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情感的灵魂,不同时期的社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文化,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音乐。本文从音乐与和谐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观点出发,探讨音乐在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中具有的精神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乐文化 和谐社会 构建 迄今为止,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多偏重于从利益调节、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而较少从音乐、心理、宗教等精神层面来讨论。实际上,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手段共同实施,这中间,音乐文化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音乐与和谐有着内在的联系 何谓“和谐”?“和”,据《辞源》释义,“和顺”、“谐和”;《汉语大词典》释为:“和谐”、“协调”、“适中,恰到好处”;《广韵-戈韵》释为:“和,不坚不柔也”;至于“谐”,《辞源》释义为“和合”,“协调”,《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因此,和与谐,都是指人的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应处于协调、适宜、恰到好处的状态。 从“和”的释义来看,它与音乐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或者说,它与音乐有着同源的关系。“和”的大量出现,最早见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在古代,人们谈“和”就是在谈音乐,谈音乐必谈“和”,中国古代先秦美学一个鲜明的、影响深远的观点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表现形式基本上由宫庭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组成,不论何种形式的音乐,它所追求的都是超凡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古典的音乐文化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和”思想,也是古代人们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从春秋时期起,中国古典美学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国语》提出了“乐从和”的观点:“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荀子《乐记》对“乐”的阐释也以“和”为主要概念:“乐者,天地之和也”。庄子认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所谓“天和”,“人和”,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音乐的产生也正是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认为》)。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这些论述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要象音乐一样:“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把“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形成了平和恬淡、自然从容、宁静悠远的东方音乐文化精神。 二、音乐与美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 从“以和为美”的理念出发,中国古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及社会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音乐具有较好的升华作用。音乐不但能产生审美的愉悦,而且能改良人的心理道德,对减少社会事故,降低社会犯罪率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人自身与社会的和谐,“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欧阳文忠全集》)在重视道德的古代社会,儒家利用音乐塑造理想人格以达到儒家学说中的“仁”。以儒家为代表的审美准则认为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他们视古、雅、淡、和等音乐为美,而排斥低俗艳媚的音乐,徐上瀛《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所以说优美、高尚的音乐蕴涵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是塑造人们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的思想起着净化、启迪、升华的作用。根据科学家研究:当人们听到优美的音乐时,大脑皮层出现松弛,同时产生“兴奋灶”而引发丰富的想象,从而开启智慧之门。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爱因斯坦、沈括、马克思、列宁、托尔斯泰、歌德,江泽民、袁隆平等等,他们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意志外,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识的科学幻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把思维引向深处,从而促进人的本身与社会的和谐。 2、音乐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给人带来身心的和谐。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优美、轻舒的旋律确实能令人心境开朗、平和安宁,可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和植物神经功能,产生镇静、安定、镇痛、兴奋、调节人的生理节律、降低血压等舒缓作用,继而增强人的身体免疫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我国著名健康教育家洪昭光先生说:“歌唱防病,歌唱治病,尤其是治神经和呼吸系统的疾病,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北京的景山公园一到周末,就会有几千人集体放开喉咙引吭高歌,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称赞为“景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老年人通过这种大场面的歌唱使自己完全融入歌声之中,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化解积压在自己心理上的有害情绪,达到身心健康。所以说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焕发人们的青春、陶冶人们的心灵,创造和谐的社会。 3、音乐能促进社会与政治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但起着塑造人格的作用,还能促进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和谐,起到安邦治世的作用。据孔子《乐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起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其极一也”,把礼仪、音乐、政命、刑罚作为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安邦的手段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孔子的这一观点在荀子的《乐论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荀子强调:(1)音乐可以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道路上以应付社会任何变化;(2)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之作用;(3)音乐可以促使人们向上,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中国古代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法礼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人们将时代的主流意识用音乐的方式传达给社会,用以熏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勾通、相互团结的力量继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例如每当我们听到《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时就会怀念邓小平同志,就会为经济特区的建设感到骄傲与自豪;在奥运会上,每当我们看到升国旗,听到国歌奏响,运动员饱含热泪走上领奖台时,一股爱国激情油然而生,顿时浑身热血沸腾。可见音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促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不仅如此,音乐还具有较好的安宁心灵、减少社会犯罪的作用。例如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顽疾,采取了他曾经在企业中运用的情景管理法,在地铁中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居然大大降低了纽约地铁里的犯罪率。由此可见,音乐对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政治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e1 }+ W* j0 z2 i2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