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中外,文明火种的接续,最核心的部分都是思想、观念的传承。如果说,法学家的“失踪”只是一个隐喻,那么“寻找”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完成对一个国家法治文明记忆的修复和重建。: y+ g. o6 @" D+ c3 C
; C: K) N O* Y: N3 m- T6 E- Y! i/ f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天对他们的研究,既是重建事实,还以历史公道,亦能从中窥得思想与学术的传承,领会文化与文明的碰撞,体察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感悟人生与人心的变迁。发现百余年来中国法学、法治的经验教训,以探究未来中国的法治之路。”/ n S, m1 P' M# H' E" \
& n4 u y: V! l: g3 |被誉为“台湾首席文艺青年”的马世芳, 终于出了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 或感伤的种种情怀。 通过阅读这些青春记忆,也许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 曾经属于那个时代的声音。0 n6 c4 M; L" f. \8 s
/ l0 x( b7 ~0 b' w% `0 e# p
———编者
/ W2 ]- n' O2 D7 p; @- R) n, f2 b- S; @9 z/ T+ E' {7 Q/ Y$ R
《耳朵借我》
0 `& h/ _; s8 N. ^0 S
2 x- F$ t6 C9 z* I; H; H) e0 J6 c作者: 马世芳
7 m0 C7 ~; n( L& p# a1 v5 s9 ~2 R9 x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a/ e& \1 `9 }, |0 x% I' u% t0 O, P
丛书: 马世芳作品·理想国,这套丛书还有《地下乡愁蓝调》,《昨日书》
) j& V/ Q0 ?- v, z
9 o/ U7 d# G5 }, U+ A- G4 w. y推荐语, @* L5 H% Q) @1 K
) T: L* _( U' {; @; }( `0 {; U
关于过去四十年的原创歌曲,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得仔细。
$ u; Z) G( \. P4 d& X, K9 ?2 X0 _! }/ u: u
把耳朵借给马世芳吧,听他放一首歌,认识写歌的人和那个年代的故事。———侯德健" R& i& j4 S/ g) o
3 \" ^1 T4 J5 n7 ^
马世芳这样用心的听者,让华语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有了价值和尊严。———李宗盛+ `# |4 ?' [+ A) f* V
- j4 h5 P% G. d3 ^! m5 _+ f
作者简介+ _8 x h ^1 l( `
( p. S1 ^. P9 Z; P马世芳:( M: _- j, W, u; ~+ s$ I+ @% }
, x/ E% |0 c0 r. |
1971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公认的台湾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观察者与记录者,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被誉为“台湾民歌之母”。: D- Y" O5 Y& _: W/ j
2 j/ a4 {& H% [$ u/ g1 }' ]
书名由来* W$ l2 ~! u5 u" D& H- h% H
2 n" R0 F/ d+ I3 b. l
“耳朵借我”一词典出披头士的《靠朋友帮点忙》(WithaLittleHelp fromMyFriends)。演唱会上,歌手high起来常对观众高呼“把你们的手借我!”———我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招呼打开这本书的看客:“来来来,耳朵借一下,说几个故事给你听。”故事里这些人、这些歌,多少都曾被误解、被轻蔑、被遗忘甚至被屏蔽。希望这本书能略略描清伊们的容颜,留下一些不该轻率忘却的纪念。节选自《耳朵借我》后记) n0 S4 [! B6 i6 A! M% A
# K( l2 s+ M2 b G7 | G2 r" Q
■摘读1 p% N3 s" Q3 p! Y
/ b# I: ]1 q) h& ]
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一些陌生的旋律4 }) T$ ?' M. i$ h6 N5 \, R( A, Q
, s, `5 P+ S2 t, H# c; p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
) Y- J: ~; R0 d W) e7 t" h. {
* e* D2 }" d/ X! J! L一些陌生的旋律
8 ]) E' v: Q( }$ r1 k5 h, [+ @. p- J8 d3 P/ e
你或许会想起现2 Y5 T- q, E! C; R! A4 D9 ~
( \' d6 F6 v5 C( _% d, D# I
在这首古老的歌曲" b8 X) t4 I* f4 t
/ |3 a. D* n: b: J% Z' z; i* @2 V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日,罗大佑在小巨蛋舞台上奋力唱出这首他29岁写的歌。当年那帧唱片封面,一身黑的罗大佑孤傲地站在夜色之中,几乎与背景的暗夜融为一体。你再怎样逼视他的脸,都永远望不穿那副墨镜后面的眼神。, p; M% \$ y. l! p& U- h' b
$ U5 a- h5 I; q2 ]
彼时他不分昼夜永远戴一副墨镜,得再过好几年,我们才等到他摘下墨镜,露出灼灼的双眼。我们觉得他酷毙了,罗大佑后来却告诉我:戴墨镜是因为他怕羞,不习惯和众人目光交接。
, o6 S; f8 q2 S, e% s/ m
+ n& ?0 A# H1 }一九八三,我们都还不知道卡拉OK是什么东西,许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释这一切的全新语言,于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启蒙的神谕,一张唱片也可以是一桩文化事件。一个音乐人不但可以是艺术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6 }5 N5 P5 g0 c* L
& f: @9 y# _# x( _" c罗大佑自己未必乐意被贴上那么多的标签,他曾对我说他希望自己墓碑上的头衔是“作曲家”。小巨蛋的舞台上,五十七岁的罗大佑唱了三个多小时、三十几首歌,直到最后一秒都元气饱满,而且坚持不用“提词机”。他对我说:人在舞台上,得把“安全网”撤掉,把自己抛进那带着几分危险的状态,才能保持警醒。这话说得分量不轻:我们都知道,大佑奇崛曲折、意象绵密的歌词,恐怕是中文流行乐史上最难熟背的一批文本。他的确唱错了几处,然而谁忍心苛责呢?对一个愿意拆去安全网的走索者,我们都不该吝惜掌声与敬畏。& f+ J( u- ?! G' @
0 w, y7 ?# Y& E$ A% j* P/ t: w
前不久在一间公立大学的课堂,一位同学很诚恳地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过得太爽、太舒服,都没有可以反叛的东西了。”那天在小巨蛋听着大佑一句句唱出这段歌词,那个大男孩恳切的面孔又浮现脑海:8 H2 T7 Z" Z6 T0 }+ |9 m( q
' O7 H$ O) p3 x7 N% \3 _7 }5 K$ o
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4 d/ ^* f* b @$ D b8 m
@6 F% S" W7 N8 x; O2 s) x
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
N% C I6 i# f" E# b C) Z+ W
( E0 R7 s7 w: L/ o: X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0 a/ P; U5 z1 e9 g( l5 g
; H! y+ w, H0 P8 s! z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z+ v0 |* ]: @9 y- r0 Z2 C
# E1 q* W' ^& S0 X) l8 ^) [- f* \假如再见到那个男孩,我真想跟他郑重说声对不起。我想让他知道:这种种不堪,我们这辈人其实也有份。我真想让那个孩子听一听这个老歌手在他出生前好几年就写下的歌词,在这已然充满了陌生旋律的世界。我想跟他说:曾经有一个黑衣墨镜的青年,他既不算思想家也不是革命家,然而他确实以警句和寓言描述了那个我们当时还无力描述的世界,也一并预言了我们不忍逼视的未来。节选自《耳朵借我》3 Z2 d( D d' H
|
|