼搏时的辛酸与气结:
& X% B B- G- h3 J. j: V 我哋呢班打工仔(我们这群打工仔)/通街走籴直头系坏肠胃(到处奔波简直是折磨肠胃)/揾嗰些少到月底点够使(赚那么少怎么熬到月底)/确系认真湿滞(实在是很糟糕)( p# M5 D& E) f; `6 m& K, _
鬼马生动的唱腔、浅白俚俗的歌词,更重要的是社会基层的视角,唱出草根的乐与怒,直白地宣泄小市民被资本压榨的情绪。虽然曾有论者批评许冠杰的词鬼马有余,但意识不足,媚俗地以“边有半斤八两咁理想”的宿命论作结,麻痹听众,牢固了不公义的制度问题,并非真正的社会关怀。然而以传播效应而言,《半斤八两》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人熟悉、甚至是描述劳资关系失衡景况时的代表作,这便不能不肯定许对粤语流行曲的贡献。
( p+ n% @! P9 y2 y0 A1 s 许冠杰的事业高峰,横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同样,这也是香港流行曲的盛世,正如周博贤所言,行业进入黄金时期,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上升,“创作人供不应求,也有很大一部分改编自外国歌,例如张国荣的《Monica》,带给创作人刺激,令行业生态更健康、更多元化”。
7 R, v7 r t9 n! y5 D! @, i1 d 但踏入90年代,其中一个影响流行曲的重要因素是卡拉OK的出现。“消费形式改变,行业都开始转变,流行曲由‘听’变成‘唱’,好听与否取决于是否好唱,乐迷唱的时候能否得到满足感,于是K歌有三大功能,即:技巧上要有难度挑战,要在朋友中逞威风,以及有情绪发泄,所以歌词要有共鸣。”周博贤指创作人要因应流行音乐市场上K歌主导的变化,旋律于是都要有高有低、副歌位置特别要在高音位流连,以服务第一、二个功能要求;“题材上创作角度要多人共鸣,于是就多情爱题材,因为年轻人情感都好颠簸。”
+ W* m5 T, Z0 M4 {" | 流行曲市场走向K歌,加上80年代末90年代中,香港商业电台两次推出专播中文歌或原创歌的行动,进一步窄化原来多元的音乐种类。“听歌的角度走下坡,直到今日都好像植物人一样。”周博贤指,流行曲生态向来市场主导:“不过不同年代不同因素会产生不同效果:过去改编歌多是因为市场对流行曲求过于供,同样市场主导,到了90年代,K歌的市场因素反而变得令音乐发展不再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