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Accordion)自一八二九年奥国人达安发明以来,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重奏、伴奏,其音色优美,是一种节奏性强、和声比较丰富、结构较完整的乐器。再加上有音色变化器,可以变化音色、扩大音域,以增强其音乐表现力。所以在演奏华彩流利的旋律中,有它独到之处,给人一种精神振奋而又轻松的感染力。同时它还可以表现忧郁、悲壮、伤感的情绪。当几部和声出现时,给人一种雄壮而有力的气氛。这一乐器运用好了可以相当于一个乐队。 那么,如何去运用技巧?如何去表现音乐呢?笔者现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结合手风琴这一乐器的性能,从听觉艺术和心理感受及技巧运用方面,就手风琴演奏表现的一些问题谈个人之浅见,试作交流。 一、心理感受是演奏表现的前提。 1、人耳朵必具功能: ①在我们的手指按下键之前,必须对要发出的音响有一种要求与设想,就是要想到你所要演奏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还没有发出来但自己的听觉却已经有了想要听到的音响。 ②当声音发出来后,用自己的耳朵去检验、判断发出的音响,是否和自己所设想的相一致。 也就是说:我们在演奏之前要给乐曲构出一幅“图画”,掌握乐曲的风格、特点、旋律层次、速度、强弱变化及转调等。 2、如何去感受音乐呢? 在记谱确定以后,一、二度创作有了明显的分工和区别,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又一度创作生命的创造,成为联系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中介。 现实生活激发出作曲家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作曲家要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受、情感概括成为深化和强化了的感情形态,再用乐谱这种符号体系,尽可能准确、详尽地记录下来。表演者则在深入研究这些乐谱后把它转化为活生生的音响运动,使可感觉的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由此可见,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这两者的创造基础不同。一度创作受到所接触的生活及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所制约。 正因为二度创作是一度创作基础的再创,是完成音乐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二度创作要受一度创作的限制。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音乐感受、设计演奏的音响时,以主观臆造的音乐形象来“偷换”作品原有的形象,导致原作面目全非。所以在我们的耳朵具备前面两种功能的同时,进行二度创作是必须掌握以下美学原则: ①体验、想象、理解与领悟相结合——实现审美再创造的心理基础。必须在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基础上巧妙地把感情体验、想象领悟结合起来,去领略作品的丰富内涵,把握基本情调,从而使外在的物质材料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有机整体。这是音乐传达必要的审美感受心理形式和音乐形象再创造的必要心理基础。 ②表演者应有独具个性的审美心理形式。 ③再创造的激情和控制相结合,达到完美的创造境界。音乐表演要达到完美创造的境界,表演者除了必须具有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使之转化为感情形式的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再创造激情以及收放自如,控制激情的能力。即不能言过其实。 以上几方面,笔者认为这是手风琴以及其它乐器在演奏中存在的共性,是演奏者表现音乐的心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